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05|回复: 1

【维摩诘经实证】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菩萨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18 09: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维摩诘经实证】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菩萨行

pexels-photo-247487.jpeg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

      菩萨跟凡夫一样都在生死轮回当中,凡夫会起染污行,菩萨不会起染污行。染污行不是表相的染污行,菩萨说不定也去杀人了,看起来是染污行,在菩萨来讲却不是。这里所谓的染污行是不知道这个东西不是真实有。如果是凡夫杀人,是在非常生气的状况下,比如「人家已经骑到我头上来,他欺负我到不行了,我受不了,所以把他给杀了」。这当然是染污行,他完全认定自己、别人、欺负等等的法是真实有,因为气不过就把人杀了。菩萨也有可能杀人,《大般涅槃经》里有一个国王叫「有德」,他为了保护一个法师,就带着他的军队跟人对抗,最后他自身也伤重而死,这种状况之下可能也是要杀掉几个人,如果你是一个菩萨,就算杀了人,你也不是认为这些东西是真实有而去杀人,所以不是染污行。

      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

      二乘人的涅槃就是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所以声闻缘觉把自己永远消灭掉了,但是菩萨是住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究竟佛住在无住处涅槃,这两种涅槃都不需要把色身或蕴处界消灭掉,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

      为什么不是凡夫行?因为凡夫会因为取相分别而造作各种善行恶行和杂染行,菩萨不会这么做。贤圣一方面指世间圣贤,例如孔子和孟子,另一种是出世间圣贤,比如说阿罗汉、辟支佛。世间人还是会说菩萨是贤圣,但菩萨自己不认为是贤圣。他认为自己是什么?什么都不是。如果你常常安住在什么都不是的作意里,你需要去替自己说「我现在不是凡夫也不是贤圣,所以我是个菩萨」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也不是菩萨行。真正的菩萨一定是经常住在般若波罗蜜里面,般若波罗蜜就是「得第一义,度一切法到彼岸」。所以你不要总是以为自己是什么,你不能觉得自己是菩萨,以为自己是凡夫或是贤圣也不行。

      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

      这相当于《心经》讲的「不垢不净」,因为一真法界没有垢、净可说,菩萨安住于一真法界,不会取相分别。

      虽过魔行,而现降众魔,是菩萨行。

      一个菩萨会看到有魔吗?比如经典说天魔下生人间,穿着出家人的衣服来破坏佛法,你会不会认为有某个人真的是魔王化身的,会不会认为有哪些人是魔民、魔女?菩萨不会这么认为,菩萨认为一切都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这样才能过魔行。「过」就是「度」,也就是超越,在你心目中不会有所谓的魔,这叫做过魔行。既然统统都是功能差别,有形有相的佛法坏灭又有什么关系?反正都是假的。但是众生不明白,就会冤枉受苦,所以菩萨虽然知道没有什么魔不魔的,但还是要示现出降魔的样子。小菩萨虽然没有五神通,还是要用法义去破斥魔说。这才是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的中道行。

       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

      各种功能差别都是智慧,当然要求。但不要在不该求的时候去求。比如说你现在刚刚开悟,如果你能够转依就是第七住菩萨,此时离初地还非常遥远,如果你想在这个时候去通达百法明门,这样就是非时求了。再比如明心还没有见性,却想要求过牢关的智慧,这就跳级了,跳级就是非时求。有的人看《六袓坛经》说「悟了即是佛」,他就想「既然是佛,我是不是该求一切种智」,他觉得开悟是没有见识的,接下来这些后得智,比如地上菩萨的道种智,究竟佛的一切种智,什么他都要知道。这不算错,只是你要知道,后得智是渐修而得的,这需要时间,要按照次序去证得。

      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

      观诸法不生就是无生法忍,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义理就没办法转依。实证佛教研究中心提倡以「不是句」作为总持门,因为它跟经教最重要的部分相吻合。如何观诸法不生?拿山河大地来举例,山是一法,河是一法,大地又是一法。本来没有山,只有平地,地壳挤压,一块平地突然就变成一个火山了,有时候这种事情就发生了。世间人看到这种现象,就说有火山出生了,但是菩萨知道,这一切的一切都如同梦幻泡影一样的不真实,既然不真实,就不能说它们曾经出生过。你要经常这样观,根本就没有山河大地的出生,也没有男人、女人,乃至一切众生的出生。

      总是作意于诸法不生,所有想念皆无,把蕴、处、界的相灭掉,这叫「入于正位」,相当于有余涅槃,这样的话入无余涅槃是迟早的事。无余涅槃什么都没有,没有办法成就佛果也没有办法利益众生,所以菩萨不能把有为法全部断掉。

      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

      观十二缘起照理讲就不会入于邪见了,但是菩萨观十二缘起和观菩萨正法一样,十二缘起被菩萨一观就变成菩萨法了。这句也可以改成「虽观诸法空相,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像令狐冲练的独孤九剑,可以完全无招,也可以把独孤九剑用于任何门派的招数,比如他去做恒山派的掌门人,把恒山派的武功改了一点点,就变成绝世武功。现在也是一样,有的菩萨对于哲学很有研究,虽然以佛教的眼光来看绝大部分的哲学都是邪见,但你学了般若波罗蜜,你就可以把哲学稍微做一点修改,变成正法,对乐于这些哲学的人开个方便,让他可以从邪见转入正见。不要看到人家是错的,你就统统都不学,其实有很多人跟这些哲学相应,你还是可以利益他们。

      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

      这前面解释过,我们虽然要度众生,但你不要爱乐众生或爱乐度众生的功德,不然就变成爱见悲了。

      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

      远离,是指远离有为的法相。菩萨虽然处在蕴处界诸法当中,但他经常观察的是不生不灭的一面,而不是生灭的一面,所以不需要灭掉身心。要是像二乘人那样远离,就必须灭掉身心而取证无余涅槃,这就不是菩萨道了。菩萨为了度众生,有时也乐于沾惹一身腥膻,反正能够度众生就好了,沾惹一身腥膻还是常乐我净,既然这样,一身腥膻又有什么关系呢?菩萨为了度众生,甚至还要跟屠夫、酒鬼、妓女、赌徒同事,示现很重的烦恼,实际上却能远离烦恼,这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

      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

      字面上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但你要知道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和无色界都很清净,如果菩萨行这两种法的话大家都说:「果然是修行人啊!」但如果是行欲界法呢?欲界法是财、色、名、食、睡。如果你也示现这些欲望,叫「行三界」。为什么不坏法性?菩萨道的本质是五蕴皆空。财、色、名、食、睡难道能够离开五蕴吗?在五蕴当中不能有真如三昧吗?还是照样有。甚至到了地狱(属欲界),一大堆刑罚难道就不空吗?也是空,它就是第八识显示的样子。你说有哪个地方能够破坏法性?根本没有这种地方。如果你认为三界有哪个东西能够破坏法性,就表示你的见地有渗漏。

      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

      对于第八识来说,三界有法并不存在,从来没有生起过,所以菩萨「行于空」并不会妨碍他修集福德。

      他不需要像二乘人那样,要完全离开蕴处界法,而是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不会取着在三界有法上,比如不会取利益众生的相,不会取护法的相等等。

      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

      大乘法的无相是「于相而离相」,在菩萨眼中,没有菩萨,也没有众生,这是「行无相」。把众生相消灭掉,安住在涅槃境界,还能够起度众生的事业,这是菩萨行。

      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

      空、无相、无作是三解脱门。「无作」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指第八识不造作。我们常说第八识流注种子现起三界万法,好像是第八识有所作,但那是在世俗谛的角度去说的,对于第八识而言,它不会起一个念头要流注种子,统统都是法尔如是。就好像一面镜子映出一个人在做什么事,你能说是那面镜子造作了什么事吗?第八识就是这样随缘现起一切的法相,并不是它想要如何如何。「无作」有时翻译成「无愿」,意思是没有愿求,没有愿求而能成就一切就是无作,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现受身」,不断地来人间受生,做各种利益有情的事。菩萨行无作,将一切有法视同无法,等同断掉一切有法,但菩萨还是示现受生,有后世的色身,这样才能不断地利益众生。

      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起跟作一样,无起就是无作、无愿。

      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

      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到彼岸就没有对待差别相,前五波罗蜜离开的对待差别相是有限的,比如布施,包括布施者、受施者、布施这个动作,你能离开这三个法相叫做布施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度一切法到彼岸,就没有限制了,它函盖五波罗蜜,所以般若波罗蜜是最重要的。若是在无知无觉的禅定当中,就没办法知道众生的根器,所以你要知道,虽然你在修六波罗蜜,但仍然要观察众生的心(八个心),「心数法」就是心所有法,这样才能了知各别众生的根器,施设方便善巧,让他很快得到成就。这么做并不会离开般若波罗蜜,因为般若波罗蜜是于相而离相,而不是世俗谛上的不分别。

      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

      六通中最后一个就是漏尽通,菩萨的漏尽通跟二乘人的不一样。二乘人有了漏尽通,死后会证无余涅槃;菩萨必须要留惑润生,要留下一部分烦恼。留什么烦恼呢?在初地以前应该保留欲界爱,八地以前应该保留成佛和度生的愿。

      真观主张,阿罗汉如果回小向大,会有一些烦恼现起,变成四果向,死后无法入无余涅槃。成佛和度众生的愿,在声闻人来看,就是烦恼,就是惑。有了这个烦恼,他才能继续受生,学习大乘法。

      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

      四无量是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和舍无量。四无量心最好是相应于四禅去修证,初禅修慈无量心,二禅修悲无量心,三禅修喜无量心,四禅修舍无量心,所以很多人修四无量心都会随禅受生,生到色界梵天去。但菩萨修四无量心不是为了要生到色界梵天,甚至也不能说菩萨修四无量心,因为这只是随顺世俗的说法,胜义上仍然是无作无为。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

      禅定又名心解脱,三昧则是定慧等持。这句跟刚才的义理很接近。菩萨修习禅定、解脱和三昧而不取禅定、解脱和三昧的法相,因此不会随禅受生,这是真正的菩萨行。

      虽行四念处,而不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

      四念处就是身念处、心念处、受念处、法念处。很多声闻人行四念处到最后都会离身受心法而取证无余涅槃,但是菩萨不是这样,就算有身受心法,还是在涅槃。

      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

      四正勤就是把没有出生的恶法令它不要出生,已经出生的恶法把它断掉;已经出生的善法保持下去,还没有出生的善法想办法让它出生。善法、恶法是用是否随顺涅槃来判断的。声闻、缘觉成就一切出世间法,四正勤一直修下去,身心都会舍掉而入无余涅槃。但是菩萨修四正勤不会离开身心而去精进。

      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

      在禅定当中发起神通,可以圆满自己的愿望,这有四种,叫四如意足。我不懂神通,所以这地方不讲解。

      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

      五根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比如一个人有了信根,这个信就不会轻易破坏掉。与此相对的是无根之信,先前听到正法以后可能觉得还不错,但是过一段时间又忘失了,或者听到别的说辞又不相信正法了。无根之信也是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并不是所有人听到正法马上就会产生不动摇的信根,一般是需要经过一个阶段,才能发起信根。精进、念、定、慧也一样,不会轻易动摇,才称之为根。

      行五根的效果跟四正勤一样,如果声闻人去行五根,他就不想去分别众生根器的利钝,菩萨不会这样做。

      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

      五力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有信根之后就已经有了基础,不会随便就消失掉。信根再进一步深入,就会产生力量,称之为信力。精进、念、定、慧也一样。根与力是不同的,要有根才会有力。深入五根而产生的力量叫做五力。声闻人如果修五力修得很好,到时候就入无余涅槃了。菩萨虽然修五力,并没有舍掉成佛的愿,所以他还很乐意随顺因缘去求究竟佛的十力,认为这才是究竟法。这是菩萨跟二乘人不同的地方。

      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

      七觉支都是跟定法有关的,修得很好最后就入无余涅槃了。但是菩萨修习七觉支,可以分别佛的智慧──般若波罗蜜,最后可以成佛。

      虽行八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

      声闻人的八正道,会让他入无余涅槃,但菩萨的八正道不一样,它会让菩萨乐行无量佛道。无量佛道就是成就众生、庄严佛土,这要三个阿僧祇劫修习无量善法才能成就,所以称为无量佛道。

      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

      止是禅定,观是观行。二乘所修的止观都是为了入无余涅槃,菩萨修习的止观则是为了成就佛道,不会落入寂灭的无余涅槃。

      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

      诸法不生不灭偏向于空,相好庄严偏向于有。相好庄严有两个意思,一是身相的庄严,比如你要洗脸、洗澡、穿衣服,把自己维持整洁;另一个意思是德行的庄严。有人听说诸法不生不灭:「那我这些善法修不修都无所谓,干脆不要修算了。」这样就落于空而不是中道了。菩萨要行中道,既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

      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

      有些菩萨看起来是声闻、辟支佛,而且可能示现一辈子,比如佛陀时代的大阿罗汉很可能都是菩萨。

      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

      诸法究竟净相就是空相,你可能会觉得,既然都是空相,那不是现什么相都一样吗?不是这样,菩萨还要随顺众生。众生有业力跟妄想,菩萨你必须要去观察,对这个众生应该示现什么身相最能适应他的业力与妄想,才能够让他得到最快的成就。

      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

      诸佛国土就是各个佛的国土,比如常寂光净土当然是永寂如空,就算大家以为的秽土娑婆世界,也是永寂如空,因为这里是释迦牟尼的佛国土,也是诸佛国土之一,当然也是永寂如空。「既然秽土也是永寂如空,不清净又有什么关系,何必花那么多力气去庄严国土?」有人不善学般若法义,就会产生这种想法,甚至觉得做坏事也没关系。如果你善学,你就知道国土虽然是空,但是随顺世间去把它弄清净,也没什么不好。

      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到最后你已经究竟成佛转无上法轮,要示现入于涅槃。但示现涅槃也是假的,不像声闻人那样入涅槃不再行菩萨道。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说这个法的时候,文殊师利所带领的大众,其中有八千的天人发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应该是指大乘见道。
 楼主| 发表于 2022-9-18 09: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6 08:11 PM , Processed in 0.0350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