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纪录片导演刘汉祥即将成为爸爸,
他不知所措。
自己都还像个孩子,对世界充满疑惑,
要怎么陪伴孩子的成长?
抱着这样的困惑,
他花了4年,
跟拍了3个不同的中产家庭,
孩子训练,家长陪伴
影片借由冰球为引子,
记录了三个家庭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
再度引爆了关于教育问题的争议。
有人担心观众会觉得中国家长都太狠了,
这么训练孩子,
结果很多家长看完电影,都会对号入座,
反思自己的教育问题。
事实上,没有人知道哪一条成长道路对孩子来说是最佳选择。影片也意外记录到了疫情对冰球少年生活、求学的影响。
自述 刘汉祥
撰文 洪冰蟾 责编 倪楚娇
2017年,我的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我自己对这个世界还一无所知,我不知道如何陪伴她、教育她,充满惶恐。
也就是那一年,我跟着一位家长,去看一支青少年冰球队的训练。
上冰后的孩子
冰球队里的孩子,年纪只有7岁,上场前会顽皮地打打闹闹,还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才能把笨重的冰球装备穿到身上。但是,上冰的那一刻,他们好像不是场下的那些孩子,变得精神焕发、专注投入,身上有一股拼劲,跟我想象中城里长大的孩子不一样,看不到一丝娇生惯养。我就产生了拍这群孩子的念头。
爸爸给还小的翟子男换装备
我注意到在冰场边等待的家长,他们投入的样子,和每个陪孩子做作业的家长是一样的,不因为陪的是“冰球”而有什么不同。
他们会因为孩子的进球,欢欣鼓舞,也会因为孩子的反复失误,气得挠头。他们和孩子们反复强调的是“端正的态度”和“敢于去拼的勇气”,会把孩子打球的样子拍下来,一有空就掏出手机,给孩子一帧帧分析怎么走位,怎么进攻……
我好奇在北京这样一座城市里,父母在教育中会遭遇什么困境?内心有没有压抑的、焦虑的东西?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选择,他们是如何做出的?
我跟拍了这支冰球队里的3个家庭,孩子都是10年前后出生,父母大多是80后。我想他们所面对的教育问题,就是我自己未来要面对的。
我第一见曲瑞晨时,他才7岁,不太擅长学习,妈妈全职照顾他,爸爸负责挣钱养家。
为了曲瑞晨的学习,这个家庭搬了三次家,父母伤透脑筋。当下的学校环境里,成绩不好,孩子可能就得不到认可和重视。
所以接触冰球,就是曲瑞晨妈妈想让孩子在特长上有所发展。冰球打得好,别人照样会多看两眼,孩子能在集体里获得自信。
冰球比赛中有激烈的身体对抗
强调团队配合,对塑造孩子性格有帮助
超出我想象的是,对很多父母来说,带孩子打冰球没有特别功利的想法。其实没有任何条款,规定打冰球能帮助升学。家长只是把冰球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再加上冬奥会的客观条件,北京修建更多冰场,让更多人有机会上冰。单纯作为特长,在钱上的投入,和学钢琴差不多,对普通城市家庭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
曲瑞晨上冰后“撒开了跑”
当曲瑞晨不断地上冰,她发现孩子越来越喜欢冰球。他在冰场上才是真正的快乐,而不是在作业本里。作业本里不光看不到孩子的快乐,也看不到她自己的。我后来拍曲瑞晨写作业,我算是见识了中国家长陪写作业的煎熬和无奈。上冰的日子久了,曲瑞晨的天赋和能力展现出来,教练称他是冰场上的“killer”。上冰成为孩子理解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方式。虽然不会放弃学业,但曲瑞晨妈妈慢慢地释怀,她觉得学习没有那么重要,不会要求孩子成绩考得多高。
和妈妈聊未来想做什么
有一次,曲瑞晨问妈妈:“如果打冰球,以后可以不考大学吗?”
妈妈回答:“可以不读。”
爸爸说:“在国内的体制内一步步走,读大学、读研读博、找工作,这条路多好。”
妈妈说:“我们不告诉孩子正确答案是什么。因为我们可能穷我们一生,也在寻找我们的正确答案。”
冰球在拓宽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想象。冰球打得好,即使进不了国家队或者职业比赛,未来可以成为教练。有一技之长,锻炼出顽强的体魄和心性,在这个时代是饿不死的。读书,早就不再是唯一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