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7|回复: 2

[史地人物] 83岁爷爷蜗居30㎡,每天工作9小时:我要跑赢时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1 0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3岁爷爷蜗居30㎡,每天工作9小时:我要跑赢时间

 搜索下载一条 一条  2022-02-28 17:55


择一事,终一生,

在今天已尤为稀缺。

一条曾走访过各行各业的大师,

他们以日复一日的实践,

把平凡事做到极致。

生命的厚度与温度,

令人动容。


IMG_1096.JPG
IMG_1097.GIF

曾孝濂从1982年至2021年的绘画

今年83岁的曾孝濂,
被赞为“中国植物画第一人”。

花40年,为中国大地上的万种植物作科学画,

为中国植物分类学研究做出极大贡献。

退休至今的20多年,

依然每天工作超过9小时。


IMG_1098.JPG

许鞍华获威尼斯终身成就奖
IMG_1099.JPG
1970年的许鞍华

今年75岁的许鞍华,

从1979年开始,拍了42年电影,

六夺金像,三获金马最佳导演,

纵观整个华语影坛,

至今无人能打破这个纪录。

2020年,许鞍华获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是全世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导演。


IMG_1100.JPG

IMG_1101.GIF

陈香白最擅长的潮州工夫茶“二十一式”之韩信点兵

今年85岁的陈香白,

潮州工夫茶泰斗级人物,

标准的潮州工夫茶冲泡程式,

由他搜集、整理并最终确定。

从10多岁开始学习泡茶,

50多岁起系统研究茶文化,

他把工夫茶这件“日常”事,

做到了极致。
编辑   叶荔  责编   陈子


IMG_1102.JPG


“太细了!”

第一次见到曾孝濂的画,大家的脑袋恨不得要趴美术馆展厅的玻璃框上:花蕊可以一个个数出来,每片叶的叶脉都有层次,鸟的绒毛连同阴影都丝丝分明…….

IMG_1103.GIF

而走远一些看,花从纸上开出来;下一秒,鸟就要扑闪着飞起——很少见到这样饱含生命浓度,极力讴歌美与自然的画法。 

IMG_1104.JPG
绣球花 2021

IMG_1105.JPG

地涌金莲 2021
这是画了一辈子植物画的云南人曾孝濂,82岁高龄时的创作,称生物绘画,兼具科学和艺术双重特性。

IMG_1106.JPG

曾孝濂年轻时

曾孝濂1939年出生在云南威信县。19岁,曾孝濂高中毕业,没有上大学,进了昆明植物所当学徒,半工半读。
1959年,《中国植物志》的编撰任务下达全国各所。曾孝濂小时候爱涂鸦,就从见习绘图员开始,从头学习为植物画画。

IMG_1107.JPG

华山松科学插图 1980年

植物学家负责用文字表述植物特征,找出它们在植物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定位亲缘关系。而绘图组,则需要配合各科属的植物学家,用画笔直观地表达植物各部分的形象特征。 
《植物志》的绘画,最初主要依据腊叶标本画,之后开始去植物园写生,近距离、多角度地观察植物鲜活的姿态,最后再根据标本的结构,起草构图。 
到了晚上,曾孝濂就跑到图书馆临摹学习。欧洲权威的《柯蒂斯植物学杂志》,列了四五个大书架,就是他最好的“老师”。

IMG_1108.JPG

过程中,还需不断跟植物学家请教。植物学家可以毕生只研究1到2个科属,但是画师们是打配合的,画完这一科属换到下一科属的植物,又要从头开始记特征,向另一位植物学家请教。 

捱过了冷板凳,他开始喜欢这份工作,“既然喜欢它,我就要做好它。” 标本室、植物园、图书馆,就这样“三点一线”。

IMG_1109.PNG

IMG_1110.JPG
中国植物科学画学术交流会代表合影

昆明 1983年

《中国植物志》的意义就在于,为分布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植物做一次彻底普查。1959年立项,2004年出版,花去40多年。这套皇皇巨著图文并茂,总共80卷126册,5000多万字,记载我国3万多种植物,为中国植物分类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前后共计300多位植物学家参与,而负责这些图板的插图师,全国加起来是164个,现在已故的已经超过一半。
1994年退休前,曾孝濂是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教授级画师、工程师。


IMG_1111.JPG

植物科学插图 1982
除了《中国植物志》,在植物所的四十年间,曾孝濂还参与了《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等志书,及其他50余册植物学专著的科学绘图工作,墨线图就画了超过2000幅。

IMG_1112.JPG

曾孝濂早年在雨林中写生

上世纪60年代, 昆明植物所承担了两个国家特别任务,五年的大部分时间,曾孝濂都在越南、老挝、缅甸接壤的林区度过。 
他没有跟我们提到当年条件有多艰辛,只翻出一张难得留下的照片:他独自一人坐在溪边写生,仿佛已完全融入了自然。
曾孝濂说,“那五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真正认识大自然,就是从那时候开始。” 

IMG_1113.JPG

红脚鹬,绘于1995年

一种冬候鸟,在云南省仅见于滇南

IMG_1114.JPG

山麻雀,绘于1994年

又名红雀黄雀江麻雀,云南全省有分布。画中的植物为滇山茶

退休后,曾孝濂开始做自己的选题。第一个,就画了压在心头已久的“百鸟图”。不仅画得“真”,连鸟儿落脚的生态环境,一段枝桠、一片灌木,也生动。
短短两年时间,他就画了近百幅鸟,多是云南的种,“几乎把丛林里见过的鸟都画遍了”。有一幅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也是跟画植物一样的“笨功夫”。他在北京动物园住过大半年,每天到鸟园观察鸟的姿态,画速写,拍照片,又去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标本馆详细记录各种鸟的形态特征,同鸟类专家请教……


IMG_1115.JPG
绿绒蒿,长在雪山极寒处,是真正的高原上的小仙女

图源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IMG_1116.PNG

长叶绿绒蒿
画完百鸟,又紧接着画了100多幅云南的花。 
“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招数,是一种强烈的生存意识的表现,最鲜明、最奇特,有时候真的超乎人类的想象。”他在尽力把植物对生存繁衍的渴求,画出来。

IMG_1117.JPG
《中国鸟》2008-4T,获得第十三届政府间邮票印制者大会最佳连票奖,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次获得该奖项
曾孝濂没有一点艺术家架子,觉得生物绘画就是“大众的艺术”。每个人都能欣赏,每个人都能尝试,是一种非常好的“人和自然对话沟通的形式”。 
他设计的邮票也在民间收藏中拥趸无数。2008年,一套6枚的《中国鸟》连票,在世界上拿了大奖。

IMG_1118.JPG

蓝孔雀(国画) 2012年

IMG_1119.JPG

红耳鹎 2020

IMG_1120.PNG

云南菌 2020

《植物志》完成,昆明植物所绘图组解散那会儿,曾孝濂也曾怀疑过,“中国的生物绘画,何去何从?”
但他没有停下画笔,在实践里摸索那个答案:只要表现物种的特征,不用拘泥于形式,油画、水彩、丙烯、水粉,中国画,什么都可以,可以画大画小,画更多色彩……
现在他觉得,“我们国家生物绘画的春天,现在开始。”

IMG_1121.JPG

曾孝濂头戴放大镜 ,在家中作画

半年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曾孝濂又回到了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得到了所里领导的支持,住进了植物所青年骨干人才公寓。不过一间30平的屋子,两张床,一张桌子一搁,也就占了七七八八。倒是有个宽大的卫生间,可以方便他调颜料。 
案头堆满了画笔和参考资料,像年轻人一样,大开“多任务”模式,要画诗经植物,要给植物学家发现的新物种作科学画,要设计邮票……

IMG_1122.JPG

曾孝濂和妻子张赞英在昆明植物所

IMG_1123.GIF

为一条摄制组讲解画圆柏的故事
甚至常常禁不住“植物的诱惑”而画。
前一阵他和妻子张赞英去散步,牵手相伴,走到针叶林下,“蹦哒——”一颗干枯的果枝就掉到跟前,曾孝濂捡起来一看,觉得它“铁骨铮铮”,“就认为它要我画它”。

IMG_1124.GIF

在昆明植物所扶荔宫

IMG_1125.JPG

最近的新作长果大头茶(右)与实物

还有一次,他兴冲冲跑到植物园里采标本,意外看见野生的长果大头茶开得那么好,于是就坐下来画起了速写……

IMG_1126.GIF
IMG_1127.JPG

曾孝濂美术馆
建筑设计:筑象建筑  摄影:王策

去年底,曾孝濂美术馆开馆馆长聂荣庆做了三个月的极限规划和改造,将昆明世博园内的巴基斯坦馆旧址,做成一座曾孝濂的个人美术馆。

其中的建筑部分,由聂馆老友、建筑师杨雄负责,用一个玻璃罩子,很轻地把原址上现存的遗迹保护了下来。 


IMG_1128.GIF

IMG_1129.JPG

曾孝濂在美术馆接受一条采访

走进这个小美术馆,处处通透,看画也看花。在曾孝濂的花鸟新作旁,隔几步,就被各种热带、温带植物环绕。
但曾孝濂自己却说,“要做这样一个以我名字命名的馆,我何德何能。”

IMG_1130.JPG

曾孝濂在植物所写生
采访和拍摄结束,他很快又回到了工作状态。
妻子张赞英告诉我们,“一天的话,他是最少要画个8个小时,甚至10个小时,画不动了才会停止。”相比年轻时,曾孝濂现在画得更勤了,跟时间赛跑,还有下一个“三年计划”,要回到版纳雨林,画上100幅……

 楼主| 发表于 2022-3-1 0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1131.JPG

1947年,许鞍华出生在东北,名字里的“鞍”来源于她的故乡鞍山。
2、3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带她到澳门,5岁那年,又移居到香港生活,住在北角的模範屋。在香港大学获得比较文学硕士后,她到伦敦电影学院学电影。

IMG_1132.PNG

1979年《疯劫》剧照,许鞍华的长片处女作

IMG_1133.JPG

1979年在《疯劫》片场

《疯劫》是她的第一部导演作品,张艾嘉主演,卖座又叫好,掀起香港电影新浪潮。她关注移民的身份问题,用手持加一镜到底,还是最早来内地取景的香港导演,从理念到制作,都非常之先锋。《美少年之恋》的导演杨凡说她“一出道就很红,我们是要仰望她的。”
80年代她拍越南三部曲之《投奔怒海》,林子祥和刘德华主演,直接捧回金像奖最高荣誉。媒体直呼许鞍华让老导演们的饭碗大受威胁。她少壮力强,从此一发不可收,拿奖拿到手软。

IMG_1134.JPG
80年代,许鞍华在《书剑恩仇录》片场
香港影坛派系林立,她坚信做事要靠自己,不能靠裙带关系,一直都是孤军奋战,从不站在任何一个山头。不过,香港人会说,许鞍华没有敌人,人人都爱许鞍华。她去片场,所有人都会站起来打招呼。

IMG_1135.JPG
1997年,《半生缘》,吴倩莲黎明
IMG_1136.JPG

2002年,《男人四十》,林嘉欣张学友

但人生起伏不平。

40多年的电影生涯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许鞍华忍受过长达10年的创作低潮,改编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被评为“失望之作”“力有不逮”“希望有人重拍”,拍的片又不赚钱,拍一部扑一部,直到《女人四十》才翻了身。

当年天水围出了很多震惊全港的惨案,许鞍华做足背景功课连拍两部,小成本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平心静气讲一桩温情的市井故事,四位女性主创,一口气揽下金像奖最佳导演、编剧、女主角、女配角。


IMG_1137.GIF

许鞍华最爱吃茶餐厅

纪录片《好好拍电影》展现出了这位女导演鲜为人知的一面。

一边嚷嚷要减肥,一边转身吃起了菠萝包;70多岁了还是地铁通勤,喜欢和家附近的街市摊主聊天;不结婚、不生子、不买房,和年迈的母亲两个人相依为命。


IMG_1138.JPG

许鞍华和文念中在香港
纪录片导演文念中是香港著名美术指导,和许鞍华相识长达20年,为了这部片子,他贴身跟拍她3年,“拍到最后,朋友都快没得做了。”
当我们采访文念中时,她还聊起了这部片子前前后后的趣事,发哥(周润发)也去影院看了这部片子,“看之前他让大家看到他不要笑,结果他笑得最大声。”


IMG_1139.GIF

IMG_1140.JPG

和猫咪Figaro

有人看了纪录片说:“想不到,原来这么出名的导演,她的床那么小,她的房子原来不大的啊。”

文念中回应,“她从没嫌弃过,从来没觉得这张床睡得不舒服,不会觉得这个家不好意思请客,她成日请我们去家吃饭。

“家里允许的机位不算多,所以每次采访Ann,都是她坐在沙发上,摄影机对着窗。Ann有一只叫Figaro的猫,好有趣的,不同季节,有时早有时晚,每一次,我们都会见到一只鸟出现在窗口,和猫玩。”


IMG_1141.GIF
有人说,许鞍华是香港走路最多的导演。她成日都在走路,走好多路,还走得很急。文念中回忆纪录片的拍摄过程,“我拿机器,通常要在后面追她。”
在跟拍许鞍华的过程中,文念中发现,许鞍华的生活很简单,如果开工,就从北角搭地铁,去湾仔的办公室。地铁上如果有人认得她,问:“许小姐,可不可以同你影张相啊?”她会说好啊,然后就让文念中帮忙照相。

IMG_1142.JPG

葛薇龙(马思纯饰)与姑妈(俞飞鸿饰)

IMG_1143.JPG

颓废公子乔琪乔(彭于晏饰)

去年下半年,改编自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第一炉香》上映, 开机时就引发了海啸般的舆论,上映后的评价也非常两极分化。
“人家怎么说我这个戏,我会听,可是我并不会很生气,只是我想替马思纯和彭于晏说两句公道话,我知道我这样可能没用,也可能有相反的作用,可我还是要说,因为我是导演,我有责任去保护他们。 ”在我们的镜头前,许鞍华依然想为演员说两句。
“你现在叫我拍任何张爱玲的小说,我都还是想拍的,可能我的性格有点自虐,拒绝不了诱惑,老是要去做一些很难的事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IMG_1144.JPG

《第一炉香》上映前夕,许鞍华接受一条采访
2022年,许鞍华75岁了。她也会感慨自己年老了,很多东西追不上,“比如我现在都不敢到外头去,我不会用手机付钱,也不会用网络地图,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变太快了,怎么去适应,去求生,在逆境中还能很积极地去往好的方向,我觉得这是比我个人的业绩和名声,要重要得多。“ 
侯孝贤和她同龄,谈起他们这个年纪,皱起眉头:“还拍打打杀杀吗?”

IMG_1145.JPG

许鞍华在片场给范伟讲戏

她坦言还想要接着拍片, “其实一点信心都没有”,但马上又补了一句,“不过这个没关系,到哪里是哪里。 ”
在许鞍华看来,要在结构和讲故事的方式上做创意,这才能称作是电影,而不是单纯地在讲故事。
“当然人家会说‘你是谁啊,好大的野心’,我不是谁,可是我很大野心哦,就希望能做到最好吧。 ”

IMG_1146.PNG

1995年萧芳芳摘得柏林电影节影后,许鞍华手捧银熊

拍许鞍华的纪录片,文念中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有一段,她在十年的低谷期,很混沌,很迷茫,每天都像是行尸走肉,但是没想过彻底放弃拍电影这件事。
“Ann常说,她只会拍电影,如果不拍电影也不知道能干些什么。她希望抓住拍电影,作为一条生命线,而这条生命线就是她生命唯一的价值。很感动,同时有伤感在里面。”

IMG_1147.JPG

许鞍华以前总说拍电影是“为了生计”,不喜欢那些升华意义的大名词。现在她说,想为这座城市做点事,为这座城市担负责任,能做的就是拍电影。
2020年,许鞍华获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是全世界有史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导演。
她在威尼斯终身成就奖现场说了这样一段话:“现在我会回家,帮助年轻的电影人,让他们未来也有机会获得终身成就奖。电影万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3-1 0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1148.JPG

2021年7月中旬,我们在潮州古城老街上的一间茶室,见到了陈香白。84多岁的他,依旧精神矍铄,穿着尤为得体,喜欢各式衬衫,搭配讲究的背带西装裤,手里离不开一把鹅毛扇。
谈到工夫茶,他答得兴奋,“茶是我最了解的东西,说到晚上我都不会累。”


IMG_1149.PNG

陈香白出生于1937年,以中医出身,擅书法,精通历史学、方志学,熟读四书五经。10岁时就被送去私塾给先生当“茶童”,学冲工夫茶。
工夫茶最初起源于旧广东省潮州府辖区域,简单解释便是做工夫的人喝的茶。比如铁匠生火打铁的时候,炉子烧得通红,就顺便在炉子上加上一个砂铫,边打铁,边喝茶,由此得名“工夫茶”,而不是“功夫”二字。


IMG_1150.PNG

茶室中摆着各式各样的茶具
年过50后,陈香白开始正式研究潮州工夫茶艺和中国茶文化,整理归纳了潮州工夫茶“二十一式”。
正式冲泡15步,品茶3步,再加上冲泡前的茶具讲示、茶师净手和中间甘泉洗茶的步骤,是为“二十一式”。


IMG_1151.GIF

泥炉生火

IMG_1152.GIF

榄炭煮水

前三式——泥炉生火、砂铫掏水、榄炭煮水是准备步骤。
水开之后,用开水热罐和温杯,目的是让壶和杯提高温度,可以更好地发香。
工夫茶一般用薄胎“蛋壳杯”,三个杯子,茶汤量正好,摆放形式也好看。一个杯子对准泡茶的人,两个杯子对着客人,客人看起来正好就是一个品茶的“品”字。

IMG_1153.GIF

茗倾素纸、壶纳乌龙

刚从茶包里拿出来的茶,需用开水先清洗一遍,避免苦涩。另一种说法是,以前最老道的茶人都用脚踩的方式揉搓茶叶,这也是一种仪式上的“卫生”。
洗完茶叶之后,再在壶中冲入沸水,用茶盖刮去冲泡后的浮沫,然后盖定。随后用开水淋盖,一是去沫,二是追温。

IMG_1154.GIF

烫杯、滚杯

泡茶的同时,可以一边烫杯滚杯,三个杯子轮流转。对新手来说,滚杯是最难的一步,做习惯了之后,手指浸在在开水里都不觉得烫了。杯子洗完之后,这个时候出汤最为合适。

IMG_1155.GIF

关公巡城

IMG_1156.GIF

韩信点兵

执壶匀速出汤,关公巡城流,韩信点兵滴,来来回回之中,里面有玄机。

“所以说所谓茶艺,就是骗人的技术。”陈香白说罢,把茶壶放在茶垫上,用手一比,我们就知道可以喝茶了。

2008年,陈香白当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文化传承人”,“潮州工夫茶大师”的名头响彻中外。
他说:“所有程式无非服务一个目标,把这一杯茶泡得最好喝。

IMG_1157.PNG

凤凰单丛成茶
陈香白对工夫茶的研究,一来基于他作为潮州人,对当地民俗的观察,二则是通过遍访各地的茶人、茶山、茶农,“先实践,才不会乱写。不然人家内行一看,老陈在乱放屁,那就不行了。”

IMG_1158.JPG

阿彬的女儿为陈香白做茶童
如今的陈香白依然活跃在各种茶文化交流场所。
弟子阿彬的一儿一女,现在也都在陈香白膝下学习工夫茶。问他们,陈老师严厉吗,他们回答说,平时很慈祥,唯独教课的时候很严厉。

IMG_1159.GIF
IMG_1160.PNG
潮州街头到处都有茶摊
“我们有一句潮州话,看熟晤知惊,看多了就不知道害怕,不知道敬畏,因为太日常化了。”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每天都喝咖啡、奶茶,自己老祖宗的工夫反而忘记了。
让更多人开始饮茶、学茶,见识到工夫茶里的学问,是陈香白莫大的心愿。“这也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我只能尽自己的力。至于什么时候能够完成,我也没把握。”


部分图片由曾孝濂、昆明当代美术馆提供
《好好拍电影》片段及许鞍华旧照由纪录片团队提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9-27 02:32 PM , Processed in 0.0526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