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学习衡水中学,他们制定了一个标准,叫“零抬头率”。指的是学生上自习的时候,不允许对窗外发生的一些东西抱有兴趣,哪怕是面对一些突发情况。政教部门为了考核学生的零抬头率,有的干事会在外面趴窗户看教室,甚至还故意弄出声响,看学生会不会有反应。
衡水中学高三学生张锡峰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一次演讲,却意外招致是非和骂名。他的“土猪和白菜”的说法,是一个道理粗糙和激烈的表达,赞美还是毁誉都无法改变这一点:对于张锡峰们来说,要想实现阶层的跨越,高考或许是唯一的道路。
衡水中学意味着数不清的争论,它的严苛的教学和惊人的成绩同样都是经久不衰的神话。很多人抵触它,因为它像一台巨大的机器,学生的时间被精确到分钟管理,包括睡眠,甚至吃饭,日夜不停地运转。它代表着与人的天性相反的东西,但这不妨碍它同时成为一个命运的灯塔,对于应试,它的确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寄来的清华和北大录取通知书就是证明。关于衡水中学,赞美还是毁誉,任何一个简单的回答似乎都过于轻松。
过去20年来,“衡水模式”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越来越多中学来取经的人,他们把这套模式搬回去,制造出越来越多的“衡水中学”,然后又把这套模式传播给更多的中学。学生们在少年时代就开始生活在这样一套模式下,成为“管理立校”这部庞大机器的产品,同时也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争议。
初次来衡水中学取经的老师,会对这所超级中学感到惊讶。它的庞大规模,它的纪律和管理。以下这篇自述的主人公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北方一所小城高中的教师。从业十余年来,他严谨而负责。对他来说,去衡水中学的那次参观冲击了他对教育的认知,他们中学几乎照搬了“衡水模式”,而他的任务就是要认可它,接受它,而不是抵触它。
成为教师的时刻,他想到的是人的全面培养,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衡水模式”的执行者。在这样一个高压的管理系统里,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们各自身不由己,为了一个更大的目标作出牺牲。但现在,这位老师已经坦然地接受了这层身份。可以想象,他有时会陷入挣扎和反思,但总能找到一种消解的办法。
只是偶尔的时候,他看见自己的学生疲惫地靠在桌前,会想起自己念高中时打盹儿的那个下午,感慨自己的高中过得多么自由,多么惬意。现在,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于是收起手里原本应该给自习时睡觉的学生开出的罚单。
以下是他的自述。
一次成功的模仿
学习衡中模式让我们学校获得了成功。
几年前,学校开始流行去衡水中学参观学习,最开始是领导先去学习,然后带着年级主任和一线老师再去。再后来基本每年招进来的新老师都会组织去衡中参观。
学校领导去学习管理经验,再根据自己的学情制定一些相关的细则。这些相关的细则跟我们平时的校规,或者中小学职业教师道德规范完全无关,它很具体。
整体上来看,我们学回来的就是重视管理的教学理念和以管理立校的模式。
当时去参观的时候,感受到的就是这里的学校用这种模式成绩起来了,或者说学生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被这种模式压垮。反而精神斗志都很高昂。我们一线老师的参观任务就是对这样一种管理模式有所认知。最好能认可而不是抵触它。
河北衡水二中,学生在进行整理内务比赛 ©视觉中国
第一次去衡中的时候大约是秋末。5点半的时候天来没亮,探照灯照亮了雾霾还未散的操场。年级主任是最早到的,然后是班主任。学生们都是以短跑冲刺的速度找到自己的位置,高举双手,拿着背诵的资料和教辅。
那时候心里想衡中的老师真不容易,这么早就要跟着学生们一起出操,没想到后来我们真的学回来了跑操的制度,学生们连姿势都和在衡中时看到的一样。而自己就像那时候看到的衡中的班主任,5点半就到了操场,跟着学生们一起跑操,几乎都没时间洗漱。
现在我自己已经变成这种模式的执行者了,对这样的模式已经习以为常。我倒没觉得什么,但是没有经过这种管理制度的,很多人是接受不了的。
刚入职的年轻老师一般会很抵触这种教育方式。他们有些时候还秉持着大学的一些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对人的整体塑造。但是以管理立校的核心,更多的是培养劳动力素质,而不是一个人全方面的素质。所以每年学校都会让他们去衡中或者衡水二中还有其它一些河北的学校参观,回来还要写观后感。
和衡水中学一样,我们实施全封闭式的管理。可以说从学生5点起床一直到晚上10点以后熄灯睡觉,每一天的每个时辰都安排好了你要做什么,并且制定了做的标准,可以说是时时刻刻都有规矩,方方面面都有要求。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需要全程陪同学生的。从早上出操,一直到晚自习结束,老师还要挨个查宿舍。
我记得那时候去衡中参观,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细节。因为衡中比较大,老师有自己的办公室,学生出教室到老师办公室时间也比较长,有的老师就把桌子放到教室的门口,处理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能时刻看到学生的状态,节省来回的时间。当时也很吃惊。后来,我们学校模仿衡中模式,虽然没有要求一定要班主任在教室旁办公,但是有的年轻老师非常上进,主动这么去做了。学校就会提出表扬,鼓励老师全程跟班的行为。
江苏一中学内,正在复习的高三学生 ©视觉中国
事实上,不管老师还是学生,体验都很差。因为这是对人的集体化塑造,抹杀了个性化,学生没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甚至不给你空间和时间,干脆连假期都没有。比如周末虽然没有课要上,但是学生们还是需要在教室里自习。寒暑假也不是真正的放假,要提前预习下个学期的内容。
学生们可以来学校自习,也可以在家里。但是在家里也需要接受班主任和家长配合的监督。甚至有的老师会突然视频检查或者上门家访,看看这个学生有没有睡懒觉,有没有按时完成预习的任务。要是没有,就在微信群里点名通报批评的。
后来发展为选出专门的家长班干部来管理学生们在家的学习情况。有的家长做得非常专业,还要把孩子们的情况统计成图表汇总给班主任。
所以我们可以迅速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就把高中的知识讲完,剩下一年半时间集中应试、训练,反反复复,要不然高考成绩是从哪出来的呢?做高中老师的都知道,成绩的核心不在于这个学生的素养有多高。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技巧的东西,高考虽然相对难一些,但是本身也就是范围内的那些考点。不完全跟智商有关系,是一个熟练度的问题。如果不比天赋,这样的训练对应试教育来说是最强的。
从最后的教学成绩上来看,我们采用这个模式以来,一本的升学率明显提高了好几个水平,二本的升学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
现在,全国各地有好多个学校会组织来我们学校参观,希望能学习我们学校的管理模式,还会邀请我们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出去教授经验。
系统
为了更好地推行这样一种管理模式,我们学校有很多细分的部门。
比如学研部、教学部、政教部,甚至班主任也有专门的一个部门,而不是课任老师兼职。教学部就是我们这些一线的老师们,学研部是研究针对我们自己学校的教材开发和试题的,政教部是这套严苛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和考核部门。在以管理立校的模式下,政教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我们的校规有好几百条,如果学生违背相关的一些要求,就要相应扣除这个学生该学期的考评分数。每个学生每学期有一定的分值,扣到红线以下就会被开除。
这样的细则包括体育课整队不能乱。看起来整队的时候老师不在,学生们自主整队,说笑一下没什么,实际上政教部门的人会去观察,要是整队整得不好,就要扣分;早上晨读要求必须大声诵读,而且要达到多少分贝,分贝不够也不行,政教部门的人会拿着收音器去测量。这和当时我在衡中的感受是一样的,学生们都是放声朗诵,声音非常大。
如果说我们学校和衡中相比,学生们的状态有什么不同的话,我觉得当时在衡水中学,感受到学生们都有一种强烈的目的性。他们不管去任何地方,都是用跑的。你在校园里,根本看不到散步的那种步伐。每个人走路都特别快,几乎都是跑着来来去去。这一点我们学校的学生还做不到,这可能是生源的问题,跟学生素质有关系。做反本性的训练,难度很高的。
不过我们对于吃饭的速度和衡水中学一样,是有时间要求的,只要你规定时间内回不去,大门就会关上,门口蹲着一群学生,这群学生就要集中被处理,去政教处批评教育。而且家校一体,处理学生,不仅仅处理学生,家长也要接受处理。因为之前入校都签过相关的协议。而且学生吃饭排队的时候也不能闲聊,手里还必须拿着学习资料,不允许聊天,闲聊就要扣分。
学校的考评制度是学生在这个学校的生存问题,因为扣够了一定分数的话,是要开除你的。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因为平时的考核不达标被开除。
所以在我们学校,课间的时候走廊里也是安安静静的。那是因为我们课间制定了秩序,要求学生安静。很多家长和学生都理解不了为什么,课间不是休息和放松的时间吗?但我们没有讨论为什么,反正这是一个要求,整个楼道里都没有声音。我觉得衡水中学的学生们在课间似乎没有我们学校安静,但是他们的课间也非常有纪律,没有闲聊和东张西望的。
我们制定了一个考评标准,叫做“零抬头率”。指的是学生在上自习的时候,不允许你对窗外的一些东西抱有任何兴趣,哪怕是一些突发情况,也要求你低头去学习和读书。政教部门为了考核学生的零抬头率,有的干事会在外面趴窗户看教室里,甚至还故意弄出声响,看学生会不会有反应。听起来可能比较搞笑,但这就是我们对学生的一种训练,要求你不能抬头,就是低头专注学习,不能东张西望。
我们每个教室都有几个探头,当然一方面方便专家组听课,另一方面也方便对学生进行观察,24小时无死角。
在某技校的监控室,50多个屏幕监视着每个教室 ©东方IC
这谁受得了?但其实主要是高一的同学基本都受不了,到高二的话也就适应了,最终没有不适应的,不适应的也被淘汰了。高三的学生基本对这个东西没有感觉,也没有感触,而且每周我们是有主题班会的,这个班会其实就是加强思想引领,强化学生要接受这种训练。
在管理立校的模式下,所有环节都是通过监督、检点、观察、督促来实现的。学生上课趴桌子睡觉,政教的人又不在,那么扣分的权力就来自于老师。按照规定,老师需要给这个学生签罚单,交给政教处去扣分。
事实上每天都有人趴桌子睡觉,抓都抓不过来,想想看从早上五点到晚上十点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只要晚上不好好休息,稍微多聊一会儿天,白天自然瞌睡。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高标准的要求,高中学生能做到,成人肯定做不到,如果遇到比较同情学生的老师,可能就会给一些宽容的空间。
有的老师上手就比较狠,一犯错,就给你签罚单,当然你也不能说老师错,这也是校规,签罚单之后,就演化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疏远和距离,这种疏远和距离感、导致很多学生在面对老师的时候也都不太好了,已经突破了那种所谓的传统师生关系了,甚至连现代的这种职业师生关系都已经达不到了,而变成了一种你躲我,我躲你的这样一种关系。
当然,这几百条规定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老师全天都跟着学生,也没有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学校老师都是内部结婚,其他人很难理解我们的工作。有些老师面对这么多学生,哪有工夫苦口婆心跟你说教,骂都懒得骂,就是直接签罚单,照章办事就行了。
所有的细则考核最终会汇总到政教部门来统计,政教那边有明确的处理模式和流程。政教的老师们基本没有教学任务,以体育老师为主,或者招进来的大学毕业生,不教课,专门干政教工作,专门抓组织性和纪律性,他们的职业性比我们要强。
老师只是一个观察者,有啥问题直接报给政教部,就有专门的人处理,如果家长对这种管理方式有抱怨,也不会找到老师,对于这些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我们都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有秩序的管理系统。
产品逻辑
这种高强度下的组织化管理,有些人是不适应的,但又不可能因为让一两个人适应去改变管理模式,所以就要求学生必须去适应,否则就是淘汰。
实质上正常的教育理念,我个人觉得应该是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坏。但是按照这种规范化的培养,考虑的就不是少数人的需求。因为适应不了的人只能淘汰,它考虑的是一个上限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下限的问题。
因为我现在也是家长,我就会想到,学校升学率再高,哪怕就是一本达线率达到了80%以上,在这种模式下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心理出现问题。
站在整个社会的视角,也许不关注这二三十个学生,关注的是那80%的成才的学生。从标准上来说,这些学生是不适应,不适应淘汰就可以。这跟在企业里面的竞争思维是一样的。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产品。产品是什么?产品就没有人会考虑所谓的残次率。我只要保证产量就可以了,我只要保证单体的质量,比如多少个清北。至于在这种生产线下有多少个被淘汰的,很少有人会在意。
所谓的快乐学习和素质教育是没有标准的,只要我们仍然在比较升学率和考试成绩,那么这种模式就是针对应试教育最有效率的模式。
以前我带高一的时候,班上有很多学生不适应这个模式,会找我们老师倾诉。他们常说的是感受不到这些规矩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不理解这种模式,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对我。
这一点学校事先也考虑到了。我们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大概几个环节,一个是班主任,因为班主任全天跟班,防止时时刻刻学生出问题。第二个环节就是专门的心理咨询师,每个年级都配备心理咨询室。
但最主要起作用的还是班主任,因为心理咨询师很陌生,而班主任是天天跟学生们在一起的,当然也分班主任。因为教师他毕竟是人,每个老师的风格他也不一样,有的更威严一些,有的人更随和一些,学生们更愿意找那些亲和力比较强的老师,而那些比较威严的学生也不找,不找怎么办呢,那肯定就憋坏了,过去也有过憋坏的学生。甚至有学生跟我说,自己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视觉中国
但有时候,很多老师并不是不想找学生沟通他们的心理问题。而是精力和资源也不够,没有时间跟学生沟通。班主任有教学任务,还有管理任务,哪有时间。所以从学生的心理疏导这一块效果并不好。不好并不是老师不愿意,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老师有时间做这些。
可能这样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并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它符合一种竞争和选拔的理念。在这种竞争和选拔当中最终能剩下来的,就是那些不会寻死觅活的,不是那种心态崩了的,不是那种被摧垮的学生。
我也是家长,不希望孩子接受这样的一种异化,或者说是所谓的组织性训练,因为他会抹煞很多孩子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让他少年老成,功利心太强。
我也想过如果我的孩子到这样的学校来学习,如果是那些极少数的心理出问题的孩子怎么办?我没有办法。
我心态肯定就炸了,我要跟着我的孩子一起被淘汰掉了。
大多数的成功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是无解的。
在这个围绕高考展开的教育系统里,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也好,站在老师的立场上,或者站在学校的立场,几乎每个环节上的人从本能上都抵触这样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下,每个人都很累,学生累,全程跟班的老师累,要保证这种模式得以推行下去的领导层也很累。但是为什么这种制度仍然成功地被推行和推广出去呢?
从结果来看,这样的管理模式的确让大部分学生在高考中表现得更好,有更高的升学率。在几年之间,我们学校的升学率一跃进入当地前几名。声名鹊起之后,很多学校慕名来我们学校参观学习。
就像衡水一样,我们去参观和听讲座是要给对方交钱的,这是一个产业。我们学校给其它学校传授经验也会收取费用,有的学校还会请我们的老师和干部出去做讲座,学校因此增加了收入,因而增加了教学投入,请到更好的老师,有更好的硬件设备。学校的名声也得以建立,再去吸收更好的生源。似乎从结果上来看,学校没有理由改变它的教学模式。
而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一个学校的升学率是他们选择学校的重要指标,很少有家长会考虑到,如果我的孩子适应不了怎么办?对于学生来说,尽管过程很痛苦,但还有什么比考上好大学,实现阶级跨越更有吸引力?
河北衡水二中举行高考倒计时30天励志动员会 ©人民视觉
最初我们学校推行这套方法论时,也有对此提出异议的人。有中层领导反馈,可不可以让学生能多休息一点。这样的人基本都被骂的狗血喷头,说这人屁股坐的歪,歪在哪儿了,说你站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来思考问题,这就违背了我们推行这个模式的教学理念。我们的理念是去体验化,不要让学生们舒服,或者轻松,因为舒服和轻松不能换来更好的成绩。而无论是社会、学校、家长还是学生本身,都要求一个更好的高考成绩。
学校用严格的手段管理学生,不像社会上公司和员工的关系。公司让员工996可能是不公平的,但学校的道德正义是,不管我们用什么样难熬的方式来管理你,最终为的是你自己。
有人说,既然已经达到接近衡水中学这样的升学率,有了更好的生源,为什么不能在管理上放松一些,让学生好过一些。
如今的衡水中学在河北省已经很厉害了,没有任何一家河北的学校能比得过衡水中学,考上清华北大的有一整个班级。这个高度已经很难有学校企及。也许衡水的确不再需要这样的训练模式,可是它不需要搞,有那么多学校想变成衡水中学。看到那些学衡水成功的学校,又有那么多学校希望也成为其中一员。
衡水模式早已经不再是衡水中学本身在做这件事情。有许许多多学校在为衡水模式做宣传。现在的衡中已经很少开放给其它学校参观,几年前我们还能去衡中看一看,这两年我们学校的年轻老师去学习主要是去衡水二中,衡中已经不像之前那样,主动邀请和欢迎外地的教师去参观学习了。但是衡水二中几乎完全复制了衡中最初的那种模式。每年也都有好几十个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也很厉害。
我记得我们第一次去衡水二中参观的时候,最震撼的是校园里有一排丰碑,写着优秀生源基地。那是全国各个名牌大学给立的,那些碑占满了整个院子,一下就把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给镇住了。
有时候看到我的学生们,我也会思考,和现在的学生相比,以前我的高中生活太幸福了,说说笑笑,一边玩一边学。更多的是放养式教育。所以那时候哪有什么心理问题,哪有什么伤春悲秋,要死要活。我念高中的时候身边一个这样的也没有。
我们可能最后会后悔和遗憾。但是我们不会感受到想做而不能做,不想做的非要去做的那种压抑。
我记得高中时候,大家也都会调侃老师。我们会和同学们一起吐槽,那是一个真正的友爱共同体,有互相的归属和依靠。但是在现在的模式下,学生们没有手机,平时又规定不能闲聊,在宿舍也有人查你有没有聊天,你很少有机会跟同伴交流,在家里,家长和班主任又是统一战线的,你无法和自己的家长抱怨。精神上是没有任何依靠的呀,所以也很容易抑郁。
我也思考过假如当初把我按照这个模式去塑造的话,我会变成什么样子。我想我的性格肯定能扛得住,我的成绩一定会比现在强。尽管我以前学得更加自由,但我也浪费了很多学习时间。
而不管是当年还是现在,高考的成绩都很重要。我想真正人的培养也不是在高中培养的,是在大学培养的。所以如果能考上更好的学校,也许会比现在拥有更多的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