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6|回复: 0

拼多多“自动跟价”,身不由己的不止卖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28 05: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拼多多“自动跟价”,身不由己的不止卖家

 徐晓彤 财富FORTUNE 2024-06-28 08:25 
3.jp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拼多多今年618期间上线了“自动跟价”功能,即平台帮助商家监测竞品售价,只要出现更低售价,在授权范围内,平台将自动将价格调至比对方更低,以维持流量和订单。

如今,拼多多要把这场近乎无价格底线的生存游戏常态化了。

6月21日,拼多多宣布调整此前服务协议,进一步扩大改价商品范围,平台可对开通该功能的商家店铺内全部商品进行价格修改,不必再经商家确认。新版协议于2024年6月28日生效。

拼多多2024年第一季度的优秀业绩,让其市值再度超越阿里。但它依然有危机感。拼多多集团董事长、联席首席执行官陈磊表示,当前消费者已形成跨平台消费习惯,他们会对品类、价格、服务质量等多个维度综合比较,最终做出选择。

今年618,平台间的竞争被消费者的冷静激发得更加针锋相对,阿里和京东简化了优惠机制,回归现货售卖,开始向拼多多的低价看齐,甚至学习了售后的“仅退款”服务。

“仅退款”是拼多多2021年推出的功能,若发现商品有瑕疵,消费者便可仅退款不退货。此举必然会损伤商家利益,但大幅提高了购物体验。为了用户留存,抖音、淘宝、京东也先后上线了这一功能。“自动跟价”就是拼多多在竞争对手的步步紧跟下被推出的。

这项功能让商家陷入了流量和利润的两难。若不使用该服务,商家会丧失价格优势,得不到流量,被消费者看到的可能性减少,成交数量不保;若使用该服务,平台会进行调价,虽然商家可以设定改价幅度,但利润率大大缩减。

这种商业模式并非拼多多首创,在互联网和数据分析这类技术普及前,类似的策略就已经出现。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日本正处在“失落的三十年”前夜,随即而来的是房地产泡沫破裂、日美贸易摩擦加剧,和社会老龄化等问题,国家需要进行长期经济结构调整。当人们的消费欲望大幅降低时,一家名为“唐吉诃德(Don Quijote)”的零售集团崛起,发展成为日本四大零售集团之一。

唐吉诃德的商业模式与拼多多有很多相似之处。唐吉诃德通过尾货批发,拿到较其他商家更低的价格,并且其商业策略已经有了今日“自动跟价”的雏形,只是碍于技术条件,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价格追踪。唐吉诃德会安排员工每日探访竞争对手的店面对比价格,如果发现同类商品对方价格更低,员工有权直接降价。

该公司有数百家门店,每家门店选品中有近一半是由每家门店的选品负责人决定的。每有新品上架,门店会给一块位置进行陈列,如果卖得好就扩大,卖不好就下架。这种模式和电商中的推流焦点位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家零售商的崛起与日本30多年前的国情密不可分。就像今天拼多多的崛起与中国的经济阶段有关一样。

亚马逊此前也推出过类似的功能——Amazon Automated Pricing(自动调价),以帮助来自不同时区各个国家的卖家实时检测平台上商品价格波动,并根据卖家的价格设定区间进行自动调价。

当价格相较外部零售商更有竞争力时,商品将有资格获得亚马逊Buy Box最佳展示位。同时,这一功能也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价格规则,帮助卖家达到不同的目的,比如明确一定时间内降价销售特定数量单位,已达到清理多余库存的效果。起初,这项功能多为外部第三方付费软件所支持,之后亚马逊自行推出并免费提供。

“自动跟价”究竟是一项助力于商家的功能,还是一个带有“要挟”意味的必选题,区别在于,电商竞争的考评维度是否只有“低价”这一单一标准。

当低价不再是优势,只有“最低价”才是优势时,不一定是好事。平台、第三方卖家,和消费者的关系出现了失衡。互联网技术和算法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让消费者和第三方商家逐渐失去了对很多事情的掌控。

去年9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提起诉讼,指控亚马逊使用了一系列非法策略提高其在线零售业务利润。其中包括一种内部代号为“尼斯计划”(Project Nessie)的算法,知情人士称,该算法会提高商品价格,并监控其他零售商是否会跟进涨价,若竞争对手仍维持较低价格,亚马逊也会恢复价格,以此测试在不损害自身价格优势的情况下的涨价极限。

该算法还能让亚马逊与竞争对手的折扣相匹配,若对手跟着降低价格,亚马逊则可能进一步跟进。FTC认为,亚马逊会使用这种方法,并惩罚在其他平台提供更低价格的第三方卖家,以此让竞争对手意识到,降价不会提升销售,只会降低利润率,放弃进行价格竞争。

消息称,这一算法将美国家庭支付的价格推高了逾10亿美元。

亚马逊发言人回应称,FTC的指控“严重错误地描述了这个工具”,该公司几年前便停止了使用。而FTC表示,亚马逊会在Prime Day活动和假日购物季暂停该算法,因为这段时期外界对他们的关注更多。

这不禁让人重新思考国内电商平台的竞争,以及各种竞争手段的尽头。我们看到的“最低价”真的是让消费者花费最少,且无隐性损失的吗?是谁承担了低价背后的利益让渡?

比如,拼多多平台上,多数是背后没有品牌支撑的小商家,他们没有资金用于广告投放引流,那么“卷”低价将成为他们的生存之道。拼多多是用另一种形式将曝光位卖了出去。价格经过层层压榨的商家,要保证利润,就要降低商品成本,那么商品质量如何保障?

在电商平台之间的斗争中,消费者已然不是能坐收渔翁之利的一方。每个走入系统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其中的一个环节。(财富中文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1 11:51 AM , Processed in 0.02999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