叶倩文在作为歌手的当打之年,急流勇退,但文娱圈,处处都有她留下的痕迹。
导演贾樟柯是叶倩文的忠实粉丝,他执导的《小武》《二十四城记》《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等电影里,都使用了叶倩文的歌。
在《山河故人》里,一曲《珍重》反复响起,是张晋生对女主角沈涛隐藏的爱意,是沈涛在候车室里,送别儿子远行时,那份压抑在心底、无法言说的叮咛,也是影片结尾,长大的儿子重新听到这首歌,只觉旋律熟悉,却想不起从何而来的怅惘。
贾樟柯在综艺《声生不息》里提到,叶倩文的歌声里有种“江湖感”,代表着一个情意的世界,能够呼应电影中人物的命运:
“我们拍电影拍内在的隐秘的,这种很细腻的敏感的情感是很难很难拍的,整部电影两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无非就是要拍一个那样的氛围。但是叶倩文老师三分钟一首歌,就诠释那个氛围。她的歌声中充满着情意,那种洞悉红尘万事、充满了宽容谅解、炙热的真挚的情感。”
江湖气,不仅存在于叶倩文的歌声中,更贯穿了她人生的每一个选择。这股“江湖气”,正是理解叶倩文魅力的关键。
叶倩文是黄霑最欣赏的女歌手,这位才子公开对她的欣赏:“声音靓,样子靓,最靓的是你的性格。不中意就直接说出来。”
当年,黄霑为徐克的《上海之夜》写下主题曲《晚风》,两人觉得非得找个女声来试唱不可。
电话打给了叶倩文,时间是清晨六点,她刚刚从片场收工回到酒店。没有丝毫犹豫,叶倩文立刻下楼会合。
义气相挺的背后,是叶倩文对艺术近乎本能的直觉与坚持。
为《晚风》录音时,经纪人黄柏高认为在香港市场,粤语版才是王道,“谁还听国语歌”。
面对黄柏高“怎么知道(广东话版)不对?”的质疑,当时几乎不懂中文的叶倩文无法从理论上辩驳,只是给出了一个坚定的回答:“唱起来不舒服就是不对。”
叶倩文坚持将《晚风》的国语版也收录进专辑里,后来,国语版的《晚风》传唱度更广,证明了她的远见。
这种坚持,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并不少见,甚至让她看起来与当时高效运转的香港娱乐圈格格不入。
当别的艺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疯狂轧戏时,叶倩文坚持一次只拍一部戏,理由很简单:“觉还是要睡的。”
除了工作模式,她反抗的还有被规训的审美。
当王菲刚出道,扎擎天辫,画颜色艳丽的眼影,顶着前卫的造型不被主流理解时,有人请叶倩文出出主意,劝她“回归正途”。
叶倩文却旗帜鲜明地力挺:“这么奇怪是她的特色,反而应该鼓励她。”
叶倩文的“江湖气”还体现在坦诚。
1988年,《祝福》掀起了一场席卷全港的音乐风暴。
被荣誉包围,叶倩文却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心。
她在采访中将功劳全归于慧眼识珠的经纪人,坦然地复述了歌曲制作的幕后故事:
从小成长于北美的叶倩文,习惯了舒展、有力的表达方式,认为唱歌就应该是情感的尽情释放。
但彼时华语乐坛对女歌手的审美,更青睐那种温柔含蓄的声音。因此,当唱片公司将《祝福》和《潇洒走一回》摆在她面前时,她最初是排斥的。
在当时的她看来,前者的编曲“太平淡”,后者的民歌小调没新意。
是经纪人黄柏高劝她:“这个歌你不要理它的旋律,关注它的歌词。它的歌词是非常非常温暖的,这是一首好歌,你一定要唱!不唱不行!”
后来,这两首歌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她的代表作。她依旧觉得这不是自己的成功,“这是Paco(黄柏高)选的歌,我只是帮他唱而已”。
叶倩文直言自己能拿奖,是因为梅艳芳宣布不再领奖;也坦然承认“我从来不觉得我红过,我没有王菲那么红。”
这份时刻保持的清醒与坦诚,也是叶倩文身上最动人的地方。
那个巨星璀璨、金曲比比皆是的时代已然过去。
但那份发自内心的“不中意就说出来”的率真,那份“觉还是要睡的”的清醒,以及那份“唱起来不舒服就是不对”的坚持,共同构成了叶倩文身上超越时间的人格魅力。
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那首《潇洒走一回》。
“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
歌声落下,余韵悠长。叶倩文活出的,正是令人向往的快意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