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哥和焦姐在花园里喝茶聊天
我和太太基本上按照比较自由的方式生活的,所以整个空间都会呈现出一种松弛感。 我们所有的椅子或者沙发,基本都要比一般人家里矮5-10公分,因为这样离地面更近,会让人感觉更舒适。当时选沙发的时候,特意选了很轻的,一个女生一只手就可以随意拎起来,可能是“轻”所代表的那种自由感更吸引我,家具也没必要一直固定在一个位置,我们可以随时再做调整。 家里的椅子和沙发相对比较多,而且到处都有书。当时也有一个想法是,书一定要离我们很近,因为现在很多人的阅读习惯都很差,就希望能通过设计解决这个问题。你随时坐下,旁边都有一本书,随时可以看。 家里的质感是通过很多微小的细节呈现出来的。 比如我并不会一味追求东西少,空间里会有很多不同的材料和元素,比如藤、棉、麻、布,但一定要用统一的语言去把它们表现出来,比如统一的色系,让整体和谐。 沙发很轻,但是旁边的墩子,都是实木的,可以做小茶几或者摆一些书,造型非常简单,但是对空间的融入度很高,它们看起来很轻,但其实有五六十斤,不至于一碰到就摇来晃去。 有了院子,我们能更直接地接触到风、水、阳光、空气,但进进出出,也免不了有一些蚊子苍蝇,但没有关系。现代人都在追求生活舒适,但是也可能成为各种家电、系统的奴隶。我觉得人偶尔也要保持一些不舒适感,这样的生活会产生不一样的质感。 我之前看了安藤忠雄给一对夫妇做了设计,他创造了人和自然接触的条件,但是也会带来一些相应的问题,去卫生间要“穿过风穿过雨”,非常不方便。 后来他对那对夫妇说,“拜托了,如果这房子给你们带来不方便,那天热的时候就少穿一件,天凉的时候就多穿一件”。安藤觉得无论是我们的身体还是精神,都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坚韧。 包括楼梯放在建筑的中部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对于热能或者制冷的消耗就会更多,但我觉得可以接受,你要相信自己的身体,它能够调节自己去适应环境。 还有一种质感,可能体现在你和过去的连链接。我的老家在四川西昌,以前我们家附近有一条河叫安宁河,里面有一种很普通的石头叫红砂石。后来每年过年回去,我都能回忆起小时候的事,从家里把香肠偷出来去河坝边烤香肠,去摘一种有毒但是味道很好的桑葚,只能在嘴里品一下味道不能下咽,过过嘴瘾...... 做家里的院子的时候,我就想把红砂石搬过来。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我就开着我的商务车回去,去河里面把石头搬上来,装到后备箱里带回来。 我觉得家里所谓的老物件,未必是那种很老的黄花梨、中国红木这种很昂贵的东西,可能就只是一个小的记忆点。我觉得这些东西也是让家里变得更舒适的一种方式。 我们有两个院子,都是自己一手一脚亲自打理出来的。院子里的墙面、桌椅的颜色和材质也是和室内和谐统一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养死了很多植物,后来慢慢总结出来,有些植物是需要半阴的,有些是需要全日照的,你也要注意太阳角度的变化等等,这个过程里慢慢做梳理,给这些植物找到合适的生长空间,院子自然也就有了它的形态和美感。 地下室里的画主要以版画为主,买来之后就零散地放在墙边,角落,甚至椅子上,后来设计师来家里,他觉得完全不需要再动,因为感觉非常自然,人和画的关系特别亲近。 对于这些物质,我主要的观念还是“玩物不丧志”,不愿意被资本收割,什么喝个茶喝出很多种层次,或者一种酒喝出很多种味道,我不想追求那样的极致。所以对画也是,我希望对画保持一种比较原始和简单的感受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