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回复: 2

新潮观鱼:男频一哥身陷“霍去病”危机?别回头!戏说时代结束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30 08: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5-4-30 08:19 AM 编辑

新潮观鱼:男频一哥身陷“霍去病”危机?别回头!戏说时代结束了

来源:观察者网  戴苏越
2025-04-30 15:14:57

a1.jpg 一位古装剧赛道上的头部男明星,在28岁大好年华主演的大投资历史剧,饰演的是星光熠熠的少年民族英雄,尘封七年后终于传出消息要重见天日。这原本是粉丝们应该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的喜事,没想到粉丝却被吓得不轻,甚至比这部剧的反对者和该明星的“小黑子”还要着急,狂问:“这部剧,为什么不能埋到底?!”

这样略显荒诞的场面出现在张若昀主演的古装历史剧《霍去病》身上。

a1.jpg

《风起大漠》(原名《霍去病》)更名前释出的海报

由张若昀、毛晓彤、白宇、黄维德等主演的古装历史剧《霍去病传奇》(原名《霍去病》),投资高达4亿,2016年开机,2017年杀青,1500人历时442天,辗转内蒙古、宁夏、贵州多地实景拍摄,为了这部剧,剧组甚至和贵州省黔南州地方政府合作,投资9亿建造了“中国最大的秦汉影视城”。

拍摄完成后,这部备受瞩目的“大戏”早在2017年12月28日就过审发证了,却因为宣传期引发的巨大舆论争议而被雪藏,逐渐退出了大众视野。直到今年4月14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2025年1-3月全国《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目录,细心的网友在许可证的备注栏发现了这部剧的身影:“《霍去病传奇》,原集数92集……现更名为《风起大漠》,变更集数为75集,在原许可证上作出修改”——人们猜测,这是否意味着这部剧即将改头换面,重见天日?



《风起大漠》(原名《霍去病传奇》)成本4亿,剧集中包含了近几年古装剧中少有的战争大场面

7年过去,影视剧的“大环境”早已沧海桑田。一方面,现在早已不是大量热钱涌入影视剧的时代,在投资萎缩、历史剧几乎绝迹的现状下,把《霍去病传奇》重新捞起投入市场看似是一个“经济”且“理性”的选择;然而,另一方面,时代大潮推动下观众对于历史剧情节的审视、历史人物在影视剧中形象的要求早已和“戏说时代”不可同日而语,7年前就已争议满满的“霍去病”,在2025年只能在更新一代的受众中迎接更猛烈的舆论风暴。

“魔改”是历史爱好者看历史剧永远躲不开的“魔咒”。

“霍去病才活了24年,电视剧却拍出了92集,这集数比霍去病三倍命都长!”要知道,由胡玫执导的全方位展现汉景帝、汉武帝两朝政治、军事的历史剧《汉武大帝》也不过58集。如果说,编剧真的能见微知著,通过霍去病这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短暂却光辉的一生,用90集的篇幅写整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倒不失为一种创举。

然而根据网友通过张若昀父亲张健制片、执导和编剧的2018年释出的片花、7年前宣传路演的各种资料,以及主创人员的采访细节拼贴出的剧情来看,《霍去病传奇》采用的是最让历史爱好者头皮发麻的“注水”方式——庸俗的狗血爱情纠葛与编造的宫斗阴谋——结合霍去病18岁之后的所有时间都在战场杀敌的真实事迹、以及他“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确实让人“破防”。

a1.jpg


如何零帧起手“编”一个少年英雄的故事呢?按照套路,最常见的方法是先给他配一个红颜再配一个兄弟——这个红颜必须是“危难中相遇男主许下终身却突破重重障碍依然无法在一起”,而这个兄弟最好是“亦敌亦友恩怨纠葛曾经一同成长最后不得不兵戎相见”。当然,还得再安排一个位高权重的反派,最初以好人的面目出现,实则一步步设局暗害主角,推动各种误会和伤害,最终阴谋败露、受到惩罚。

如此这般三条线相互交织,各种相遇、浪漫场景、定情、离别又重逢、彼此误会、解除误会、阴谋、戳穿阴谋、下一个阴谋……洋洋洒洒几十集的篇幅自然不难堆砌。《霍去病传奇》在宣传期透露出的情节似乎和这样的套路非常契合。

剧中,作为女主角的毛晓彤扮演的就是一个虚构出来的“红颜”——一个文武双全的汉朝和亲公主。片花中有两人的感情戏片段——女主嘴对嘴给虚弱的霍去病喂水,一度引发网友猜测,怀疑剧情中有虚构的“霍去病被匈奴俘虏,被匈奴女子所救并产生感情”的桥段,剧方对此已经予以否认。从演员表上看,在整个故事中和霍去病产生情愫或者仰慕霍去病的女子不止毛晓彤一人。

a1.gif

“亦敌亦友的兄弟”则分配给了白宇饰演的伯力,一个同样虚构出来的“匈奴王子”,和霍去病英雄相惜但因为各自阵营的立场而最终走向敌对。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作为霍去病的姨妈,让卫青霍去病从奴隶一跃成为权贵的关键人物,似乎不幸领到了“坏人卡”,在7年前的宣传海报中,这个角色被形容为“为了家族她陷霍去病于不义”,扮演者是当年被称为“恶女专业户”的陈紫函。

a1.jpg


如果说大量虚构人物和虚构剧情的填入让许多观众不满,张若昀作为扮演者和他的父亲,本剧的导演兼制片人张健对于霍去病本人的理解又让他们遭受了第二轮“心灵重创”。

2018年,一篇张若昀的采访掀起了波澜。网传图片称张若昀曾拒绝了其父亲给的原始剧本,理由是“天生战神的故事并不能让他信服”,说霍去病“一定是从小兵做起的”,后来剧本就改了。

新潮观鱼找到了那篇2018年发布的采访原文,并没有“天生战神的故事并不能让他信服”和“一定是从小兵做起的”两句话,但文章确实提到:

《霍去病传奇》最初剧本聚焦在霍去病成为大将军后传奇而短暂的一生,后经过调整,前20集都在讲霍去病成为将军之前,在边塞的小兵生活。



a1.jpg

报道原文截图


结合张若昀在探班采访中曾经透露,这剧从霍去病17、18岁拍起,定位是“传记”“偏正剧”……然而这样的“正剧”却开局先拍20集“边塞小兵霍去病”?甚至还要编出“少年霍去病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身份”这样的情节。

历史上的霍去病在年幼时期,因为姨妈卫子夫被汉武帝宠幸,和整个家族一同平步青云成为显贵的外戚,年少时就成长在汉武帝身边,18岁被武帝任命为剽姚校尉随舅舅卫青出征,还在“实习期”的他就长途奔袭,以800骑兵斩敌俘虏2200人,建立奇功。成为骠骑将军后更是二十岁打通河西走廊,二十二岁横绝大漠、饮马瀚海、封狼居胥,建立了古代兵家最高军功,成为万户侯。可谓是起点很高,顶点更高。

网友吐槽,这样一个中华历史上独一份的“少年天才”“天生战神”式的人物,怎么就被改成了从小兵干起,网文流水线批量生产的“莫欺少年穷”的人设了?

a1.jpg

张若昀在饰演“边塞小兵”时期霍去病的片场花絮照
 楼主| 发表于 2025-4-30 08: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5-4-30 08:47 AM 编辑

彼时28岁的张若昀称,自己和霍去病的相似点是“都很年轻”,并表示对霍去病崇拜已久,接戏之后就努力忘掉一切质疑专注拍戏,还查证历史资料对剧本和道具组提出修改意见。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成张若昀“擅自改剧本”了,为此张若昀粉丝到处辟谣……

a1.jpg

a1.jpg


2017年年底,张若昀还去了趟贝加尔湖打卡“饮马瀚海”,孤身一人在零下30多度的地方致敬霍去病。但结合2025年4月张若昀妻子唐艺昕上的微博热搜,当年“瀚海怀古”的张若昀还有一个支线剧情是和当时的女朋友唐艺昕去湖边小木屋酒店度假跨年,期间还上演了婚戒丢了又找回来的偶像剧情节……

a1.jpg

面对该剧拍摄完成以来面对的种种质疑,花费了巨大财力与精力的创作者也有很多委屈和不甘。当年,张健张若昀父子连发长文,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尊重、讲述团队创作的不易,希望历史爱好者口下留情。

张健2019年发了篇标题为“陈情表”的文章,称制作方前后花费七年时间,在还原历史基础上“合理化构架事件与人物”,为的便是将“霍去病精神”还原给观众:

“对于霍去病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征战历程,史书上记载寥寥。作为文艺作品,电视剧在创作过程中在还原当时战况之余,合理化构架事件与人物,使人物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使故事更加生动而具有逻辑性,但并未有‘使人设偏离’和‘篡改历史’的剧情,尊重《史记》、《汉书》中对此段历史的记载……”

“电视剧《霍去病》内容经过陕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陕西省广播电视局的审查,并无媒体和网友传言中那些违规内容。希望能早日将‘霍去病’的精神通过电视剧《霍去病》早日传达到中国青少年心中,望当代年轻人承接中华泱泱大国由古至今传承下来的气节,深明民族大义,激起‘保家卫国’的满腔热情。”


张若昀也在微博发文,称全剧组都怀着谨慎的态度来完成这部作品,“我们绝不会做什么架空于历史的阴谋论,在戏剧性的改编和创作上也会小心谨慎。”



对于网传的一些关于剧情的猜测和指责,剧方官微在2018年进行了集中澄清与说明


其实,“戏说”并不是历史题材影视剧的“罪”,再“正”的历史剧都会有创作者虚构的故事和场景。广受好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编剧龙平平曾经在多个场合提到历史剧创作的理念:“历史剧的特殊性不影响其作为文艺作品的根本属性。历史题材电视剧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历史,是编剧从史料出发把它变成故事,用生动曲折的情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鲜明的人物形象艺术化地展现历史。”《觉醒年代》结尾李大钊和陈独秀在天津目睹成千上万的灾民的情节就是一次典型的作者创作的虚构情节。

《霍去病传奇》(《风起大漠》)在当下遭遇尴尬的真正原因在于,观众对于历史剧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趣味已经随着时代风气的前进走向了更高的层次,而文艺的创作者却还困在庸俗陈旧的戏说套路里难以自拔。

《霍去病传奇》创作的时代恰逢一个历史剧叠加偶像剧的“戏说时代”:《美人心计》(2010)、《陆贞传奇》(2013)、《兰陵王》(2013)、《武媚娘传奇》(2014)、《大汉贤后卫子夫》(2014)、《女医明妃传》(2016)、《思美人》(2017)等一系列取得不错收视成绩的剧集,都是以新晋年轻偶像为男女主角、套上历史人物背景,加入大量戏说和虚构情节,把剧情的重点放在恋爱情感与权谋上。

a1.jpg

“戏说时代”的一系列《XX传奇》,虽然剧情重点放在了言情和权谋,服化道也颇为浮夸,但观众边吐槽边看得很欢乐,在市场上很受追捧


《霍去病传奇》的筹备与拍摄无非是追随了当年这种潮流,希望借助霍去病这一历史人物的加成,让几年后凭借《庆余年》中的范闲一角奠定地位的张若昀“提前崛起”。

然而霍去病这个人物无论是从历史功绩还是个人传奇的角度都太过耀眼,作为“历史饭圈”的顶流,他头顶的“偶像光环”是属于历史上真实的那个霍去病,他的现代粉丝们自然不能容忍历史剧的创作者“劣币驱逐良币”“李鬼赶走了李逵”地用俗套的情节替代历史人物本身的锐气和锋芒。

a1.jpg

在霍去病的墓前,粉丝们送上的祭品除了鲜花和零食,还有他们手抄的诗句和今天的中国地图

当代的年轻人爱他,爱的是他“双瞳凉入天山雪,一剑横磨瀚海云”的潇洒豪迈,是对“把功业写在山河大地上”的崇拜和追慕,倾注的是当代年轻人对于民族历史的自豪感和情怀。他的魅力并不来自通过虚构情节做一个“痴情忠贞”的情郎,也不来自“草根逆袭”的励志,因为和前者相比,这些都太渺小平庸了,让当今的观众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有些排斥和讨厌。



片花中张若昀与饰演女主的毛晓彤在剧情中的互动


因为将虚构的爱情戏码和庸俗情节强加在重要历史人物身上而被历史爱好者集体抵制的电视剧还有范冰冰主演的《巴清传》(又名《赢天下》)。为了突出女主巴清的“大女主”属性,秦始皇嬴政在编剧的笔下成为了玛丽苏恋爱游戏中的工具人——苦苦追求女主虐恋情深,为了赢得女主甚至不惜用江山来换美人……

如此这般的魔改和对历史人物本来功绩和人设的歪曲,最终让网友自发组织起来,辗转向广电总局递交了长达七千字的情感洋溢的举报信,信中写道:“传奇应为奇崛之奇,而非猎奇之奇”“始皇之作为,英雄之奇崛,大国之雄风,原生文明之辉煌——岂容猎奇猎艳沦为庸俗”——至今听来仍感铿锵。

a1.jpg

刚在《武媚娘传奇》中加冕称帝不久的范冰冰在以秦始皇时代为背景的《巴清传》中再次“登基”了

另一部涉及霍去病的人气小说《大漠谣》在改编成电视剧后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大漠谣》作为作家桐华最出名的言情小说之一,讲述了在匈奴长大的“狼女”女主,遭遇变故回到家乡汉朝,卷入宫廷斗争,后来与霍去病相爱并结婚生子。由于剧情中有虚构的霍去病遭到卫青一党的陷害,诈死追随女主远遁匈奴大漠隐居的情节,遭到了大范围的舆论争议和抵制。最终,这部由胡歌、刘诗诗、彭于晏主演的大制作古偶剧不得不改名《风中奇缘》,所有历史人物全部改名,剧情也成为了“架空”才得以上映。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30 08: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5-4-30 08:54 AM 编辑

4月17日,这部“魔改霍去病”的老前辈《风中奇缘》(原名《大漠谣》)突然登上热搜。前“霍去病”扮演者(剧中改名卫无忌)彭于晏的工作室在这个节骨眼上发了一句《风中奇缘》的台词,让网友产生联想。结合《霍去病传奇》被改名为《风起大漠》,也许最终的上映也会参照前者通过集体改名,“正剧转架空”来回避围绕历史人物的争议。

这样的结果也许对于张若昀来说并不是坏事,也能让粉丝们松一口气。毕竟对于张若昀粉丝来说,他们更担心好不容易从被人议论为“京圈太子”混到路人缘满满“男频赛道顶流”的张若昀会因为卷入争议“一夜回到解放前”,分分钟“掉咖”,从《庆余年》积攒的市场口碑变为泡影。

a1.jpg

《霍去病传奇》(现更名为《风起大漠》)中主要角色的合影


毕竟,随着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在普通大众中的复兴风潮已经势不可挡,纪录片热、博物馆热、历史解读短视频热、汉服热、历史文化游戏热……都无形中将观众的古代文化审美水平和历史素养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2010—2018年那段“古偶戏说潮”面对的那种“历史爱好者小圈子骂得凶,但大众市场人气和收视率居高不下”的二元格局不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敏感已经成为了广泛的共识。

2021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联合举办“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座谈会”,会上提出:不能用个人臆想取代历史定论,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虚构不能失度。

时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朱咏雷表示:

“在题材选择和人物塑造上,要牢牢把握历史大趋势和中华民族发展的总体进程,避免只对历史钩沉进行个人化、猎奇化、边缘化的发掘……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创作方向。”

“现在确实有个别创作者缺乏对唯物史观、大历史观的准确认知和正确把握,一些作品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虚构失度,创作理念依旧聚焦于帝王将相的权谋斗争和后宫生活,忽视对人民群众形象的塑造、对历史主流趋势的把握,还有少数作品将历史空间作为缺乏艺术水准和艺术逻辑的万能借口和遮羞布,甚至是滋生糟粕的温床,存在庸俗化、媚俗化、架空悬浮的倾向,这些都是要旗帜鲜明反对和摒弃的。”

这样的趋势反映在电视剧创作领域就导致了架空和虚写取代原有的历史改编:无论是情节结构取材于汉武帝巫蛊之祸和南宋岳家军故事的《琅琊榜》和《风起长林》,取材于辽代萧太后故事的《燕云台》,还是隐去了朝代的《赘婿》,无不对历史原型采用了架空和虚写的方式。但对于观众来说,原本因为更加热爱历史而提升了要求,反而导致新剧市场巨大的“历史剧荒”和观众需求的巨大空缺。

饥渴的观众把目光放在了“老剧新看”——一方面,用最新流行的价值观、当代观众更加完备的历史知识去点评和批评一些“违背历史”“粗制滥造”“三观不正”的老剧,虽然有些角度过于苛责,但这一类吐槽式的老剧新看却收获了大量的播放和追捧,一度成为“互联网显学”。《如懿传》和《新三国》就分别是女频和男频最有代表性的“受害者”。

尤其是新三国吐槽中的曹操对董卓说出“十八路诸侯会盟”,公孙瓒见到曹操时说:“正可谓是天下何人不识君啊”(语出自唐代《别董大》),刘备说出了明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为了强化爱情戏,让三国人物说出的类似“她是我的命根子”“没有你,我一天都不能活!”都成为了笑料。而《新三国》剧情中迎合当年风潮的弱化了蜀汉、集中描写和赞美曹操,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合理化的思路也被今天的观众所批评。

a1.jpg

回看《新三国》观众发现江东孙郎变成了纯纯的“喜剧人”


而《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等编剧精良而生动,符合当代年轻观众趣味和审美的老剧也被挖出重看,细细品读,甚至捧上了神坛。其中经典情节和台词,比如“难说”“朕的钱”“搅吧搅吧,你们就搅吧! ”都成为了互联网名梗,甚至剧中人物还屡屡出现在漫展的二次元cos赛道,成为了新的流行。

a1.jpg

“道长”嘉靖和“黑悟空”天命人在二次元活动下线相遇


正如《汉武大帝》的剧情中含有大量和历史记载不一致的情节,人物关系也存在着不少编剧的演绎,但陈宝国版的刘彻那句:“从此之后,攻守易形了,寇可往我亦可往!”结合他精湛的演技,在无数观众心中定格了汉武帝的形象。



同样,《雍正王朝》《大明王朝》这些公认的正剧在情节上也不能说是完全反映历史,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通过艺术作品人们看到了其描写的时代应有的精气神和历史的厚重感,通过生动的情节设置在荧幕上看到了一张张“鲜活的面容”,让人们通过书本心驰神往的“迷人的老祖宗”有了具象化的寄托和形象,就像是为人们开辟了一个“怀古谈今”“直抒胸臆”的精神广场,在这样的古今碰撞中,“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关于《霍去病传奇》(《风起大漠》)的讨论也许很快就会告一段落,坊间的各种猜测和主创的深情表白承诺到底是否为真,也要等正片放出才能有结果。但十年来电视剧市场的起落和变迁留给我们的追问却是深刻而无奈的:告别戏说时代后,“历史正剧赤字”还要等多久才能有人来填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4-30 12:56 PM , Processed in 0.0706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