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地坑院,坐落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西王村。这里位于河南省、山西省和陕西省的交界处,海拔1000多米,是秦岭山脉的一部分。 过去,西王村家家户户都住在地坑院。这种被称为“地下四合院”的中国传统民居,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据统计,河南三门峡如今仍有上百座地下村落,接近万座地坑院。地坑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中国却很少有人知道《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 有一张飞行员拍摄的地坑院的照片 中国台湾出生、美国长大的建筑师林君翰,是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他从近20年前起就开始关注中国农村建筑,几乎到过中国每一个省份,做过超过20个改造项目:广东琴模村学校的操场看台、湖南湘西昂洞村的卫生院、云南双河村的社区中心……几年前,香港大学的明德基金会联系到他,想要资助他进行一处传统建筑的改造。他提议了地坑院,早在读大学时,他就在一本名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的书中读到了这种中国独有的建筑。地坑院中通常有1-2棵高出地面的树: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五六年前,他开始做地坑院的调研。他还记得第一次亲眼见到地坑院的欣喜:“我在地上走,突然看到了一棵树的树冠,我想,这是什么东西,走近才发现,底下有一个院子。”在去了50多次三门峡后,林君翰联系到了在地坑院出生长大的90后女孩朱十七。“她非常特殊,是村里少有的还住在地坑院中的年轻人。她家也是村中保护得最好的地坑院之一。” 十七答应了提议,并提出要求:希望把自家地坑院改造成村民的公共活动场所。
改造后的朱家地坑院 建筑改造耗时一年多,花费超过一百万。其中,林君翰主要做的是地坑院主体的改造。 一个是将传统的先挖坑,再在坑壁挖窑洞的方式,改为了先挖坑,再在坑中用砖砌窑洞。这种方式可以防止落土,保持窑洞内的卫生与安全。
砌窑洞的红砖,是用当地粘土做的。在林君翰看来,使用当地材料非常重要:“当今最不环保的行业之一就是建筑。很多人装修房子,先选择要什么窗户、什么结构,然后从各个产地运过来,在我看来这不是设计。中国传统建筑的特殊性在于,它们只用附近有的材料,这样才能形成当地的特殊文化。” 
打通窑洞是最难的部分,花了好几个月才做好 朱家地坑院共有12个窑洞,每个窑洞原本是独立存在的。林君翰选择将西边相连的三间打通,形成更宽敞的半开放大厅。这里可以容纳上百人,未来,村民可以在这里开会、聚餐。 为了解决传统地坑院通风差、阴暗、潮湿的问题,林君翰在每个窑洞上开了不同形状的天窗。“有一个天窗下面是圆的,上面是方的,就像中国古代的钱币。” 在最初的方案中,林君翰本计划改变原有卫生间和厨房的位置。 但考虑到风水问题,十七提出了异议:“地坑院每一个窑洞的位置都不是随随便便定的。主窑的位置根据主人的生辰八字来定。我家的院子以北为主窑,那卫生间就在西南角,入口在东北角。”在林君翰看来,自己的设计通常只有一两个简单的动作。“我觉得农民建房子,有时候并不漂亮,甚至有点奇怪。但后来越研究,越发现他们很聪明、很有创意、很多元,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 “我想做的不是revolution(革命),而是evolution(进化)。我希望表达的是,所有的地坑院、传统建筑可以改变,改造的方法可能不同,但都可以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