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回复: 0

[人世间] 我,山东女孩辞职返乡,名字里有个“鲁”字,想扎根在齐鲁大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0 08: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山东女孩辞职返乡,名字里有个“鲁”字,想扎根在齐鲁大地

 自PAI 自PAI
 2025年04月24日 23:13

这是《自拍》第485个口述故事

李鲁丹(抖音号:@李小丹体验官)是个爱笑的山东姑娘。在视频里,她总是和村民们打成一片,引得大家一起哈哈大笑。她喜欢在村里吃大席,去镇上赶大集,又或者和老人们唠嗑、听戏。年轻的笑脸感染了淳朴的农人,简单的乡村生活成了诗与远方。

18岁那年,她离家南下打工,两年后就果断辞职返乡。一望无际的麦地、自由自在的乡野、飘着柴火饭香的村庄,让她觉得无比安心。

2019年,对短视频一窍不通的她,决定要用视频记录下农村的烟火气和人情味,把家乡的美好传递给更多人,给在外漂泊的人一些安慰。她和同为返乡青年的搭档一拍即合,走到哪拍到哪、想到什么拍什么,没想到,走出了一条草根青年的逆袭之路,收获百万粉丝。

作为“乡村守护人”的使命感,让她步履不停,如今,她的日常变成了下地种菜、开拖拉机耕地、用无人机撒肥,也投身于乡村旅游、非遗文化的传播。她总觉得,自己名字里有个“鲁”字,注定了要扎根在齐鲁大地。

以下是她的讲述。

赶大集、吃大席,我把乡村生活拍成诗

我叫李鲁丹,1996年出生在山东菏泽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尽管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爸妈和哥哥姐姐都很宠爱我,让我无忧无虑地长大。

我的家乡在菏泽市牡丹区马铃岗镇,是一个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地方。我视频里记录的那些场景,赶大集、备年货,和奶奶一起炸丸子、炸带鱼、蒸馒头,去集市上买瓜子、糖果、冰糖葫芦,都是我小时候真实的经历,到现在依然鲜活地存在我的记忆里。

IMG_8296.PNG

在山东,农村赶大集的气氛非常热闹。

或许正是因为来自家人的滋养,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家。但父母却希望我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去寻找更广阔的天地。18岁高中毕业那年,我没有考上大学,在爸爸的坚持下,去到苏州打工,成了一名珠宝销售。

我很不适应城市的工作节奏和生活状态,那时候一个月工资3000多块钱,交完五险一金和房租基本不剩啥了,家人和朋友也都离得很远,总觉得特别孤单。两年后,不顾家人的反对,我硬是辞掉工作回到菏泽,和堂弟合伙经营起一家小店。待在家人身边,我觉得踏实多了。

IMG_8297.PNG

拍短视频做自媒体之前,我在珠宝店做销售。

到2020年,我也闲了很多,没事在家刷短视频,经常能看到有人说想回家回不去,想看看老家的变化。我就想,能不能通过视频记录下真实的乡村生活,把家乡的风土人情分享出去。

在此之前,我对短视频其实一窍不通,但我有一股说干就干的劲。在朋友的介绍下,我认识了摄影师黄雨生,我们一直搭档到现在。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菏泽人,还都是96年的,沟通起来非常顺畅,在创作方向上几乎是一拍即合,就是记录家乡真实的风土人情,我负责出镜、外联,他负责拍摄、制作,我们一起策划,想各种各样的创意点子。

IMG_8298.PNG

我和摄影师视频创作理念一致,一直搭档到现在。

我的搭档其实是个幕后高手。他在玻璃厂上过班,在木材厂打过工,在电子厂拧过螺丝,因为从小喜欢看电影,自学了剪辑和摄影。后来短视频兴起,他把自己剪辑制作的视频发到网上,一条视频暴涨80万粉丝,连着几个月做出好几个百万粉丝的账号,有动漫IP的、有真人出镜的,各种类型他都得心应手。不过后来因为一些变故,他放弃了自媒体,直到我俩搭档,他觉得又可以做点事情了。

非常幸运的是,我们拍的第一条视频就火了,一夜之间达到200万播放量。那条视频就是我们去到菏泽的一条小吃街,我跟一个老爷爷买了一块烤红薯,视频里扒开红薯那种热气腾腾的画面,特别治愈。一晚上就获得了2万多点赞,我还记得当时我抱着手机不停地刷新,一晚上都没放下来,非常激动。

IMG_8299.PNG

我的第一个视频,是在街边向一位爷爷买烤红薯。

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也更加坚定,我们选择的创作方向是对的,更有动力要沿着这个方向扎根下去做内容。

那时正好临近春节,农村大集特别热闹,我们就去集市溜达,吃烧饼、买年货、置办春联,把喜气洋洋的春节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又一条视频获得了超3000万播放量,一个月涨了20万粉丝。很多网友说,“看到你的视频,感觉提前过年了”“我还没放假呢,你咋就回家过年了”。

IMG_8300.PNG

过年期间的农村大集热闹非凡,春节氛围浓厚。

直到现在,赶大集、吃大席这些热气腾腾、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日常,都是我们视频的主题之一。有时候会有人说,怎么老是同样的内容反复拍,但每一条这样的视频下面,都会有很多网友留言,说“看完想家了”“谢谢你拍出了我记忆里的家乡”,我就觉得反复的记录是值得的。

我发现被这类视频打动的人,几乎都有着类似的成长经历:从小在农村长大,体验过淳朴的风土人情,因为念书工作远走他乡,在城市里扎根,农村就成了很难再回去的“老家”。他们看到我的视频,或许就会想起“我小时候也是这样赶集的”,那是一代人的乡愁共鸣。

卖爆米花的大爷、炸面泡的大娘,都是我的家人

在视频里,我替很多人完成了“返乡”,而对我自己来说,和家人相伴的每一天都弥足珍贵。

2022年,我带我爸在玉米地拍过一期时尚大片,他教我认个头高的是三四月播种的春玉米、个头矮的是六月份收完小麦播种的夏玉米,我教他拿着锄头、带着草帽凹造型。我给这支视频取名为“心在巴黎时装周,人在乡村结合部”,这是属于我们父女的珍贵记忆。

1.jpg

我和爸爸在玉米地拍摄的时尚大片。

我还带着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去拍过婚纱照。他们结婚五十年了,在他们那个年代,根本没有什么婚纱照,我就想给他们弥补这个遗憾。我们用视频记录了带爷爷奶奶拍婚纱照的过程,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老人,穿上婚纱和西装,笑得就像是二十岁的新婚恋人。

IMG_8302.PNG

我带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去拍婚纱照。

除了自己的亲人,我还因为拍视频收获了更多的“家人”,他们笑称我是“街溜子丹”,却把我当自己的女儿一般对待。

我经常去的大集,有一个卖爆米花的爷爷跟我特好,经常投喂我。有时候就算不拍视频,我也会给他拎些喜欢的啤酒和下酒菜过去,让他带回家吃。有时候长时间不见大爷大娘们,我都觉得少点啥,总想回去看看他们。

IMG_8303.PNG

集市上卖爆米花的大爷,总能被我逗得哈哈大笑。

我们去过一个叫石头村的地方拍视频,村里有一位大娘,第一次去就很热情地招待我们,后来每次去都要留我们在家吃饭,隔一段时间不去还会给我们打电话,问最近忙不忙呀、有没有空回来玩。大娘有六个女儿,村民们都说,我是大娘的第七个小女儿。

IMG_8304.PNG

石头村的大娘,待我像女儿一般。

有时候,网友会觉得乡村是城市的对立面——地是荒芜的、村是孤寂的、人是落寞的。但在我的视频里,在地里劳作的农人、在集市上卖货的摊贩、在大席掌勺的主厨,都洋溢着温暖知足的笑,看起来好像跟他们脸上的皱纹、手上的老茧格格不入。

IMG_8305.PNG

河南豫剧在山东很受欢迎,我经常和村里的老人一起看戏。

甚至有人因此质疑我们摆拍。事实上,我们的视频几乎没有写过脚本,也很少提前策划,更别谈有“群演”了,基本都是走到哪拍到哪、想到什么拍什么。

我们这农村的人都非常热情,也很实在。或许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太简单了,村里来了个新面孔,大家都愿意围过来,你过去跟他们聊天、互动,他们都是很欢迎的,就算是到一个没去过的村子,我也很快就能跟村民们拉家常唠起来。

IMG_8306.PNG

我和集市上的大叔们都处成了朋友。

有一次我去赶大集,经常一起卖菜的大爷把我拉到一边,悄悄跟我说,他儿子在外地打工,刷到我的视频,从视频里看见爸爸的衣服旧了脏了,立刻去给父母买了两套新衣服。我很意外,又觉得很感动,那是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感受到视频传播的力量。

到今年,这种感受强烈了很多。有年轻人通过我们的视频看到家乡的变化和新面貌,也选择了返乡创业。也有外地的粉丝,被视频的氛围感感染,特意来菏泽旅游。

前段时间我们在牡丹园拍视频,就遇到一个粉丝,他家离菏泽车程200多公里,说从我的视频看到菏泽的牡丹花都开得特别漂亮,特意来赏花,没想到在这里正好碰上我,可高兴了。以前从来没想到,我这样一个普通人,也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影响到那么多人。

从“新手农民”到“牡丹姑娘”,使命感让我想做更多

2025年,我们开始尝试创作转型。一方面,现在平台上风格类似的账号比较多,可能慢慢地观众会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在加入抖音公益项目“乡村守护人”后,我也感觉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责任。

过去我想得比较简单,就是记录生活、宣传家乡。但经过这几年的乡村生活,我发现乡村振兴不是喊喊口号就能行的,可能需要更多地挖掘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或者是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帮助农民提高收入,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今年一入春,我们就开始接触蔬菜瓜果种植,去了很多蔬菜基地,还去深入了解了一些产业的供应链,希望能帮当地的农民跑通销售这条路。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尝试新的内容创作方向,我开始下地干活、上山摘果,开着拖拉机耕地、操作无人机打药,做一个真正的“新农人”。

IMG_8307.PNG

今年开始,种地变成了我的日常。

我和村里的叔叔婶婶们一起种大棚,收了蒜苗拉到市场卖给菜商,收完蒜苗的地要用拖拉机耕好,紧接着种下提前培育好的早茬黏玉米。我还专门去考了无人机证,在村里接活,帮村民们几百亩的地打药、撒化肥。不下地的时候,我就去村里打榆钱,和爷爷奶奶一起亲手做榆钱窝窝。

8.jpg

农闲时我和爷爷奶奶一起做榆钱窝窝。

我普通话讲得不太好,以前一直怯于开口,但现在的种地视频里,我都会一边干活一边讲解,让大家看到蔬菜大省的供应链源头是怎么运转、现代农业有多么发达、不同品类的蔬菜是怎么紧锣密鼓地种满这片土地的四季。

没想到,我的“新手农民入门指南”,反而受到了更多人的喜欢和点赞。有人鼓励我说,“多拍拍这样接地气的视频,真不错”;也有人关注到“农业现代化真棒” “三农政策落实到位,落地生根”;还有人在评论区科普“无人机撒肥和传统撒肥的区别”。

IMG_8309.PNG

新手农民的种地日常,被许多网友点赞。

作为一名“乡村守护人”,我也希望家乡的美、家乡人的淳朴与真诚被更多人知道。所以,我们也一直尽力在视频里展示贯穿在吃穿住行里的地方非遗文化,比如观赏传统戏曲、品尝传统宴席、了解传统工艺。到现在为止,我们记录了柳编、糖画、戏曲等十几种非遗民俗。除了自己的家乡,我们这几年还经常去外地采风记录,跑过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不下100个村子。

IMG_8310.PNG

我们也用视频记录了十几种非遗民俗。

我们菏泽是“牡丹之都”,最近又到了牡丹花开的季节,我在曹州牡丹园和其他齐鲁地区的乡村达人们一起,通过视频带网友们“云”观赏家喻户晓的菏泽牡丹,还参加了字节跳动公益和抖音生活服务联合举办的“菏泽之春·小城大乾坤”直播活动。为了宣传好菏泽牡丹,我前期做了很多功课,认真了解了牡丹花的花期、品类、特点以及各个牡丹园的介绍,就想着不能为家乡丢脸。

IMG_8311.PNG

我参加“菏泽之春·小城大乾坤”直播活动,希望为家乡旅游贡献一份力量。

让我特别开心的是,这次我还和@沂蒙二姐 “合体”拍摄吟诗,一起为菏泽“上分”,共同以“山东区域发展领航员”的身份守护家乡,助力家乡发展。

12.jpg

我和@沂蒙二姐 在牡丹园共创赏花视频。

我现在有一种更强的使命感,也有更多做事情的动力。未来我们会继续往更优质内容转型,有两个大方向,一是宣传大美菏泽,二是助力农业发展。

我不知道,这条路行不行得通,也不知道,未来有多少挑战等着我。但路是走出来的,一步一个脚印,回头看总有收获。

*本文由李鲁丹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本人授权提供。


李鲁丹 | 口述

berry | 撰文

猫  基 | 编辑

-THE  END-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85个口述故事


IMG_831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5-11 06:39 PM , Processed in 0.0589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