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简主义审美从车外侵入车内后,首先被取消的就是实体按键。 中控台上的按键消失了,整个汽车座舱变成了一个“毛坯房”加一个超大iPad。车企宣称这是最高级的科技感,但它们没告诉你,这其实也很廉价——用一块屏幕取代那些独立开模、带背光、带阻尼的物理按键,成本降的不是一星半点。 最要命的是,去掉实体按键是违背驾驶直觉的。汽车工业耗费了100年,才让驾驶员建立起一套完美的肌肉记忆:你的手不需要离开方向盘,你的眼睛不需要离开路面,就能通过触摸,精准地找到空调按钮和音量调节按键。 现在的很多新车型,这些功能被归入二级、三级甚至四级菜单,不能一下子找到。 试想一下:在高速公路上,当你发现前挡风玻璃突然起雾,你要么低下头,在反光的中控屏上滑动、寻找那个小小的图标;要么像个傻瓜一样,在明明一个按钮就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大声唤醒那个反应迟钝、时常智障的语音助手:“你好,××,打开除雾模式。”“你好,××,打开空调。” 假如这块万能的中控屏失灵,死机或黑屏(任何电子产品都无法避免吧?),你将失去对车辆的控制。别说调不了空调和音量,你可能还看不到时速表,只能两眼一抹黑往前开。
这些新功能不仅难用,也可能带来危险。所以,GB7258新国标征求意见稿第二条规定:转向灯、喇叭、挡位、除霜除雾雨刮、车窗、智驾激活等重要功能,必须有实体的操纵件。 这条规定对特斯拉那种“按键转向灯”和“屏幕换挡”的“脑洞”设计判了死刑。今年焕新版Model Y上市后,特斯拉又把实体的转向拨杆装了回来。但这款车依旧保留屏幕换挡设定,没有实体的换挡拨杆或按钮。 极简主义的科技美学还导致了设计的趋同。所有品牌都在学习“大屏幕+无按键”的套路,汽车内部布局变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品牌辨识度,乏味至极。 而以往的汽车内部设计是百花齐放的。尤其是仪表盘和中控台,车企各显神通,打造独特风格的驾驶舱。标致汽车那一排金属质感的钢琴按键,MINI COOPER的圆形中控屏和飞机拨杆式按钮,沃尔沃既直观又幽默的人形空调按钮,奔驰汽车位于门板上的座椅调节按键……这些经典设计已经成为各个汽车品牌的标志。 现在,这种个性化设计似乎被抛弃了,市场上流行的是一体化设计,从外形到内饰,如果遮住车标,你很可能分辨不出这是哪个品牌的车。 如果仅仅是内饰和一些非驾驶类功能也就罢了,现在一些车企连驾驶踏板也要进行简化,试图用一个踏板解决加速、减速和刹停。因为单踏板模式具有更高的能量回收效率,能够进一步提升续航。 这可能是当代汽车最具颠覆性的设计,也是最反人类直觉的设计。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驾驶员被训练出来的核心安全本能是什么?是油门踏板加速、刹车踏板减速。这应该是两套独立的系统,分别对应go(走)和stop(停)。 而单踏板模式强行将刹车踏板的“减速”功能融入油门踏板的“抬起”动作。在紧急情况下,一个司机本能地抬起油门、去踩刹车时,他可能因为逻辑错乱,而在慌乱中再次踩下那个他以为是刹车踏板的油门。 更离谱的是,通过单踏板模式来减速,刹车灯不一定会亮起,后方车辆可能无法判断前车的行驶状态,导致追尾事故发生。2025年,工信部通过《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其中规定,强能量回收必须亮刹车灯,并且禁止车辆默认启动单踏板模式。 而这次的新国标征求意见稿,也给了“单踏板”致命一击:松开加速踏板后,汽车的减速度不得大于0.08g。这意味着什么?靠“松油门”来实现强减速(刹停)的单踏板模式,从此将不合法了。 那些习惯了“单脚走天下”的“黄金右脚”,现在必须重新学会把脚移到刹车踏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