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近日,“暑期孩子扎堆做腺样体手术”的词条登上热搜。这是一种与“腺样体肥大”相关的手术,关联症状包括孩子张嘴呼吸、睡觉打鼾,甚至孩子面容变化(一些人认为是越长越丑)可能也与此有关。作为一种多发于5-10岁孩子间的常见儿童疾病,在某短视频平台,腺样体肥大的话题视频播放量达64.7亿次,评论区里则充满了家长们焦虑的网络问诊。医生们能普遍感受到,近年来因腺样体肥大就诊的家长越来越多了,一方面,这是因为就诊意识更强了;另一方面,这也可能跟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提升有关系。刘雅是少数那种家长,在儿子症状很轻微时,就察觉了异样。
2020年,刘雅的儿子2多岁,自认为养育方式比较精细,孩子睡着后,也总要观察上一会儿。一天晚上,她突然发现,儿子睡觉是张着嘴呼吸的,就是俗称的“口呼吸”。一开始,刘雅只当这是个坏习惯,就用手把孩子的嘴巴捏上了。
但随后几天,刘雅发现,孩子张嘴呼吸越来越频繁,想起幼儿园其他家长曾提过孩子口呼吸这回事。出于谨慎,她上网查了查,得到的结论是,造成孩子口呼吸的第一个可能性,就是腺样体肥大。刘雅带儿子去医院,发现儿子的确有腺样体增生,只是情况还很轻微,只有40%,还没到病理性肥大的程度。
《辣妈正传》剧照
相比刘雅,孙晓月的女儿确诊腺样体肥大则“意外”得多。孙晓月说,她女儿2016年出生,从小“嘟嘟唇”,也就是嘴唇上翘,有些外翻,孙晓月还一度认为女儿的长相很可爱。孙晓月会做直播带女儿出镜,最先是直播间里的网友提醒她,孩子的长相好像有点奇怪,嘴唇往外翻得厉害。
她一开始没在意,直到有人提出“腺样体面容”,孙晓月才突然惊觉,女儿好像越长越丑了,比如笑起来时整个牙龈都露在外面,嘴唇也长期干裂。此外,孩子睡觉还会口呼吸,且打呼严重,甚至在睡觉时,偶尔还会呼吸突然停滞一下。孙晓月上网搜索后,赶紧带孩子去了医院,结果在2020年正式确诊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是一种淋巴组织,又称咽扁桃体或增殖体,位于鼻咽顶部和咽后壁,是扁桃体中最上端的一个,属于一种免疫器官。2-6岁是人体腺样体的增殖旺盛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大,10岁以后则会自然缩小。普遍观点认为,6-8岁是腺样体肥大的高发期。
在增值期间,随着腺样体体积越来越大,容易造成后鼻孔及咽鼓管咽口堵塞,鼻呼吸不畅,孩子转而张口呼吸、打呼噜。而长期张口呼吸,则会造成颌骨变长、腭骨突出、牙齿突出,也就是俗称的腺样体面容。此外,由于腺样体位于耳鼻喉各器官的交界处,腺样体生长带来的刺激,会对鼻子、耳朵、呼吸道带来影响,若合并鼻窦炎、中耳炎、哮喘等疾病,会变得更加严重。在临床上,腺样体体积达到后鼻腔空间的3/4以上,一般认定为病理性肥大。
《小夫妻》剧照
许信达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治医师,从业11年。他告诉本刊,如果孩子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腺样体肥大长期呼吸不畅,还可能发生慢性缺氧,导致身高、体重和大脑方面的发育问题。他就曾遇到过案例,有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家长带来看多动症,最后发现,是腺样体肥大引起的神经系统慢性缺氧。
关于儿童腺样体肥大的发病率,目前没有相关的权威大数据,不过2018年一篇发布于《睡眠医学综述》杂志上的文章指出,在接受专门耳鼻喉科评估的儿童中,腺样体肥大的患病率达到42%到70%。一篇基于对沈阳一家三甲医院的统计显示,2017年-2018年间,该院耳鼻喉科住院儿童住院人数共14441人,腺样体肥大患者占6001人,慢性扁桃体炎伴腺样体肥大4218人,加起来比例超70%。
付勇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从他自己的科室看,他估计,比起5年前,如今腺样体肥大的就诊人数起码增加了30%-40%左右。他强调,这并不是因为腺样体肥大发病率增长了这么多,而是家长的就诊意识提升了。他举例,以前家长很少注意小孩睡觉口呼吸的情况,还会把打呼噜看成是孩子睡觉香。
不过付勇也提到,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的发作,都会刺激腺样体肥大。在外部环境污染加剧的大背景下,这些疾病的高发,的确可能导致腺样体肥大的发病率增加。
胡亮是长春市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的主治医师,长期关注儿童过敏性疾病,他接诊的很多孩子,就是因为反复鼻炎、中耳炎、呼吸道感染等情况来就诊,被筛查出来了腺样体肥大。在胡亮看来,腺样体肥大甚至不应被看做一个独立的疾病。
以鼻炎为例,胡亮说,大约80%左右的鼻炎儿童,都伴有腺样体肥大情况。鼻炎发作,会刺激腺样体生长,反过来,腺样体肥大也会诱发鼻炎加剧。而对鼻炎的治疗,往往也能改善腺样体肥大的情况。
许信达还提到一个情况,就是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大家长期佩戴口罩,导致这几年出生的孩子,幼儿期的成长环境无菌程度高,开放后上呼吸道反复感染频率更高,也带来了腺样体肥大发病率的波动。他认为,这种波动会在一段时间后回归正常水平。
张艺的孩子就是胡亮所说的情况。2021年,因为3岁的女儿打鼾,她带女儿去就诊,同时确诊了鼻窦炎和腺样体肥大。
《你好,儿科医生》剧照
确诊后,张艺一开始是对两种疾病分开治疗的。对鼻窦炎,张艺试图用药物控制,但收效甚微;对腺样体肥大,张艺一开始是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来带女儿去做了睡眠监测,结果发现,女儿已经出现阻塞性睡眠,出于对睡眠的考虑,她带女儿去做了腺样体消融手术。因为当时她女儿后鼻腔的堵塞程度已经从半年前的75%涨到了80%,所以是对腺样体进行全部消融。在耳鼻喉科,这是一个相对常见的微创手术,需要全身麻醉,全程一小时左右。手术后,张艺女儿的鼻窦炎症状也不再发作。
不过,要不要通过手术治疗腺样体肥大,很多家长本身就是困惑的。许信达介绍,因为腺样体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对腺样体肥大最理想的治疗,是通过药物控制,如果能控制到孩子10岁以后,腺样体会自动萎缩。但如果反复用药也没有减轻肥大程度,或伴随扁桃体发炎和中耳炎,出于孩子成长发育的长远考虑,才建议手术切除。
在临床上,腺样体肥大目前主要归类在耳鼻喉科,而很多耳鼻喉科医生遵循的手术指征之一是,看腺样体-鼻咽腔比率(A/N值)是否达到71%。但这个标准以外,多位医生都表示,是否应该手术,还要看孩子的症状,甚至需要多科室医生来综合判断。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邹剑告诉本刊,去年华西医院设立了“口呼吸与颜面生长发育MDT”综合门诊,每周二中午12点-2点之间开放,由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科、睡眠医学中心、临床营养科四个科室的专家共同出诊,邹剑是出诊专家之一。腺样体肥大,正是该门诊经常处理的疾病。
邹剑说,之所以设立综合门诊,是因为腺样体肥大还涉及到口腔、面容、睡眠、发育等诸多问题,耳鼻喉科医生的判断并不一定准确,需要患者在多科室间来回挂号看诊,或者不同科室医生间拿着案例相互问。
邹剑就曾接待过一位来自青海的患者,因为扁腺肥大,在当地看过4名医生,结果拿到了4份完全不同的诊疗意见,分别是只切扁桃体,只切腺样体,全切扁桃体和腺样体,以及不用手术,家长都懵了,不得不来到成都就诊。
邹剑说,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同科医生的判断不同,而是不同科室的医生,关注的重点不同,最后的结论也不同。比如他曾遇到过一个案例,耳鼻喉科医生认为,腺样体肥大只有60%,没到手术指征,但请口腔科医生一看,包埋型的扁桃体肥大已经影响下颌骨发育,继续发展可能导致反颌,再请营养科评估,孩子生长、发育已经受限。这种情况下,哪怕肥大程度不高,也需要手术。
因此,在邹剑看来,通过鼻内窥镜和CT显示的腺样体肥大程度数据,在医生的判断中,只能起辅助功能,整体诊疗,还需要考察病史、疾病症状、家族遗传等各种因素。一些合并其他耳鼻喉疾病的复杂病情,甚至需要多次诊疗,用药尝试,才能确定病源。
去年3月,刘雅带着5岁儿子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做了腺样体消融手术。手术虽然只花了46分钟,但这之前,她经历了很长的纠结时间。发现腺样体肥大后,刘雅不仅给孩子使用了主流的喷剂治疗,还会给孩子喝中药、精油按摩、脚上贴药膏。在饮食上,刘雅会注意不让孩子吃凉的,蛋糕、甜品等甜食不能吃,甚至公鸡肉也不能吃。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照着中医说的方法做。
刘雅说,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情况一直维持得不错,只有感冒时,会明显用嘴呼吸,平时睡觉会来回翻滚,后来她回想,应该是孩子受到腺样体堵塞鼻腔的影响,憋着不舒服,睡不踏实。但当时她感觉并不严重,也没再复查过。但新冠肺炎期间,有一次孩子阳了,那段时间,每天11点-1点之间,儿子常常憋得哭着醒来,哭完再睡,一晚上要折腾好几次。这时她去就诊,发现儿子的腺样体已经占据后鼻腔的85%,过了1周,又涨到了90%。
医生的建议是,可以手术。刘雅和丈夫为此吵了好几架,最严重的一次,她当着孩子的面一把把药扔在地上。丈夫认为,保守治疗了两年,却越来越严重,应该听医生的,做手术切除。但刘雅还想尝试一下别的方法,“如果不是实在没办法,谁想让孩子去挨上一刀”。
和刘雅一样,孙晓月也是在保守治疗2年多以后,选择了手术治疗,那时孩子的腺样体面容已经非常明显。孙晓月说,这个过程中,她在郑州前后跑了四五家医院,才最终下定决心让孩子做手术。她还不死心地问医生:“不手术可以吗?”医生建议:“最好手术,孩子已经这样了”。手术刚结束后那段时间,恢复效果尚不明显,她还不时自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跟风”做了手术,让孩子白白遭了罪。
保守治疗也的确是医生们更倾向的治疗方式。许信达介绍,一般情况下,用药最少要在一个月以上,一般是6-12周,没有效果的情况下,会考虑手术。作为内科医生的胡亮则认为,用药时间要在三个月以上,才能考虑手术。
不过,孩子真正手术后,刘雅还是感到松了一口气。孩子第一次做全麻手术,手术会不会有风险,术后免疫力会不会降低,都让她感到担忧。事实上,孩子术后不仅没有不良反应,反而因为睡眠质量变好了迅速发育,半年里长胖了六斤,身高从幼儿园班里中等身高一下蹿成最高的。
后来,她把儿子的经历分享到社交平台上之后,很多家长都发来私信询问经验。她发现,这些家长,有的比当初的她还焦虑。如果医生建议手术的,家长会担心不成功怎么办?免疫功能会不会受损?如果医生建议保守治疗的,家长会担心没效果,症状会不会越来越严重。
这也是为什么,在网上有诸多关于腺样体肥大的讨论和网络问诊情况。作为医生,许信达说,有时家长来查腺样体肥大,他随口一问,怎么知道这种病的,对方大概率会说,看了新闻、科普文章,或刷了短视频,一对照,和孩子情况很像,就会来挂号检查。
对这种情况,许信达觉得是好事。“我们能感觉到现在孩子都很聪明,个子都很高,长得也很漂亮,这就与大家对腺样体和其他儿童疾病的重视有关”。他说自己曾遇到过一个7岁的孩子,因为腺样体肥大带来发育问题,身高体型看起来就像3、4岁一样。他还碰到过牙列不齐,腺样体面容十分严重,需要后续做一系列正畸治疗才能逆转,“这种情况,其实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文中刘雅,张艺、孙晓月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