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分析:请编剧先放下锤子镰刀
批判分析: “比美剧堕落更危险的,是我们的编剧也开始背诵社论了”
关键词:意识形态灌汤包、文化优越感体操、未来主义拼图游戏
适用人群:被“价值导向”绑架的编剧 & 喜欢让艺术为政治背锅的评论员
一、看似批判西方,其实更像自我感动
-
文章高喊“西方文艺已堕落成欲望垃圾桶”,仿佛自己刚从文艺复兴穿越回来,顺便带着道德审判锤。
-
对《无耻之徒》《克苏鲁神话》一顿猛批,但给人的感觉不是批评作品,而是憎恨观众为什么不看《新闻联播》。
二、中国作品一定要“革命+斗争”?
-
把《三体》看成“社会主义人类文明最后希望”,刘慈欣本人看了可能会在黑暗森林里笑出声。
-
《黑神话:悟空》变成“新时代文化图腾”?
对不起,我以为我玩的是动作RPG,不是《理想信念加强版》。
三、批判“虚无主义”?先搞清楚什么是“现实主义”
-
一边喊“不能沉迷照相写实”,一边要作品“真实地表现人民斗争”,
这就像一边说不准吃油腻,一边让你狂炫猪蹄。
-
“艺术要引领人心走向光明”,听起来很高尚,
但如果所有人都只能在艺术中朝着‘规定的光’走,那我们可能活在一张海报里。
四、观众爱看美剧,不是“堕落”,只是想喘口气
-
观众喜欢《绝命毒师》《黑镜》不是因为想学坏,
而是因为他们不想每晚都被“光辉岁月”灌鸡汤灌到胃痉挛。
-
拿“人民信仰”去否定艺术的多样性,
那不如直接改行写教科书,别再蹭文艺的热度了。
五、总结:请把文艺作品还给创作者
-
艺术可以有理想,但不能只剩理想化;可以有信仰,但不能只有教条。
-
用意识形态去绑架所有创作方向,
最后只会让观众觉得,“不看剧都比看这个强”。
结语:艺术不是出题作文,不需要每集都写“我为理想献青春”。
如果创作者无法自由地探索人性、欲望、挣扎与灰暗,那么所谓“光明”只是一种审查色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