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4|回复: 0

[百家杂谈] 有哪些课文是在你长大以后才真正读懂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10 0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哪些课文是在你长大以后才真正读懂的?

知乎日报 知乎日报 2024-06-06 08:00 

上学时,总觉得课文无趣难懂,但有些文章,就像是一颗颗深埋的宝藏,只有在我们长大以后,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波折,才能真正读懂它们背后的深意。

有哪些学过的课文是在你长大以后才真正读懂的?今天,一起看看答主们的回答。


《触龙说赵太后》

答主 @岁将晚 分享了一篇绝妙的向上沟通文章:
中学学过一篇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其实是一个绝妙的向上沟通案例。
赵太后刚执政,秦国进攻,想从齐国搬救兵,齐国要把长安君,也就是她儿子送去做质子。赵太后不同意,各种臣子劝说也没有用。
老臣触龙去劝。一开始先不说这件事,而是聊了一会家常,然后主动说,「我老了,希望在没死之前,托付我的儿子给你做黑衣卫。太后说:「大老爷们也疼爱小儿子吗?」
触龙说:「肯定啊,不过我认为你爱燕后多于长安君。父母爱子女,就该为他的长远打算,燕后出嫁,你哭得那个凶啊。但是每年祭祀,你都祈求她早日生孩子,不要被赶回来。今天长安君地位这么高、土地这么肥沃,如果没有为国立功,以后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所以我觉得你爱他不如燕后。」
赵太后说,「好,那就任你指派吧。」
我觉得触龙说赵太后特别有意思,首先向上沟通,触龙想要说服赵太后,他需要一些策略:
第一步,他先问候赵太后过得咋样;
第二步,替自己的小孩子跟赵太后求情,这两步直接激起了赵太后的共情和感慨。
在达到这个目的之后,再从对方真正关心的角度切入,非常简单、坦诚、阳光地告诉赵太后,如果她真爱她的小儿子,请替他做长远打算,让他建功立业。
这样,哪怕她衰老,哪怕她去世,长安君依旧可以在赵国吃香的、喝辣的。
这就是一个绝妙的向上沟通。

《变色龙》

答主 @慕容小妤 分享了一篇初中时代印象深刻的课文
要说起初中时代印象深刻的课文,当属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科夫创作的的变色龙。
那次老师请同学表演朗读的时候,我们都笑得前仰后合,举着手指头的首饰匠赫留金神气活现,端着醋栗的跟班毕恭毕敬,当然最好笑的还是不停变色的治安官奥楚蔑洛夫。
说起这篇课文,还记得当时老师煞费苦心地引导我们:奥楚蔑洛夫不停变色的原因,是当时沙皇俄国森严的等级制度造成的。作为统治阶级的走狗,自然得表现出一副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嘴脸。
IMG_1674.JPG
对于我们来说,感兴趣地是这哥们变色时不停穿脱大衣的搞笑动作,和他出尔反尔、自相矛盾的可笑言行。
将军家的狗也成了我们的一个玩笑梗,少不更事的我们特别鄙视奥楚蔑洛夫,认为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一个跳梁小丑,对他的情感也是嘲笑加歧视。
IMG_1675.JPG
后来我们又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与其它型号的变色龙邂逅 。
记得上范进中举时,老师安排一个身形胖大的同学演胡屠夫,这位同学非常具有表演才能,把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神气活现的姿态和中举后唯唯诺诺的丑态表演得淋漓尽致。引起我们的哄堂大笑,自此又一枚中国特色的变色龙诞生了。
IMG_1676.JPG
中外古今的变色龙在语文书里碰头开会,作为学生的我们苦不堪言,因为似乎每个变色龙后面都要涉及一种社会制度的黑手,这些可都要背出来,悲催!
当时还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作家们这么喜欢在文学作品中塑造变色龙的形象,难道生活中真有这么多变色龙吗?他们的行为举止真的有这么夸张、引人发笑码?
直到长大后步入社会,进入职场,我才意识到:生活中到处是狐假虎威的奥楚蔑洛夫,到处是嫌贫爱富的胡屠夫,小说只是反应生活的一面镜子而已。
几乎所有人都有一张变色龙的面具,在上司面前是乖巧的下属;在下级面前是神气的领导;当着同事面是不分你我的哥两好,一转身又变成不共戴天的冤家,每天每时在不同的面具之间切换,连变色的过渡都不需要。
我也终于意识到:小说中的变色龙是大家批判讽刺的对象,而生活中的变色龙却无往而不利,成为职场等社交场合的宠儿。
让你不由得感叹道:变色龙这个物种,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没有消亡过!
也许有一天,你我也要带上面具,去扮演一回变色龙的角色。
生活不易!如今终于理解了书中人物的所作所为,理解了大文豪塑造这些经典人物的初衷。
IMG_1677.JPG
哂笑之后,是不是还应该思考些什么?

《孔乙己》

答主 @杨角风发作 分享了一篇长大后看感触颇深的文章
「……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每每读到鲁迅经典作品《孔乙己》的这一段,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感觉,随后便会抬头叹气,扶一扶眼镜。活动颈椎的同时,突然就愣住了,在昏暗的电脑屏幕灯光照射下,一回头,我仿佛看到了孔乙己的影子……
IMG_1678.JPG
一、
人的认知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其实是一个螺旋式,甚至起伏式成长的过程!
初读《孔乙己》的时候,还是个学生,整天嘻嘻哈哈,虽然也会对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但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所谓的标准答案。
是的,按照语文老师对我们的教导,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将孔乙己变成了这幅模样,成了鲁镇上有名的「笑星」。
再读《孔乙己》的时候,已是「社会人」,曾经怀着一腔热血,从学校出来后,迫不及待地要拥抱这个美好的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但很不幸,很多学校不会教给你的知识,社会会手把手亲自教授,这就叫实践出真知。
这时候再看孔乙己的话,会觉得他有些可笑,又有些可怜,有些迂腐,又有些善良,有些愚蠢,同时还有些爱心,总之是一个矛盾体的存在……但社会已经告诉我,有些事情不去深入地了解,是不可能知道真相的,印在书本上的东西,是永远赶不上时代和人心的变化。
于是,我开始思考,孔乙己的悲剧真的是封建社会所带来的吗?
孔乙己写了一手好字,虽然没能中个秀才,但也看得出,他曾经是阔过的,毕竟那时候能读书的人,大都家境殷实。可是他为什么最后沦落到街头抄书,甚至跑到别人家盗窃的地步呢?
而且,即使沦落到街头要饭,他也不肯脱掉长衫,或者卖掉长衫,这件衣服对他为什么这么重要?
IMG_1679.JPG
二、
带着这种疑问再去读《孔乙己》,反而增加了更多的疑问,而这些疑问的背后,或许就是孔乙己整个悲剧人生的原因所在:
孔乙己不肯脱下长衫,也不肯在外面短工喝酒的地方逗留,想必他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
可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去别人家偷书呢,而且去谁家不好,偏偏选择了丁举人家,难道他不知道丁举人不好惹?
而且,就算是去丁举人家,那么偷什么不好,为什么偏偏偷书呢,还是说他偷的这本书对他很重要?
若是他真的是惯犯,为什么在咸亨酒家这里又如此讲信用?甚至被打断了腿,还要挣扎着来这里,还掏出了四文钱,这钱哪来的,而且他来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
或许,孔乙己曾经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最终因为家世,或者是其他原因的阻拦,没能修成正果。而对方曾经给他缝制的长衫,成为他一生的感情寄托,舍不得更换,更不会换掉卖钱。
或许,孔乙己的家庭遭遇了变故,本来是富裕的家庭,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了家道中落,他有心振兴家族,却被现实抽了耳光。
又或许,孔乙己也是有才学的,就跟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一样,苦读多年,但穷尽一生也没有遇到像周学道这样的伯乐罢了。
总之,孔乙己的身上,存在着太多的疑点了,也正是这些疑点,这些空白,给了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三、
但我们就像鲁迅笔下的小伙计,以及众多喝酒群众一样,没人去关心这一切,甚至连孔乙己真实姓名叫什么,都不知道,更何谈去了解背后的真相!
其实,历史也是如此,就如同鲁迅笔下的阿 Q、祥林嫂、闰土一样,这类型的人,遍地都是。却几乎没有人愿意去了解他们,愿意去真心帮助他们,都不愿意去了解他们,又哪有资格去批判他们呢?
因为不了解,也就无法感同身受,自然就没办法切身体会到孔乙己的处境。
等到三读《孔乙己》的时候,已近中年,在社会上也已经摸爬滚打十多年了,有泪水,也有喜悦,虽不尽如人意,但哪个人不是拼尽全力在活着。
我们就像是一辆三轮车,跟汽车比,少一个轮子,跟自行车比,又多一个轮子,总之就是这么一个尴尬的存在。
孔乙己也一样,跟其他穿长衫的人比,无疑他是失败者。可是跟穿短衫的人比,他又不甘心,宁可跑到店里面忍受长衫人的嘲笑,也不愿在外面跟短衫人为伍。
说他品行好吧,他确实有偷盗的行为,说他人品差吧,他这人又比较讲信用,虽然也赊账,但有钱就还。
读书的时候,隔壁班的女同学给我写了一封信,信里面讲了一个野兽的故事:
说有一只小野兽,特别凶猛,从小就缺乏安全感,它经常是独自寻找食物,独自跟其它野兽打架,即使打输了,也从来没落过泪。
直到有一天,它在独自舔伤口的时候,有人抚摸了它一下,于是它落泪了……
IMG_1680.JPG
四、
说到底,孔乙己就是一个不被人理解的人,就像文章开头描写的那样,他绝对是孤独的。
朋友圈有个朋友是这样解释的什么叫孤独:
「稍有人问,你就会敞开心扉,其实这就是孤独!」
试想一下,毕业以后,有多久了,你再没有跟当年要好的同学聊过天了?
要知道,当年读书的时候,也是刻苦用心,虽然智商不高,但从来没有放弃过。不敢迟到,不敢早退,更不敢谈恋爱,连老师批评几句,都能脸红好久,甚至好几天睡不好觉,一直在琢磨自己该怎么改。
每每考试成绩公布,心中总是有一种失落感,能上光荣榜的,永远是那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而且人家不光学习好,打篮球也玩不过人家,女生缘也跟人家没法比,甚至打个电子游戏也是把把输,弄得人家根本就不愿跟你玩。
为此心中也暗暗给自己鼓劲,他们就是书呆子,真走上社会不一定混得比我好。
就这样,揣着一纸文凭,怀着一腔热血步入了社会,虽然也发誓要不比别人差,但现实总会教会自己低头。后来也就妥协了,有时候想想,朝九晚五也不错的,安安稳稳,平平淡淡,挣多少钱是多啊?
虽然平时也羡慕嫉妒人家的如鱼得水,也怪自己找不到人生的伯乐,是社会对自己不公,这样阿 Q 精神一想,也就释然了,于是继续混吃等死……
直到某一天同学聚会,这还是从仅有的几个同学朋友圈看到的,一个个这总,那长的名号。才发现,原来不仅读书好的比自己强,连曾经读书比自己差的,也比自己强!
甚至还出现了一两个网红,扭扭屁股,唱唱歌,就能让你穷尽一生,都达不到他的高度。
五、
就这样,怀着一腔抱负,孤独又不被理解的自己,慢慢消失在咸亨酒店门口昏暗的路灯下……
很多人抨击孔乙己,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怀着一腔热血,却不肯努力奋斗,最终活成了这个样子。
《孔乙己》读到这里,仿佛可以下结论了,与读书时代的答案不同,孔乙己的悲剧或许是自己造成的。他是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又不愿意付出努力,最终碌碌无为,整天活在自我否定又肯定的矛盾之中。
直到某天,因为某个政策的发布,毁掉了一个行业之后,我突然又对孔乙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有一个校外培训机构的老师,他最后一次讲陶渊明的著作,嘴上读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眼睛看到的却是花钱来补课,还不愿意认真听课的孩子们,再想到自己这个行业的未来,突然就想到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随后便落泪了。
是啊,我们有几个人可以像陶渊明一样说出如此豪迈之言,又有几个人能像李白一样拽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
于是这位朋友感同身受,觉得自己就是孔乙己,除了会读几篇古文,会教教学生以外,好像再也不会干别的了,怎么办?
就像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的错吗,是他个人不够努力吗,是身边的人不理解吗?
这时候,我们再去了解一下孔乙己的背景,突然就有了另外一个答案……
IMG_1681.JPG
六、
孔乙己的悲剧固然有封建社会的错,也有个人的不懂变通,但更多的是时代给他的当头一棒:
孔乙己所处的时代,正是清末,而他的时代结束的标志并非是 1912 年清朝的灭亡,而是 1905 年科举的废除。就像美国社会学家罗兹曼在他的著作《中国的现代化》中写得那样:
「1905 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这一年的 9 月 2 日,光绪帝颁布了一条上谕:
「着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在此之前,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以及学部的张百熙都曾经奏请清廷:
「以十年为期,递减科举,以图渐次废除。」
很不幸,清廷受变法人士的影响,以及求快求速的目标,为消除舆论,索性一刀切,不顾那些学子的死活,迅速取缔了科举,开办新式学堂。
科举的废除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毕竟这项制度弊端太多,不利于新式学堂的开办,也不适合清朝的发展。
虽说朝廷也给了这些读书人一条可以走的路,但毕竟是少数人能走,绝大部分读书人处于了一种绝望当中。
很多人说,清廷废除了科举制度,等于否定了自身的正当性,毕竟乡绅阶层的合法性没了,这才是压倒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放到读书人身上,就像孔乙己一样,他的岁数也不小了,应该 40 岁以上了,读了几十年的四书五经。突然有一天人们告诉他,科举没了,别说大学没得考了,就算是其他考上大学的人,也不再包分配了。
最关键的是,你学了几十年的东西,全部作废了,毫无用处,换做是你,怎么办?
否定了过去几十年学的东西,没疯就算不错了,这时候你想通过教授小伙计「茴」字怎么写,试图告诉他,这些东西也不算白学,至少记账能用啊?
结果,小伙计白了你一眼,走掉了……
这种失落感,真不是语言能形容出来的,而这次的打击不会比其他人讽刺孔乙己「偷书」轻!
IMG_1682.JPG
当时代决定抛弃你,确实不会打招呼,而是抽耳光,若是你不仅不躲开,还把脸迎上去,那响声,必然响彻云霄!
或许,等到岁数再大一点,再去重读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还能得出另一个不一样的结论。

《石钟山记》

答主 @南行兮 分享了一位有爱,有趣的父亲
给大家聊聊苏轼的《石钟山记》这篇文章后面的父子情和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
石钟山之名古已有之,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做了解释,唐代的李渤也做了《辨石钟山记》,他们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这些答案世人有疑点,苏轼心中也有疑点。
疑点存于心中,苏轼有心求证。
于是在元丰七年,送儿子去德兴当县令时,父子俩一起游览了一遍石钟山。
寺里的僧人用敲石头的方法,给他们演练了他们认为名字由来的原理。
苏轼不以为意。
晚间专门乘舟,夜游江中绝壁下,一探究竟。
父子俩在江中听到水穿乱世,流水的撞击和吞吐,正如钟响,他在这里明白了石钟山名字的来历。并进一步讨论了做人做事,探查根源的道理。
上学的时候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苏轼的辩证,文章的逻辑之上。历代讲解这篇文章,也都是在从解释苏轼从疑惑,到求证,到抒理的过程,当做优秀议论文的典范。
但我在毕业很多年以后,突然发现这其中隐藏的父子情和家庭教育的方式。
元丰七年是一个可爱的年份。宋神宗终究因为苏轼人才难得,把他从黄州召回河南临汝。
在黄州待了这么久,和人和土地都有了感情,临别时他写了一首《满庭芳》: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山中友,鸡豚社酒,来劝老东坡。这一餐饭吃完,也就辞别了。
他匆匆奔赴临汝。此时大儿子苏迈却要去江西。五十多岁的老父亲,忍住了北归的欢喜,送他就任。
在南来北往的路上。无论欢喜离愁,都不曾显露。却把自己多年的疑问带着,要揭示真理。
暮年的苏轼,像一个天真的少年一样,涉险泛江,邀儿子去看大自然的秘密。
深夜的江水,绝壁,浩荡的声音。一叶扁舟,往来于风波之间,一个父亲带着儿子,亲身体验「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这样的父亲,实在太认真,太浪漫,也太温柔了。
而且,他不光只是带儿子去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在看透了石钟山的秘密以后,还能顺势的给儿子聊一聊掌故,感叹「古之人不余欺也」,正面告诉儿子道理要亲身去体会,侧面提醒了儿子古书要多读。
一个温情有趣,博学好求的父亲,就这样立在我的面前。
只言片语,把苏轼做人和做父亲的那些不容易被发现的点滴,凑在一起,多可爱!
最后那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对于家庭教育,多有意义呀!
这一篇文章,人们多看苏轼写议论文的手笔。然而我更觉得千里送儿,携子遨游,同探天地,共论事理,反应出一个有爱有趣有见识的父亲,更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苏轼不光只是一个大学士,他在不经意间对儿子的感染教育,尤其显露他温暖伟大的一面。
事实上,在中国传统大文人里,苏轼也是为数不多教养后代非常成功的一个人,他的几个儿子,除了夭折的,都进士及第,做了官,官声还不错,也是文学家。虽然比不上苏轼,但才华人品成就都不低。
比如这篇文章中的长子苏迈,我百度查到:
康熙版《德兴县志》载其「文学优赡,政事精敏,鞭朴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后人仰之」。
一个人做到「民不忍欺,后人仰之」也算是立德有成了。
苏迈能成长为这样,我想从这一篇《石钟山记》也可以窥得一点端倪。
一个有爱,有趣,有见识的父亲,对后人的影响,润物无声,无处不在!

《我与地坛》

答主 @翼犀稀 分享了一篇令自己有独特感悟的文章
这里小稀想给大家讲一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读书的时候只是部分选段,对于史铁生的生活态度了解还不是太深刻,觉得挺矫情的、无法感同身受,当时还是更喜欢《海底两万里》
这种文章。但前段时间又好好读了读史铁生的作品,又有了很多新的体验,这里还是以讲述《我与地坛》为主,稍微会涉及一些阅读其他作品的感悟。
Image
当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史铁生内心的挣扎,腿部的疾病一直是他的心病之一,这段话更像是史铁生与自我的对话,越是积极却越感觉难受,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够在疾病中让自己「轻松」、「自由」呢?
你说,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是的,至少这是很关键的因素。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我说过,这一来我轻松多了,自由多了。

——《我与地坛》
好的散文,有种诉说感。它不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你,也不是一味地宣扬自己的理念,只是简单的「诉说」,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自己看到的是是非非,让读者感受,让我们感悟。
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味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我与地坛》
有趣的是,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这样的现实,明白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差别,但是同样的是每个人都不想成为那个差的人,为什么上天这样不公?有些人出身在罗马,有些人却永远困在地狱。「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但是这个世界好像就是如此没有道理。
IMG_1683.JPG
每个人都有在这个社会独特的位置,是无法被取代的一部分,也许在某一时刻,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我们也成就了他人: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我与地坛》
人的欲望是组成人类宇宙的基础,每个人都在渴求些什么,即使是想要离开的人,或许也在等待最后的挽留。
「你是说我并不想死,我是在这儿虚张声势?」 「不是虚张声势,是摇尾乞怜。别生气,一个真正想死的人不会再计较别人说什么。一个拿死说来说去的人,以我的经验看,其实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 「而是什么?」 「而是还在…还在渴望爱……」

——《务虚笔记》
IMG_1684.JPG

题图来源:答主 @杨角风发作

IMG_168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21 01:15 AM , Processed in 0.0990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