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碳水之城
赤(chǐ)峰,可能是北方美食之城中格外特别的一个。“一地吃三省”是它的招牌,舌头已经尝遍了方圆500公里,腿其实还没迈出一条街。
无需做上任何攻略,只要走进赤峰,就会为街上的锅包肉、荞麦面、烧饼、铜火锅、手把肉……所着迷。既要有花式碳水的醇厚香味和多样口感,又有炒菜炖菜精细调味的咸香酱香,还要有大口吃肉的细腻肥美或香料腌渍的滋滋焦香。
位于“关外”之地和大兴安岭南段,在地域上和东北三省融为一体,又是蒙古高原的边界,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汇融之地,赤峰形成了一片独特的文化区域。
赤峰,或者换个说法,“红山”,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玉龙,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这里天然孕育着北方旱作农业,而西拉木伦河带来的丰饶水草,吸引游牧民族席卷而来,东胡、鲜卑、契丹、蒙古……你方唱罢我登场。清代移民招垦,“一年成聚,三年成邑”,形成了赤峰“北牧南耕”的生产格局。种种历史,都化作了赤峰最家常的滋味。
赤峰的味道,一言以蔽之,“随性”。她就像野生野长的修炼天才,学到什么,就是什么。身为内蒙古、辽宁、河北三省(自治区)通衢,走西口、闯关东的歇脚地,经过一番杂糅融合,留下来的,都是征服了不同口味的脱颖而出者。
内蒙古味儿、河北味儿、东北味儿,都是赤峰美食里必不可少的元素。不同的味道,在这里,并非势不两立。
结合了河北火烧和宫廷熏肉的赤峰版“肉夹馍”——对夹,堪称赤峰名片,没吃过对夹简直白来了赤峰。外皮的酥脆和熏肉的咸香,是只有去到当地才能体验的美味,守在锅前的第一口就是最香的!
赤峰人嗜好咸口,风干的褐乎乎的咸菜嘎达,切片当成零食干嚼,非得配上当地甜玉米或打瓜压住口渴,但人们还是吃得不亦乐乎。锅包肉到了这里,酸甜口变成更适合当地人口味的独特蒜香咸口,也就不足为奇了。
杀猪菜到了赤峰也换了搭档,不同于东北酸菜的脆爽,赤峰用干白菜与荞麦面血肠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烩菜的清鲜。在上冻前把大白菜倒挂在阴凉处,慢慢阴干成绿色的干白菜,能够较好地保存蔬菜里的营养,以度过冬天。血肠若是单拿来油煎,也是极香的。
赤峰铜锅,和河北铜火锅十分相似,实际是炖好的炖菜,满满当当地装进铜锅,一边加热一边围炉食用。冒尖儿的粉条、牛羊肉、五花肉,更添草原豪迈。
得益于大兴安岭的第二、三阶梯分界线,和起伏多变的地形、纵横交错的水网,赤峰森林与草原、湿地与沙漠交相辉映。从春到秋,各种小草轮流上演“一岁一枯荣”。干饭人不会放过每一种好吃的草,即使它像“哈拉海”一样蜇人,哈拉海炖土豆是各个餐馆都有的下饭小菜;新鲜的蕨菜更是饕餮的珍爱,看着其貌不扬的小菜,有着让人着魔的鲜味;“四叶草”苜蓿也逃不过拌牛肉酱的命运,吃起来清清爽爽,赋予牛肉独特风味。
进入秋季,大兴安岭的蘑菇也令人垂涎。在云贵川看“小人跳舞”的时候,赤峰顶着“蛇出没”也不逞多让。蘑菇们破土而出,等待它们的有百十种做法,素炒蘑菇、炒五花肉拌面、小鸡炖榛蘑、红蘑炒肉。最鲜香的食材不需要调制,就充分融合了山珍野味的醇香。
赤峰,到底有多少种碳水花样?
要问内蒙古哪里最会种地,无疑是赤峰。赤峰的碳水基因可追溯到遥远的红山文化时期,考古发掘于6000年前的粟(sù,小米)和黍(shǔ,黄米),依然在此地抽条灌浆。无形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过大兴安岭,画下了农业的生命线,农耕民族尽力守护每一寸宝贵的土地资源。
在这里有丰富的碳水食物,可以从早到晚碳水不停!
早餐店里翻成糖果圈形状的面团在油锅里膨胀,然后染上金黄的颜色;糖油条炸得焦黄,咔吱一下,甜得人找不着北。早餐“宠儿”还有哈达饼,薄薄的饼却有油酥隔出的千层饼皮,透光见影,入口即化,是属于糖和油脂的幸福感。酥脆的吊炉烧饼,和稍麦一样最初都是由回族小店经营,现在已经是深入人心的美味小吃。
赤峰对碳水的开发,一点也不逊色于山西。赤峰中部山区丘陵、旱坡地多,多沙壤土,非常适宜荞麦生长。压片、拉长、挤压,荞麦面团变作拨面、抻面、饸饹、圪坨,搭配酸菜卤、雪里蕻豆腐卤、青椒肉末卤,丰富的口感和多样的味道打破了荞麦的单调。还有小米、大米或玉米,水浸发酵后,做成短短的“糟米咯咯豆”,口感爽滑,用勺子吃起来格外满足。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敖汉旗的小米,色泽金黄、颗粒均匀,光看着就充满“食张力”,和米脂小米可以打个来回。只需要简单的熬煮,米油就可以厚厚地挂在筷子上。但赤峰人不满足于这样简单的吃法,东北人吃的大饭包,到这里成了小米新的注脚。大白菜叶里,扎实的风干牛肉配小米饭,在眼馋却吃不到的人眼里未免有些过于“豪横”。
黄米在这里也大展拳脚,黄米粘豆包里细腻的黄米粉和绵密的豆沙相互交融,甜得含蓄;黄米切糕里的黄米,则胜在黄米粒恰到好处的黏连,质感软糯。糜子也变作焦香的炒米,又酥又脆,搭上细腻的奶嚼口,稀释了奶嚼口的脂腻感,拌在一起,增添了口感的层次,色香味俱全,一碗停不下来!
但赤峰人心中最独家记忆的另有其味。料酒去腥,葱、姜增味,再往排骨馅里拌点肉末,用厚厚的荞麦面皮紧紧包住,一口下去,排骨肉脆弹牙,饺子皮里鲜嫩多汁,排骨的咸香和面皮扎实的韧劲,排骨蒸饺不愧是赤峰人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
羊,是赤峰美食骄傲的底气!
炊烟未散,赤峰的美食江湖已进入了next level。赤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山脉,赋予她游牧文明的基因密码,乌兰布统草原、巴林草原、贡格尔草原水草丰茂,哺育肥美丰腴的昭乌达羊。
内蒙古是全国第一的养羊大区,内蒙古人最骄傲的就是羊肉不腥不膻!大草原上奔跑的羊群,吃绿油油的天然牧草,尤其羊群的“心头好”鲜美的沙葱,其中的硫化合物被证明可以改善羊肉的膻味,更添独特风味。羊羊可谓“自己腌自己”。
吃羊的精髓就在于清水煮,只要一点点盐,羊肉肉质紧实,保留最清甜的滋味和鲜嫩。大盆清清爽爽的手把肉,再搭配牧民手锤的韭花酱,羊羊的一辈子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要是觉得手把肉太过温吞,不够豪爽,前方还有一群羊等着你:羊蝎子、烤羊背、炭烤羊尾尖、羊盘肠、酱香羊蹄、羊杂汤,每个部位都是一道大菜,还有羊肉串、羊肉稍麦、羊肉粥、涮羊肉,还要再隆重一点,那就架一只烤全羊吧!在火堆边载歌载舞,满怀热情地等待美食制成的时光,也值得好好享受。
羊肉最好的搭档是啥?韭花酱?no,no,当然是牧民一日不可或缺的“电解质快乐水”——咸奶茶!撒入一把青砖茶,用最新鲜的牛奶加上珍贵的盐,熬煮出兼具茶香奶香和咸香的能量包,这是草原生活补充热量的关键。
纯洁的奶制品是赤峰人最珍视的,足以献给珍贵客人的礼物,各色“白食”被称作“查干伊德”,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酸奶、奶酒,每一样都凝聚着草原的馈赠与牧民的智慧。
来到赤峰,你还能体验一种更豪迈的奶茶喝法——锅茶。如同火锅一般,在沸腾的咸奶茶锅底中,投入“查干伊德”:撕碎的奶豆腐、飘香的奶皮子、酥脆的炒米、耐嚼的肉干等丰富配料。在赤峰清爽宜人的天气里,围炉而坐,热气腾腾地舀上一碗内容满满的锅茶,暖意与满足感瞬间传遍全身,这正是草原待客之道的热忱体现。
当西拉木伦河裹着苍碧大地的气息奔向远方,东南的田地在风中翻涌成金色浪花——赤峰,这片被烽火磨砺、被牧歌滋养的土地,会把沉甸甸的小米粒、热腾腾的咸奶茶,悄悄装满你的行囊。咬一口米糕是咬下温柔的阳光,饮一碗咸奶茶便饮下草原的温暖。这味道,就是古老而生生不息的生活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