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吴林寿 2017年,我妈说老房子太小了,我家还有弟弟家的小孩都大了,希望能建新房,满足一家三代、10口人住在一块的要求。我是长子,和夫人又都是做建筑的,自然揽下了这件事。 我们在法国待了6年,3年学习、3年工作,最初很是兴奋,想把学到的东西好好展现一番。谁料爸妈对我们拿出的那些常做的别墅形态并不满意,“这跟我们的风水格局完全不符合。” 一个在这块土地上长大的人,却像个外来者一样,我觉得非常羞愧,很认真地开始去研究本地“三间两廊”的空间组织原型,及其背后的含义。 我们这是边陲小镇,对传统也非常重视,自古以来盛行的各种祭拜习俗都留存得相当完好。传统民居极其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人神共居”。三开间,中间的厅直接与天井相连,是神、先祖和自然的空间,两侧才是卧室、厨房等世俗的空间。外形上,可以理解成这个房子就是两栋小楼中间加了一个顶。我和弟弟两个小家庭各居一侧、彼此独立,又通过相连的大屋顶融入有父母在的大家庭之中。这个顶再加个底,就形成了我们的“明厅”,跟传统“三间两廊”中间的厅是类似的半户外空间,是日常祭拜、红白喜事、聚会、一家子人活动的主要场地。 最深处的“神厅”,一面供奉着先祖的牌位和各路神灵,转身便面对天井,“天宫赐福”,构成一套祭拜体系。两侧分布着爸妈的卧室、书房和厨房,还有一个冬天的厅,天冷时将折叠门关起来,里面气候可控。我的外祖母曾经因为门槛跌倒,骨头没法恢复,人生的最后10年只能躺在床上,生活无法自理,挺没尊严的。所以,爸妈的生活空间全部都在一楼,我们花了很多功夫保证整个空间地面是全平的,容易打理,也不易跌倒。 如此开放的建筑,要如何应对湛江炎热多雨的气候?我们为此费了不少心思。如果直接开很多对外的门窗,吹进来的都是马路上的热气。因此,我们一层的门窗外都会有一个院子、一堵墙隔开,不直接与外界相连,让气流从上方顺着坡屋顶,经过庭院推进来,在空间里流动起来,是经过冷却之后的空气。 我爸妈现在就全年不开空调,都是靠自然通风、降温。但是我们住在楼上会更晒一些,酷暑天还是需要开一下。这也是因为之前都是春节冬天的时候回来,没考虑到这一点,我现在就在想能如何调整改进。 排水方面,虽然肉眼可见的就只有几条细细的水沟在地面上,底下是有一套很完善的排水系统,在地基上特意加了一层,雨一下来马上就可以滤走。二楼则是把排水藏在了结构层跟面层,做了很多空腔,同时也起到了一定隔热的效果。墙面上,每一年都会喷纳米防水。上个月经过一趟台风,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但这个状态我不认为是负面。台风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的一部分,有必要为了一年那么一两天的台风天而造一个跟外界完全隔绝的建筑吗?这是个问号,建筑我觉得永远是个选择的问题,没有一个最优解。我爸以前经历过台风天屋里漫水、屋顶被吹跑的事情,最开始他还挺担心的,但是经过这个夏天就完全打消疑虑了。 设计这个房子的时候,我也希望它能满足三代人弹性、多变的需求。 不想挤在室内吃饭,上二楼露台烧烤、看星星、放烟花,仿佛在野外露营; 春节一家人聚到一块,在“明厅”弄个露天电影院,或者看场舞龙舞狮的表演; 夏天的话可以打乒乓球、射箭、滑板,玩完很热就直接在院子里用水管冲澡,好像身处热带雨林…… 我们的设计只是提供一个框架,让使用者自己来玩这个空间,它的趣味性才会越来越高。时常有人特意过来想看看这个与众不同的房子,我爸都会特别热情地接待,自己的房子成了村里热议的新鲜话题,他还挺享受的。八九十年代流行那种欧陆风情,后来又被合院给取代,外来的审美和本地的杂糅,它真正理想的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其实觉得应该用一个更包容的态度去看待。 我们这里也提供一个比较特别的样本,完全从本土的材料、样式研究出发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可能性。 它满足了风水,也符合当地日常的生活习惯,但是又有别于传统自建房阴暗、狭小的空间,开放、流动而自由。我也希望通过这个房子,我的孩子能够跟我父母的故土建立一定的联系。像我小孩现在因为长期生活在城市里,已经不会说本地话了,我爸就一直希望教他本地话。在城里面满足不了他诉求的东西,也希望能在这里得到满足。这是非常精神层面的诉求,也是整个中国当下代际关系的一种直接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