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3|回复: 5

[新闻] 为何讳言“东亚共同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6 1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月21日,日本“变天”后首次中日首脑会谈在纽约举行。民主党似乎格外重视中日关系。大选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外相冈田克也纷纷表示“新政权将不参拜靖国神社”。对此,中国当局和舆论界表示欢迎,大胆猜想民主党上台后中日关系的美好前景。

对于中国领导人来说,“日本领导人参不参拜靖国神社”已经变成了判断“日本对华友好不友好?”、“中方要不要与日方友好”的核心,甚至唯一的标准。因此,胡锦涛在会谈开头就把鸠山由纪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我不知鸠山先生有没有理解此称呼的含义。对于历代中国来说,这个头衔可不是随便乱用的。

其实,从当前形势看,被“靖国”两字纠缠的不是日本,而是中国。只要日方领导人公开表明“不参拜”,中方就放下心,立刻,必须公开表明中方有准备和决心与日方友好交往的意志。实际上,日方表明“不参拜”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并不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只是被表明参拜,甚至真的被参拜,形势变得一塌糊涂,后果不堪设想。中方只能批评日本,与对方当事者“断交”,否则无法交待国内人民的民族情绪。

“‘不参拜'对日本外交来说,实际上是个最便宜,却最有价值的外交牌了。只要日方说不参拜,中方就对日本友好,不能不友好。”日本几位退休干部跟我说。或许,其背后感到得意,笑眯眯的是小泉纯一郎。他在任期内彻底把“靖国”这张外交牌的价值抬高到底了,虽然我也无法了解这是否是小泉对未来中日关系蓝图所构想的“阴谋”。今天,日本民众不要求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反华”既不是首相巩固权力的工具,也不是舆论上的主流。

反正,从话语权、心理优势、谈判筹码、国内风险等角度看,中日领导人之间的双边关系,与前几年相比,正产生着微妙而明确的变化。这是我对最近中日关系动态的基本判断。

8月27日,鸠山由纪夫给美国《纽约时报》撰写了一篇“日本的新道路”的文章。在我看来,有三块核心要点:

“在后冷战时期,日本受美国所主导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不断冲击。市场原教旨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不受任何约束,不讲道德,也谈不上节制。我们如何才能将其终止,从而保障国民的利益和生计?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从友爱的观念出发,衍生出来的另一个国家目标在于,建立东亚共同体。当然,《日美安全条约》将仍然是日本对外政策的基石。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记住日本作为亚洲国家的身份。我相信,日益迸发活力的东亚必须被视为日本的立身之本。”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一个主要的经济体,同时还会继续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在不太遥远的将来,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会超过日本。美国正在努力保持其作为世界主宰力量的地位,而中国则在谋求成为世界的主宰力量。处在夹缝当中的日本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呢?”

见报后,鸠山主张那篇本来是投给日本的杂志《Voice》的文章,经他事务所的人翻译,《纽约时报》相关人士从中抽出一部分“编”的。鸠山的意思是,《纽约时报》刊登的文章刻意夸张了一方面的意思,掩盖了另一方面的意思,即犯了“以点盖面,以面盖点”的错误,扭曲了本意。但不管怎么说,其过程如何,鸠山由纪夫署名的这篇文章面世是个事实。

鸠山要表达的无非就是:对美国模式的批判、立足于亚洲建立东亚共同体、夹在中美大国之间谋求日本国家利益。此文立刻也被翻译成中文,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据我观察,中国当局和民众应该一时对此感到了高兴和欣慰。人家批评了放任式的自由、资本主义,“间接”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优势”。人家也肯定了中国的崛起,表达了日本“回归亚洲”的意志。

鸠山由纪夫在政治、外交上提倡的思想武器是“友爱”。它与胡锦涛提倡的思想武器“和谐”相吻合。东方领导人之间的沟通,和为贵,背后还有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和平”的积极行动支撑着。国际舆论正促进着中日两国领导人为理想主义携手合作。

鸠山由纪夫在“友爱”的指导思想之下倡导的是建设“东亚共同体”。鸠山在《纽约时报》的文章发表之后,中国舆论动不动表示欢迎。中国民众也许以为日本首相提倡“东亚共同体”就等于“脱欧入亚”。我由衷发觉,中国人对日本还是抱着特殊情感,渴望中日友好。但遗憾的是,这一逻辑推理有些够呛,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我首先找到的依据是来自中国国内。9月21日在纽约举行的中日首脑会谈后,日本媒体在社论和报道中高度重视,密切关注的是“东亚共同体”和“东海”。鸠山主张本着“友爱”的精神,积极推进前者,妥当处理后者。甚至可以说,各媒体认为,这两者是那次会谈的唯一成果。

令人惊讶的是,对于这两者,中国的新华社和央视在有关报道中,一个字都没有提到。胡锦涛则强调,“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事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中方希望日方恪守承诺,从中日关系大局出发,慎重妥善处理有关重大问题”。对于同一个会谈的内涵,中日双方媒体报道之间存在的这一鸿沟究竟从何来?我后来听一位出席首脑会谈的外交官说,“胡锦涛对鸠山有力提出的东亚共同体,几乎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9月28日,中日韩外长会议在上海举行。那次会议的目的实际上是为10月10日即将到来的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进行筹备,铺好道路。在会谈中,日本外相冈田克也重复了鸠山的核心外交理念——东亚共同体。日本外务省官方网站详细介绍了冈田在在上还对东亚共同体建设方面所进行的阐述,媒体也密切关注了日本政府推进东亚共同体的意图。

而中国外交部发表的《第三次中日韩外长会新闻稿》上,则看不到“东亚共同体”这五个字。至于新华社报道,一个字都没提到。不过,《中国新闻网》、《凤凰网》、《东方早报》等媒体明确做出了类似“日方提倡建设东亚共同体,中方对此表示支持”的报道,因此,中央宣传部门没有下指令要求“必须转载新华社稿子”。然而,新华社和官方新闻稿都“没提”足够使我质疑中国领导人及外交当局对“东亚共同体”的态度——不反对,也不支持。

10月10日,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京举行。主持人温家宝强调说,“通过这次会议,中日韩合作的方向和重点更加明确了,内涵更加丰富了,我们决心更加坚定了”。三国领导人共同发表了《中日韩可持续发展联合声明》和《中日韩合作十周年联合声明》。前者推出了“绿色经济(Green Economy)”这一崭新而陌生,却全球领导人前所未有推广的政治口号,提出了十项有关“绿色分野”的合作倡议。后者则肯定了这十年以来三国所取得的成就,一致认为,“三国致力于在开放、透明、包容原则基础上建设东亚共同体的长远目标,致力于区域合作,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上的沟通与协调日益加强”。中方终于接受,声明中提到了“东亚共同体”五个字。我相信,中日韩外交谈判人员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之所以中方如此固执于“不提”,或者“能不提就不提”,是因为它毕竟是由日方提出来的。鸠山提出“东亚共同体”之后,中方悄悄暗示:中国领导人早就提出过“东亚共同体”,所以日方提出的也没什么新鲜的。中日双方为什么展开如此的“言语之争”呢?

原因很清楚,它牵涉到东亚主导权的问题。对于中方来说,不能轻易采取“搭便车”策略,认为那是日方准备的“圈套”。主要分歧不在理念层面,而在实际操作上。在东亚迈向建立东亚共同体的过程中,中方希望严格遵守“东盟+中日韩”的10+3模式,日方则希望拉拢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实现“10+6”。 关键还是怎么处理“美国因素”。澳、新、印是名副其实的美国的盟国。虽然冈田外相表明在地理意义上,美国不是东亚国家,因此不包括在共同体的成员之内。但若东亚在“10+6”框架内推进共同体建设,美国对共同体运转过程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这是国际政治,站在长远立场,中方不愿意看到这种格局。

三国领导人碰了“东亚共同体”五个字,为这一共通而长远的目标达成了方向性的共识。但难以否认,它是象征大于实际的。具体议程、时间表、合作方式等等,什么都没有定下来。
发表于 2009-10-16 02: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东亚共同体的日本味太重,中国不会喜欢。
『大中华文化圈』更合中国的胃口。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6 0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 CoolMax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6 03: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方面,可以叫:
『大中华经济圈』

反正得是中国主导才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6 03: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方面,可以叫:
『大中华经济圈』

反正得是中国主导才行。
CoolMax 发表于 2009-10-16 15:18


greater china economy circle? 鬼子棒子要跳八寸高了,这不是把他们打回唐朝做番邦去了吗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6 03: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greater china economy circle? 鬼子棒子要跳八寸高了,这不是把他们打回唐朝做番邦去了吗
layschips 发表于 2009-10-16 04:29 PM


Do not against trend!哈哈!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0 04:27 PM , Processed in 0.06648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