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描述的很多场景都在我们家发生过,深有同感。
小皮皮刚满四岁。从一岁左右时,就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敏感内向型性格特点:
令他感到害怕的东西比别的小朋友多
游乐场的很多项目不敢尝试
过年回老家绝对不会主动叫长辈
和很久不见的亲人视频,他只想躲开
。。。。。。
我深知他与开朗孩子的差异,大部分来自于天生的气质特征,一直都担当着保护他的角色。
但同时,也必定承受周围人的眼光和亲人的指责:你怎么这么娇惯孩子?
但是每次反观孩子的成长历程,自认为我的养育方式和小皮皮的性格还是匹配的。
他成长至今,虽然依旧比较害羞,但已经越来越能自如的和同龄人进行人际交往,也更加打开自己,敢于尝试。
所以每次看到类似的问题,都很也很想抱抱这些妈妈和孩子,更想把我养育一个内向敏感孩子的经验和感想分享给你们,希望能有哪怕那么一点点的帮助。
不是要改变他们的性格特质,而是希望他们在应对各种社交情景时,能让自己更加舒服、自如。也可以更加乐观、勇于尝试,与那些“负面标签”对抗,发挥敏感型性格特质最大的优势。
其实,从先天和后天两个角度,父母都能提供一些帮助。先天:看清孩子表现背后的原因,从心底接纳孩子的特质,而不是虚假的的接纳。
高敏感的孩子能敏感的察觉他人的情绪,虚假的接纳根本骗不了他们,有时反而会让他们更焦虑。
所以,足够了解孩子出现某些表现背后的原因,并发自内心的接纳他们,才能更好的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帮助。
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15%-20%的孩子属于天生高度敏感,不仅人类如此,所有被研究到的其他物种中,也有同等比例的高度敏感群体。
既然遗传演变的结果如此,那么这种性格特质也一定有存在的理由。
高度敏感的个体会比一般人更关注周围的环境,注重细节。他们小心谨慎,能思考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所以更少犯错,也更加善于保护自己。
你会发现,让这一类的孩子迅速做出选择和决定,是一件很难的事。也会发现他们思考问题往往更加全面,在人际交往中,更能体查周围的情绪、表情和关系,更容易共情。
但事物往往都是两面的。因为这些强烈的感知,他们在外界刺激过多时会不知所措、逃避、退缩,不那么喜欢进行新的挑战。显得胆小、害羞和不合群。在生活中,大概率也会拒绝参加激烈的活动,初到新环境时更加拘束和紧张,不喜欢在集体中发言。。。。
父母如果能理智的看到这一特质的两面性,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接纳,给予更温和的引导,他们会变得特别有创造力,也会更愿意探索,更加友善。
环境也许无法改变,但“父母”可以做缓冲带。
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对孩子的接纳和帮助当然最重要。但如果孩子的生活环境中遇到太多的贴标签、负面评价,也难免影响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在很多情境中,我观察到我的反应,是足够缓冲外界负面影响的。
小皮皮两三岁时回老家见长辈,因为见面次数太少根本就不太熟悉,所以不会热情打招呼,大人教他打招呼,也会表现得很抗拒。
老一辈往往对孩子没那么多同理心,只会居高临下的说一句:“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大方啊?”
这种时候我一般都抱着小皮皮,摸摸他的头轻轻的问:“是不是有点不好意思呀?”“那等我们熟悉了再打招呼好不好?”
小皮皮感受到了我的接纳和理解,就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评价而否定自己。虽然他依然不喜欢“打招呼”这件事,但也不会对“打招呼”有太过激烈的反应。
现在四岁,我们自然的引导一下的话,他也愿意小声的和陌生人礼貌的打个招呼。
足够的爱、安全感,造就足够的自信。觉得自己足够好,在人际交往中才会更自如。
研究敏感特质的国际权威专家伊莱恩.阿伦博士曾经做过一个访谈。她访谈了少部分“对身心刺激高度敏感”或者“高度内向”的人。起初,她也认为敏感和内向似乎是一回事,后来的访谈结果却让她有了新发现:
内向并不等同于高度敏感,尽管有 70%的高度敏感人群很内向,但其余 30%的人却策略性的表现为外向型。
为什么高敏感度的人也会外向呢?在我的受访者中,这类人通常在亲密和友爱的氛围中成长。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发展了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父母产生了紧密的连接,形成健康的亲子关系。他们的日常的行为经常被接纳,而不是因为自己的性格特质经常被否定。他就会觉得自己足够好,也就有了我们常说的「自信」。
一个觉得自己很好的高敏感孩子,虽然对与环境和情绪依然敏感,但也更容易平复自己的焦虑。在鼓励之下,信任自己,信任周围的人,勇敢的迈出挑战的那一步。
关于人际交往,还有一点也深有感触:
敏感特质的孩子,在进入幼儿园刚刚开始社交时,往往会带给父母很多焦虑。他们会在大家都已经融入集体时,还迟迟不愿意加入集体游戏,不会主动交朋友。
这种时刻,父母要先接纳他们在这一方面的“慢”,同时继续努力的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这种帮助,既要有情绪上的肯定,也不能太空洞,应该提供具体的策略。
比如说,在他偶然一次和小朋友愉快玩耍之后,情绪上给予具体的肯定,他会在整个过程中有良好的体验,下次更愿意尝试交往。但又要在他遇到小的冲突和困难的时候,和他一起分析具体的情况,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他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
还可以在背后做一些努力,比如:先努力建立和加入性格相投家长的交际圈,孩子会被自然的带入他们的交际圈,多一些交集的机会,共同玩耍;在幼儿园的场景中,请老师对孩子多一些观察,了解孩子的交往需求,老师找契机引导,成为孩子之间友谊的桥梁。
这种具体的帮助会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越来越自信,进入良性循环。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顺应天赋做事的人最快乐。
我们在面对外界几乎已经整齐划一的评判表标准时,更不要焚琴煮鹤,要接纳和帮助他们,把敏感特质转化为独特的优势。
愿所有有高敏感特质的孩子,都能成为他们喜欢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