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1|回复: 0

[生活感悟] 张爱玲也会磕错CP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14 10: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爱玲也会磕错CP啊

 阿舒 山河小岁月 2023-06-01 21:10

磕CP是一件快乐事,但我喜欢磕be的cp。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所有的happy ending都不是真正的ending,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过是说书人一句浮皮潦草的敷衍,因为只要问三个字“后来呢”,便生出无数的兰因絮果。这样想来,倒不如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的cp,那些流过的眼泪,那些伤过的心神,那些碎玻璃渣中小心捡来的甜蜜,都化作一股无形的力量,让所有人念念不忘,荡气回肠,那股力量,一言以蔽之就是五个字:

 

到底意难平。

 

CP上头,连张爱玲也不能幸免。1978年,夏志清给唐德刚的《胡适杂忆》写序,序言里,夏志清充满对于胡适娶了江冬秀的惋惜,认为她完全不懂胡适,又提到“胡适如能同陈衡哲这样的女子结婚,当然生活要美满得多”。

 

IMG_6542.PNG


这篇文章也提到了张爱玲,但张爱玲看过夏序之后,只字不提自己同胡适的交往,倒是也津津乐道于胡适的好友陈衡哲:


《胡适杂忆》序非常好,对我尤其有兴趣,因为见过胡太太与陈衡哲的照片。


我看了《胡适杂忆》序,信上告诉你看见过陈衡哲的照片,你回信也提起,猜她一定漂亮猜对了。她是秀丽的西式圆脸,眼梢略为向下、烫短发、穿套头毛衣,头与肩的比例看得出身材适中。


陈衡哲是谁?

 

简单说一下,她是最早的官派留美女生之一。胡适大学时代的好友。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IMG_6543.PNG


一说起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我们会想起的是迅哥儿和他的《狂人日记》,实际上,陈衡哲才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的作者——1917年5月,陈衡哲的白话小说《一日》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上,这远远早于鲁迅。

 

IMG_6544.PNG

我很喜欢陈衡哲的文字,她如果坚持写下去,冰心肯定就没有饭吃了。

 

张爱玲和夏志清磕的胡适X陈衡哲的这对CP,在民国时期是热门CP,胡适本人还专门写过文章澄清。而张爱玲和夏志清磕CP的方式,和几十年之后的我们毫无二致,他们都从书信和文本中寻找蛛丝马迹,然后写出八百字小作文。

 

比如,夏志清指出,胡适女儿素斐的名字就是来源于陈衡哲的英文名Sophia——

 

IMG_6545.PNG


又比如,张爱玲和夏志清都看了陈衡哲的小说《洛绮思的问题》,而后认为,这是陈衡哲对于胡适的一次告白。

 

但实际上,如果张爱玲和夏志清了解过陈衡哲早年的求学故事,也许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真的磕错了CP。

 

陈衡哲这个名字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是陌生的,但在一百年前,她曾经是所有女孩的榜样。


IMG_6546.PNG


我曾经是那些经历过民国成立前后剧烈的文化和社会矛盾、并且试图在漩涡中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中的一员。因此,我的早年生活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标本,它揭示了危流之争中一个生命的痛楚和喜悦。——陈衡哲


在陈衡哲那个年代,女孩子最好的命运,也不过是“成为一个官场里的候补少奶奶”。

 

最为悲哀的是,哪怕像陈衡哲这样的书香门第,也不能例外。

 

她的祖父曾经担任翰林院庶吉士,父亲当着一个爱作诗的官员,母亲是江苏闺秀,擅长作画。她当然崇拜她的母亲,认为她是个真正的大家闺秀,温柔稳重。父亲看起来民主,支持母亲的兴趣爱好,却有个前提,不能拉下家务。他亲自监督母亲,每天给她安排绘画功课,一次,她母亲因为家务事繁重,刚做完,娘家派轿子来接她,她便对丈夫说,自己今天不画了,父亲一脚把她刚刚坐着的凳子踢飞,她宁可他别这么支持她的爱好。


兄妹五人当中,陈衡哲排行老二,她深受母亲家族的影响,她的舅父庄蕴宽是著名画家,也是故宫博物院创始人之一,她曾经在13岁时来到广东,舅舅对她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她的一生:

 

世上的人对于命运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他希望我造命,他也相信我能造命,他也相信我能与恶劣的命运奋斗。——陈衡哲


要“造命”,就要不停地抗争。1903年冬,陈衡哲为了读书,决定在广州读医学院,但因为不满年龄而遭到拒绝。舅舅给蔡元培写了信,介绍她再去上海,入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校,也没有读成,而是阴差阳错的进了“女子中西医学院”。她在这所学校里的生活并不好,据说是因为和老师张竹君关系不和,这位老师虽然被誉为“女界梁启超”,却喜怒无常,陈衡哲曾经说“不管以后我学什么做什么,总之一定要跟医学完全无关。”

 

五年之后,陈衡哲以第一名的成绩从预科班毕业,然而此时,父亲从四川写来信件,要她回家。为了“帮”她坚定回家的信念,父亲表示,不会再供给她一分钱学费。

 

等回到家里,她发现,原来,父亲为她在当地一个高官家庭挑了一个品貌学问都不错的年轻人做丈夫。那年她17岁,是当时的中国女孩的结婚年龄,她似乎没有任何选择余地。

 

我坚决地说:“父亲,我不想结婚。”

父亲忍着气问我:“难道你永远不结婚?我可不想看见我的女儿像街头的下贱女人一样自己选丈夫。”

我说:“我永远不结婚。”

 

她的父母以为是因为她不喜欢这个男生,于是开始轮番讲述这个男人的好处,以及结婚的好处,然而她又一次坚定地回答,她打算永远不结婚:


第一,我希望能保持自由以便实现自己在知识界发展的志向,但我所认识的已婚女子没有人能享受多少自由。第二,我见过太多分娩的不正常状态,所以根本不想亲身经历。第三,我无法忍受和一个陌生人结婚,但我早年所受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都让我无法想象自己能选择自己的丈夫而又不自轻自贱。


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17岁的女孩在一百多年前讲出来的话。

 

最终,这门亲事被退掉了,父亲虽然大发雷霆,但最终还是软化,他只是对女儿说,他要在自己衙门后面给女儿造一个尼姑庵。

 

她知道,说这句话的时候,父亲有一半是玩笑,有一半是认真的。

 

IMG_6547.PNG


少女陈衡哲最黑暗的年份是1914年,这一年,她已经在常熟姑母家住了三年,姑母懂中医,擅长书法,可是她的生活已经失去了色彩,因为儿媳妇和儿子双双染上了鸦片瘾,田庄收益已经入不敷出。此时,大清完了,父亲失去了工作,家庭陷入经济危机,连母亲都开始教授绘画养家。陈衡哲只好在姑母的介绍下,去常熟一位贵妇家中当家庭教师,一个月二十块,但她知道毫无前途。


IMG_6548.PNG


她不知道的是,光明的前途,其实就在最黑暗的下一秒。

 

五月的一天,她在报纸上看到清华学校的招生考试消息,但这一次,报上说,要面相中国所有的女孩,“唯一的要求是,女孩年龄必须在十八到二十一岁之间,必须体检合格,此后,如果她能通过清华学校的考试,就能获得奖学金去美国学习五年。”

 

所谓奖学金,指的是1908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向中国退还剩余部分庚子赔款的议案,该议案决定将这笔退款用于兴办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为中国向美国各大学派遣留学生深造的专款经费,史称“庚款兴学”。一开始当然没有女孩子的份儿,到1910年,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北洋高等女学堂、北洋女子公学各学堂教员禀请酌拨十分之一选派女生留美,但学部认为女子很难达到条件,所以拒绝了所请,但美国政府和美国传教士们却再三要求中国政府派送女生留美,于是1914年,清华学校决定从当年开始,每隔一年选派十名专科女生赴美留学。

 

陈衡哲看到了一个机会,但她很自卑,非常自卑。

 

她觉得自己英语不好,又发现考试的科目中有一半是从来没学过的,比如英国历史,美国历史,几何,大代数等等。

 

她和姑母商量,姑母对她说,无论如何总要试一下:


要是不成功只有我知道;要是你成功了,那全世界都会知道!你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她决定参加这次考试,在面对卷子里那些从来没有学过的知识时,她老老实实回答,自己从来没有学过。后来,考官告诉她,这让她赚到了一些分数,他们赞同她实事求是的态度。

 

上午三门,下午三门,她考的晕头转向,因为每天都神情紧张的出门,她寄宿的阿姨一直以为她来上海是打算“和某个青年男子幽会”的。

 

考完试,她坐船回了常熟,重新做家庭教师。她的内心充满焦虑,尽量让自己不要去想考试的事情,但有一天,姑母的贴身丫鬟送来一封信,信里说,姑母在报上看到,她在十个录取者当中名列第二,她考上了!

 

她成了真正的造命之人。

 

IMG_6549.PNG


以上这个故事,被陈衡哲写在《陈衡哲早年自传》里,这本书是在胡适的立劝下完成的,胡适劝说了两个女人写自传,一个是陈衡哲,一个是杨步伟。

 

他的眼光真不错。


IMG_6550.PNG


在美国,陈衡哲入纽约瓦沙女子大学攻读西洋史,也是在这一年,她以“莎菲”为名,开始给《留美学生季报》投稿,收到稿件的人是正在康奈尔大学读书的任鸿隽,他大为激赏,很快将其发表,并且和陈衡哲建立了书信往来。他们在1916年见面,任鸿隽说,自己对陈衡哲“一见如故,爱慕之情与日俱深”。

 

但胡适似乎更了解陈衡哲一些,据说任鸿隽曾把陈衡哲那首《月》给胡适看,误导胡说是他所写。胡适直接点出:“足下有此情思,无此聪明。此新诗人其陈女士乎?”

 

她和任鸿隽以及胡适三个人的通信过程,胡适很多年之后想起,仍旧是甜蜜的:

 

我在美国的最后一年,和莎菲通了四五十次信……我记得每天早上六点钟左右,我房门上的铃响一下,门下小缝里“哧”“哧”地一封一封的信丢进来,我就跳起来,捡起地下的信,仍回到床上躺着看信。这里总有一信或一片是叔永的,或是莎菲的。——胡适


1917年,胡适产生过撮合任鸿隽和陈衡哲的念头,“我有一次写信给陈女士讨论叔永的一首诗,我信里暗暗地表示我撮合的意思。”然而,陈衡哲回信,却很严厉地把胡适教训了一顿,吓得胡适“碰了这个钉子,以后再也不敢开口了。”

 

陈衡哲对胡适还是很好的,胡适力推白话文的时候,梅光迪说胡适的白话诗如“莲花落”,朱经农也说“白话诗无甚可取”,只有陈衡哲表示了支持,胡适回忆说:“她不曾积极地加入这个笔战,但她对于我的主张的同情,给了我不少的安慰与鼓舞。她是我的一个最早的同志。

 

但胡适和陈衡哲为什么绝无可能呢?因为这时候,陈衡哲奉行独身主义,更重要的是,胡适此时已经和江冬秀订婚了。


要是当初胡适没有订过婚,最后会有什么结果,我就不敢逆料了。——任以都先生访问记


IMG_6551.PNG


笑到最后的仍旧是任鸿隽,1919年,他从北京返回美国,向在芝加哥大学念硕士的陈衡哲求婚,陈衡哲被“三万里求婚的诚意”感动,与任订婚。

 

IMG_6552.PNG


但我认为陈衡哲被打动的是这段话——

 

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培养一位天才女子。

 

他努力做了,尽管没有完全做到。

 

IMG_6553.PNG


1920年8月22日,胡适主持了任陈二人的订婚仪式,在现场,任鸿隽送给陈衡哲一只猫眼石戒指,陈衡哲在现场致辞中说,她对“现在中国女子的装饰品如何奢侈”深为感慨,且认定“我们订婚的精神是可以超出金刚钻以上的”,最终,她决定以二人当年“夏天一同回国时在‘大峡’(Grand Canyon)上一个小土货店里买的一件小小的纪念品”——猫眼石戒指作为订婚戒指。

 

IMG_6554.JPG

胡适《纪我的两个朋友:任叔永先生与陈衡哲女士的订婚》,发表于1920年8月26日上海《时事新报》


胡适称他们两人为“无双国士,绝代佳人”。这天之后,胡适写下了著名的《我们三个朋友》,副题“赠任叔永与陈莎菲”,其中有曰:


别三年了/又是一种山川了/依旧我们三个朋友/此景无双/此日最难忘/让我的新诗祝你们长寿!


一个月之后,两人正式结婚,胡适送了一副对联:

 

无后为大,

著书最佳。


这幅对联是写给陈衡哲的,他的意思是希望陈虽然结婚,但能更多地“搞事业”,当时,蔡元培邀请陈衡哲到北大当教授,主讲西洋史和英文。但几个月之后,胡适得知,陈衡哲怀孕了,胡适在一年后的日记里说:

 

莎菲婚后不久即以孕辍学,确使许多人失望。此后推荐女子入大学教书,自更困难了。


胡适的日记里还透露,陈衡哲对于自己的怀孕,是非常“惭愧”的,她惭愧于因为怀孕而不得不中断讲课,她也许又想起了自己原本打算抱定的独身主义。

 

但她还是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1924年,她写出了《西洋史》,轰动一时,成为中学教材。她在第六版印刷时,感谢了自己的丈夫:

 

但给我帮助最多的,自然是任君叔永,因为不但这书的原稿,都承他替我仔细读过;而且假使没有他的赞助与信心,这两书或将因为我的多病及历年时局的不靖,至今尚不曾出现。


任鸿隽确实在努力保护和支持妻子,他多次让自己的姐姐来照顾两人的孩子,让陈衡哲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学术活动。任家的孩子的童年记忆里,母亲早晨的时间是固定写作时间,谁也不能来打搅。

 

IMG_6555.PNG


只要看一看当时的舆论,我们就能知道,任鸿隽的举动在当时来说是尤为可贵,1935年,国民党官方将女子教育的目标定为“发展女子教育,培养仁慈博爱体力博智识两俱健全之母性”,1930年代中期,各地纷纷出现限制女职员就业,禁止男女同学等事件,1935年,甚至出现了一位女教师扮演娜拉而遭遇解职的现象,有评论说:“现在的社会潮流,显然是已经退回五四运动以前的状态,这是多么奇怪的一回事呵!”

 

陈衡哲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自传,她想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年轻一代,她那一代人所亲身参与过的旧礼教下的挣扎,她带着“极大的忧惧和不安审视任何历史倒退的倾向”,希望姑娘们能够在她的故事鼓励下,走出家庭,走出旧习,走出那些传统的观念。


IMG_6556.PNG


也是在这种背景下,陈衡哲在四川捅了娄子。

 

1935年,任鸿隽出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携陈衡哲入川。陈衡哲写下了《川行琐记》,批评当时四川军阀喜欢讨女学生作妾等情状,这篇文章被歪曲转载,转载的报纸非常标题党,起的标题,简直是当今营销号之楷模——

 

“她说四川女生不以做妾为耻,她说四川的鸡蛋没有蛋味”。

 

四川人民炸裂了,立刻有人回应,据说一个月之内,已经接到五百七十多件“对陈衡哲女士污辱全川质问文”,文章洋洋洒洒,多是对陈衡哲个人的人身攻击,说陈衡哲是“文化领域中的汉奸”“真不愧是在外国去跑了一次,学了点洋皮毛的女人”“当阔太太闹洋架子”……三天之后,任鸿隽一家不得不离开成都。

 

可悲的是,那些批评的人,甚至没有读过《川行琐记》的原文。

 

IMG_6557.PNG


写陈衡哲的文章里,以杨绛的《怀念陈衡哲》最为著名。

 

杨绛的文章里记录了几件趣事:

 

1、杨绛想见胡适,陈衡哲安排了一场小茶会,待客的点心是蟹壳黄。胡适中途早走,临走时指着蟹壳黄对陈衡哲说:“蟹壳黄也拿出来了。”陈衡哲有点不开心,对杨绛说,“适之spoilt(宠坏)了,‘蟹壳黄’也勿能吃了。”——特别想说,胡适之,你自己待客,还不是用绩溪烧饼配拿铁咖啡,怎么年纪大一点,人就娇贵起来了,难怪莎菲女士要讲你。

 

2、陈衡哲有天告诉了杨绛一件事,但对她说要保密,连钱锺书也不能说。杨绛回家,对钱锺书说:“陈衡哲今晚告诉我一件事,叫我连你也不告诉,我答应她了。”“锺书很好,一句也没问”。——这确实是非常难得的夫妻关系了。

 

3、杨绛和陈衡哲的初见,是在储安平的饭局上。杨绛说起对陈衡哲的第一印象是这样的——

 

陈衡哲先生的眼镜后面有一双秀美的眼睛,一眼就能看到。

 

这句话后来成为很多描写陈衡哲的文章里必用的句子。然后,今天,我在美国档案馆里找到了陈衡哲的入境记录,只想说——

 

陈女士,你的斗鸡眼是故意装出来的吧,你也太不珍惜你那“秀美的眼睛”了吧!

 

IMG_6558.PNG


但我始终不认为,陈衡哲和胡适有可能是CP;更确切的讲,胡适有可能看上过陈衡哲,但陈衡哲应该没有看上过胡适。

 

因为张爱玲没有看过陈衡哲自己写的早年自传,她不知道陈衡哲为了上学,为了做出一番事业,曾经付出过多少努力。一个倔强的女孩咬着牙,即便父亲威胁她,即便母亲哭求她,即便亲朋好友们多番劝说,她都没有答应嫁人,那男子也并不是浪荡子,但她就是不愿意,她有理想,一个和结婚毫无关系的远大理想。

 

这种情况下,她绝不可能允许自己喜欢胡适,因为那意味着她还要面对胡适的传统婚约,陈衡哲这样的女生,是不可能儿女情长的。而当时小报上那些对于陈衡哲“妾有意,郎无情”的猜测,完全是基于男尊女卑的恶意揣测,难怪此文一出,胡适马上要登报申明。


IMG_6559.PNG


但我为什么说胡适方面也许有喜欢陈衡哲的一些可能性呢?答案确实在夏志清和张爱玲磕到死去活来的陈衡哲的小说《洛绮思的问题》里,但不在文章里,而在文章外。

 

简单说一下这篇小说,年轻的哲学系女研究生和年长的哲学系教授相爱,两人订婚之后,女研究生却反悔,认为婚姻会让她的研究事业前功尽弃,最终,女研究生悔婚,而哲学系教授很快就娶了老婆。女研究生终于成为事业有成的女教授,若干年之后,她偶尔仍旧会去想多年前的那场谈话,那个她曾经爱过的男人。


IMG_6560.PNG


但这篇小说经过比较大的改动,而改动人就是胡适:

 

《洛绮思》一篇的初稿,我和叔永最先读过,叔永表示很满意,我表示不很满意,我们曾有很长的讨论,后来莎菲因此添了一章,删改了几部分。——胡适,《小雨点》序


胡适与陈衡哲的讨论,目前我们已经看不到原貌了,胡适的原信已经没有,但可以看到陈衡哲的三封信,信中说了一些胡适的意见,比如认为把后来的哲学教授娶的夫人说得太低,又比如认为过于“真经验”,这些很容易让人猜测出,胡适对于这篇小说原文的不安。但即便是真的,我觉得双方的友谊,仍旧大于爱情,因为胡适需要的是一个能照顾自己的太太,而陈衡哲想要的,是支持自己事业的丈夫,从这点来看,江冬秀更适合胡适,而陈衡哲选择任鸿隽,也很有道理。


IMG_6561.JPG

任鸿隽、陈衡哲于订婚日赠送来宾的合影纪念卡


1949年,陈衡哲夫妇本来打算乘坐轮船去香港,然后转去美国,因为他们三个孩子均在美国。5月25日,竺可桢来到任家,陈衡哲告诉他,因为叶良才只有一张多余的机票,于是决定让任鸿隽先飞去香港,她留在上海,等到轮船通航再去香港。陈衡哲和竺可桢抱怨了一通丈夫,她说自己非常害怕,希望竺可桢搬来和她同住,竺可桢婉言拒绝,后来,她邀请了杨杏佛的妻子来陪伴自己。

 

五天之后,竺可桢应陈毅要求来告知陈衡哲不需要离开,不久之后,就有相关人员来做陈衡哲的工作,希望她不要离开。6月5日,陈衡哲再次邀请竺可桢来家中商量,写信催促任鸿隽回上海。任鸿迟疑了四个月,最终决定回来,我想,他无论如何不可能抛下太太一个人去海外的。

 

1961 年冬天,任鸿隽因心脏病在上海病逝。

 

此时,陈衡哲因白内障已经近乎失明,但她仍旧摸索着,为丈夫写下了一首《浪淘沙》:


何事最难忘,知己无双:

“人生事事足参商,愿作屏山将尔护,恣尔翱翔。”

山倒觉风强,柔刺刚伤,回黄转绿孰承当?

猛忆深衷将护意,热泪盈眶。


“知己无双”这四个字,已经说尽了两人的关系。


IMG_6562.PNG


这是陈衡哲留给我们的最后作品。

 

1962年1月16日,胡适获悉任鸿隽病逝,他还看到了陈衡哲的悼亡词。第二天夜里,他给任家姐弟复了一封长信,悲伤地说:


政治上这么一分隔,老朋友之间,几十年居然不能通信。请转告你母亲,“替她掉泪”。三个朋友之中,我最小,如今也老了。


一个月之后,胡适也去世了,三个朋友之中,只剩下了陈衡哲。


IMG_6563.JPG

任鸿隽、陈衡哲于订婚日与胡适的合影(1920年8月22日摄于南京东南大学)


晚年的陈衡哲是孤独的,1962年,夏鼐从上海出差回来,告诉杨绛,“陈衡哲先生托他捎来口信,说她还欠我一封信,但是她眼睛将近失明,不能亲自写信了,只好让她女儿代笔了。”还好,她的女儿任以书女士特地从美国回来,陪伴着陈衡哲,这是陈衡哲作为一个母亲,晚年最大的安慰吧。

 

1976年1月7日,陈衡哲因肺炎病逝于上海瑞金医院,享年86岁。

 

阿舒的话


写陈衡哲,是应小红书的读者要求。我本来只因为找到她入海关时的照片,想到杨绛大为夸奖她的眼睛,忍不住发了一小篇文章,没想到有很多读者要求说说陈衡哲,于是有了这篇文章。我对于陈衡哲的兴趣在于,她和杨步伟一样,都是一个本来抱定独身主义的女子,最终选择了结婚生子,有人认为她们都失败了,妥协了,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IMG_6564.JPG

 

独身也好,结婚生子也罢,只要是自己的选择,是自由的选择,就是女性的胜利。她们没有屈从于那个时代的对女子的桎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每一步都极其需要勇气,她一直在为自己“造命”,最终,她为自己书写了传奇。

 

我很喜欢陈衡哲后来的一系列儿童教育的文章,她也曾经撰写过一本倡导妇女解放的小册子,陈衡哲的观点并不激进,她不主张妇女同胞敌视身边的男性伴侣,将自己从家庭生活中完全剥离出去,她这一生,始终都在争取,都在挣扎,想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做平衡,她做出了她的努力,无所谓成败,但足够精彩。


IMG_6565.PNG

 

不过,在那本小册子里,陈衡哲同样说,“一个女子也可以不选择做母亲和妻子。”


IMG_6566.PNG

她曾经因为鼓吹“不嫁同盟”而饱受批评


我深以为然。


《从前的优雅》里,有另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和陈衡哲一样,是早期留美女学生,她叫唐玉瑞,建议大家对照阅读,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IMG_6567.PNG

1、史建国,陈衡哲传,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2、陈衡哲,西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杨绛,陈衡哲,我至今还想念她,三联生活周刊,https://www.lifeweek.com.cn/article/1697

4、任梦楠、余子侠,清华学校时期女子“庚款”留美历史考析, 山东高等教育 2019-06-10

5、张静,陈衡哲之三进四川——兼论《川行琐记》事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2007-06-30

6、刘开生,陈衡哲往事拾遗,书屋2022-01-06

7、谢喆平,重拾陈衡哲,人物2009-3

8、肖伊绯,新近发现的佚文 破了“第一红娘”的历史悬案,北京青年报2021-04-20


IMG_6568.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7 05:08 AM , Processed in 0.0533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