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海中东正迎来提质升级的3.0阶段,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中阿经贸合作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必然。从1.0阶段以迪拜龙城为代表的商品贸易输出,到2.0阶段中铁建、中建等企业主导的大型基建承包,再到如今聚焦双向投资与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3.0阶段,背后是中国产业链优势的持续外溢与中东“后石油时代”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
然而,亮眼成绩背后潜藏着新旧问题的交织。所谓“降维打击”的迷思让不少企业误判了当地市场。即便瓷砖等行业凭借积累、集成与效率优势占据沙特80%份额,却因挤压本土产业、能耗与环保争议遭遇日益收紧的政策限制;而“吃独食”的倾向则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矛盾的核心,在于中企对当地规则体系、利益结构与发展诉求的认知错位,简单套用过往经验已难适应3.0阶段的深层合作需求。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一场实实在在的认知升级。海湾国家从贸易保护转向投资领域的审慎开放,当地对“贡献”的定义超越工程承包而指向技术赋能与社会嵌入,中企需要跳出“比较优势”的惯性思维,在尊重本土制度与利益结构的前提下构建价值共创机制,这是中阿合作在全球秩序调整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