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1|回复: 0

[父母心声] 为什么最深的爱,往往藏着最锋利的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12 0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最深的爱,往往藏着最锋利的刀?

知乎日报  2021-10-12


一转眼,这个夏天俘获了上至 80 岁,下至 18 岁观众的上头剧《乔家的儿女》,迎来了大结局。


剧情走到最后,也有不少的网友开始疑惑:为什么乔家儿女的婚姻都这么不幸?不是离婚,就是在离婚的路上——


乔二强唯独钟爱一个大自己十几岁的女人,乔三丽包容恶毒婆婆和软弱丈夫,乔四美纵容丈夫多次出轨、乔七七涉世未深却被迫结婚生子。


而导致这一切不幸的原因,其实就出在他们的家庭成长模式,以及乔家那位不靠谱的父亲身上。


4.jpg


 因为没有得到过爱,没有见证过怎么去爱别人,所以,在自己的婚姻中,他们只是一味地寻找填补却不知如何突破。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在知乎,有位作者就记录了十个童年受到创伤的大人,把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的妈妈许苑、在「打击式」教育中成长的王晓杰、「讨好型」人格的马莉......


带着童年创伤长大的他们,如何应对成年后的兵荒马乱?



 01

「都是为你好」才是最大的谎言


提起父母说过的最多的话,你或许有某些共同的窒息回忆——


「我还不是为你好!」

「这些年我为你付出了多少?」


「为你好!」三个字,沉重到很多人一听到,就觉得自己被一座道德大山压得透不过气来。


5.jpg


还有一些父母的「为你好」,更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从不关注孩子的自我人格,而是替孩子决定一切。


让孩子沿着他们认为正确的道路走,为他们的面子而活,完成他们没有机会或不能完成的梦想。


《重新长大》一书里的王晓杰,从小就是在妈妈极强的控制欲下长大。


三岁学认字,四岁学英语,从小参加各种比赛,选班干部,升名校,上清华,他人生的每一步规划都不是自己做出的。


一个「慕强」的母亲,将对「强」的渴望和信仰共生给儿子,只肯定「强者特质」,却完全无视孩子的柔弱时,势必会反弹。


成年后的王晓杰,在清华毕业后,成了亲戚口中的「废人」,在家蹲了三年不工作,终日沉迷游戏。


他变得敏感、抑郁焦虑,人格的缺失,根植在骨子里的自卑和不自信,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多深刻,不言而喻。


我们从小到大,几乎所有人都被「控制欲」伤害过,但很多时候却浑然未觉,只因为它们有个很好的伪装,就是「我都是为了你好」。


对于亲近的人,人们往往缺乏界限感,把自己的事依附于他人,还想对别人的事指手画脚,以爱为名,去要求甚至裹挟别人。


即使他们小心翼翼地走过童年,往后余生也要背负这份「原罪」。



  02

「妈妈,别吼,我害怕!」

长大后的我,成为了我母亲



《重新长大》里,王晓杰在成人幼儿园里的朋友许苑从小也是在母亲的「打击式教育」下长大,与王晓杰的抑郁颓废不同的是,许菀更能忍。


童年时期,妈妈严厉的教育和大吼大叫,让许苑意识到只要有情绪就会被指责,于是她开始封闭情绪。


人就像一个罐子,生气,委屈,高兴等情绪就像水。有时往里蓄水,有时往外倒水,人才能好好待着。


如果一味的灌气,没人掀开盖子时,就会爆炸。


6.jpg


许苑没「爆炸」,是因为她的女儿成了她的出气孔。


女儿元元出生后,她在无意中,把母亲对待她的方式代际传递到了女儿身上。


刚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元元在学校门口又哭又闹的拉扯。


许苑被吵的心烦,暴怒地扯下孩子的小手,狠狠地戳着女儿的肩膀怒吼:


 「你都四岁了连痛痛快快进幼儿园也不会?」

「再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你就没有妈妈了!」


这种漠视女儿情绪的行为,许苑都不记得发生了多少次。


而对于女儿来说,感受到的都是:


「我的情绪不被接受,不可以有情绪。」

「有情绪,会让妈妈更生气。」

「我有情绪时,妈妈就会对我失望。」


于是,元元变得「乖巧」又疏离,玩泥巴也要看妈妈的脸色,一如许苑小的时候。


童年的印记,比想象中更深远。长大后的许苑,无意识地重复着童年的行为模式。


她越想逃离母亲,却和母亲越来越像,成为了「情绪失控者


有时候,在爸妈无意识的行为下,我们从小就被迫接受这样的教育:


表露悲伤、愤怒这样不可控的情绪,是很不体面、很惹人烦的一件事。


于是,我们把自己的感受隐藏起来。


7.jpg


可当情绪压抑久了没有出口宣泄时,孩子、家人、朋友就成了我们的「出气筒」,被迫承受伤害。


想要重新掌控情绪,就要学会表达情绪。


在蒋校长的引导下,许苑看见童年被隐藏在身体里的负面声音,她第一次认真在想「我在什么时候会快乐,什么时候会悲伤」,第一次学会了表达「愤怒」,「拒绝别人.......」


任何情绪都是合理的,难过、愤怒、开心、深情……不用为「幼稚的自己」感到羞愧,不要给情绪做截肢,关键的是觉察并接纳自己的情绪。



03

我们不需要讨好别人


如果说童年带给许苑的是情绪的缺失,给马莉的则是「讨好型人格」的养成。


著名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讨好行为模式的出现,源自童年创伤。」


《重新长大》里的马莉,小时候为了讨好易怒的母亲,总是想尽办法扮笑,母亲暴怒时推搡她到脱臼,马莉都忍下来不跟任何人提起。


长大以后,马莉也复制了跟妈妈的相处模式,讨好同事、男友,努力不让他们失望,却让自己一次次受伤。


她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为了让别人开心,不断地去迎合对方,无法展露真实的自己。


而马莉的故事,并不是个例。


在知乎「如何改变讨好型人格」的话题下,有 1390 位答主分享了自己关于「讨好」的经历。


他们回溯童年,发现幼时面对强权的父母,他们的适应性行为是:


✔  顺从父母的意愿,同意他们的想法;

✔  取悦父母,让他们对自己感到满意和骄傲;

✔  为安抚父母,学会事前低头道歉。


总结为一个词,就是「讨好」,放弃抵抗,战术性投降。通过讨好父母,来获得暂时的安全感。


8.jpg



成年后,讨好父母的模式就变成了讨好朋友、同事、爱人的模式。


小心翼翼地迎合别人的观点,习惯性照顾别人的感受,害怕表达自己,害怕麻烦别人、得罪别人,会恐惧任何人的离开。


那么如何应对讨好型人格?


《重新长大》里给了答案:


「别人的情绪与你无关,你不需要为此负责。」


我们并不是必须非常优秀、成为别人期望的人,他们才会对我好、喜欢我,我们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


也许,你没有在童年里学到「被讨厌的勇气」,但从现在开始学习「自私的艺术」,接纳自己,也不晚。


当你为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发自内心地骄傲和喜悦,而不去管这个闪光点对别人没有价值,别人也会重新去审视你、敬重你。

  


04

重拾内在受伤的小孩

自救的第一步是「认知」

  

在《重新长大》里作者毛冷瞪提到,你给了孩子一个冷漠的眼神,就是在他们心头捅了一个洞。这个洞也许终其一生都补不好。


那么,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心头究竟有多少洞?


有多少洞是我们自己有机会能看到的,又有多少洞是连自己都不知道的?


在痛苦的时候,这些痛点隐没在无数痛点之中,分都分不清了。


我们知道自己一定有痛苦的空洞,也知道自己希望能想办法去改变。但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自救的第一步是「认知」。


我们生活中有更多人,他们受困于不幸福的人生状态,却不知道从童年的经历里找到原因。


比如:


迟迟不敢进入恋爱或婚姻,对长久的亲密关系缺乏信心,期待拥有一份甜蜜幸福的爱情,却又害怕深陷其中受到伤害;


常常羞于表达真实的自己,因为担心自己的缺点会暴露无遗,担心身边的人会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贫穷,导致失控的物欲,偏见,养成卑微的讨好,忽视,造成贪婪的索取......


每一处来自童年的伤口,都难以痊愈。但好在,裂痕,就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你有没有想过,试着重新回到童年,去拥抱曾经那个受伤的小孩,带他找回那束光?


在《重新长大》一书里,作者毛冷瞪讲述了十个痛苦的成年人,他们痛苦的往事。


退休的幼儿园蒋园长,创办了一所专门为成年人开放的「成人幼儿园」。


园所里有各种各样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以及无法适应成人世界的「小朋友」:有拥有三岁小孩的年轻妈妈,有二十多岁一直家里蹲的宅男,有三十多岁突然被裁员的上班族,甚至还有六十五岁退休大爷……


在特殊的幼儿园里,每个人都在这里重新找到了小时候的自己,直面内心创伤,重新活出真实的自己。


在阅读这本书的很多瞬间,我都把自己内化成了书中的那些人,被深深地共情。


无法表达愤怒、打压式教育、病态亲密关系、自我贬低等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的场景,都能在书里找到对应的心理学成因。


我们没有办法选择原生家庭,但可以试着去改变思维方式,理解我们的「软肋」,抱抱不完美的自己。


 如果你也因为这些问题困扰,读读这本书吧,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知乎 9.5 分高分、49.3 万热度的专栏小说

成人幼儿园十个暖心故事,让你发现内心的小孩



9.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1 10:35 AM , Processed in 0.0474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