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于高中。在 15 级我带的那个班里,有个男生,暂称 L。L 的爸妈,是卖包子的。
15 级我们班的家长,高知几乎占了一半,而学历在本科以下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仅有 L 的父母。这让 L 觉得非常自卑。
L 爸爸妈妈卖包子的地方,就在我上班的必经路上。大部分工作日的清晨,我都会到 L 爸爸妈妈的摊位买两个包子,一荤一素。有时候在家吃过早点了,路过时还是买两个,等到大课间或中午热着吃。不是为了照顾学生家长生意,而是他们家的包子实在太好吃了。反正我妈妈是包不出那么好吃的包子的。
有一次家长会之前,L 来找我,他说他自己参加家长会。我问原因,他小声说「不想让他们来……来了也是丢人……」
其实早有同学和同学家长吃过 L 家的包子,也知道卖包子的是 L 的父母,这件事在我们班里并不是秘密。但没有人笑话过他,凡吃过的同学,还都觉得他们家的包子特好吃。
可是我还是同意了 L 独自参加家长会的要求,也暂时没有和他讲任何道理(看到这儿,先别急,还有后文)。
因为我真的非常理解 L。
当然,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可以说出许多许多的大道理,可以义正辞严地告诉这个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他真的是不知道对错吗?真的是不懂那些道理吗?不是的。
年少时的心,是非常敏感的。我们都从那个年纪走过,大多数人都曾有过那样一颗敏感又脆弱的青涩之心。就算他懂得所有的道理,但他毕竟只是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在家长不乏教授、研究员的同学们中间,他的敏感和自卑太正常了。换作你我,也许一样无法逃脱。虽然有的孩子可能就不会在乎,甚至可能会带着同学到爸妈那儿吃包子……但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能不在乎,当然最好,但在乎,也并不是错。
在我还没想好怎么帮助 L 放得更轻松之前,我本能地想要保护和成全他那颗敏感的心,而不是站在大人和老师的角度,告诉他:「L,你这样想不对!」
但这件事终归是要解决的。
我想了很久,策划了一个系列主题班会——让家长们讲讲自己的职业并带着大家体验一番。每一种职业,请一位或一对儿家长代表。
安排到 L 爸爸妈妈那期的时候,为了让时间足够,我和领导申请,把班会时间定在了周末。
在我邀请 L 父母的时候,他们百般推辞,说什么都不愿意去。我费尽口舌,最后还是 L 和我一起说,他们才终于点头。
我为这次班会找 L 聊的时候,原以为会特别艰难,我心里想了 N 种方案。没想到,我稍稍一提,他马上同意。他说:「我总得面对这件事。再说别人的家长都来了,就他们不来,想想,我也不高兴的。他们肯定讲不出什么,但我挺想听听的……」
班会当天,我们班的讲台桌下,放着我提前准备好的盆、筷子、勺子、酵母、面粉、调料各种,还有韭菜、鸡蛋、肉馅(早上从冰箱拿出来,放到了装冰淇淋的袋子里。我当时很担心会坏,但到用上的时候,肉馅还完好)
L 的父母上台后,果然讲不出什么,只很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就是卖包子的,没什么好讲的。
没关系,我有备案。
我仔细地针对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工作程序、包包子的手艺是从什么时候学会的、卖了多久的包子、客源是否稳定等细节逐一提问。然后,我拿出提前和他们预订并付清全款、请他们在班会当天带来的当日清晨蒸好的包子,分给在座的同学和家长。
尽管做了保温措施,但包子还是有些凉了,可是大家尝了,都夸好吃。
我又问在座的同学和家长,有谁能独立包一顿包子,只有三两位家长举手。
我半开玩笑地问举手家长的孩子,家里包的包子好吃,还是 L 爸爸妈妈的包子好吃,孩子都说:「当然是 L 家的包子好吃」
我说:「那我们今天,就请 L 的爸爸妈妈,教我们大家包包子,好不好?」
大家一阵欢呼。
我们把桌子拼到一起,拿出我提前准备的东西,跟着 L 的爸爸妈妈一起,和面、发面、调馅儿、包,一步一步来,尽量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包括从来没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过这些的 L。
这次疫情居家期间,我已能够独立完成一顿饺子和包子。而调馅儿的「秘诀」,就是当年 L 爸爸妈妈根据我的口味给我的。
如果正在看的朋友里,有独立包过包子的,会知道这个过程真的挺不容易的。只说揉面、打馅儿,就都可以算体力活。而发面和包包子,又可以算技术活。
包子包好了,我们小心带着,一行人浩浩荡荡,到住在学校家属院的某同学家去蒸。
蒸熟后,每个人都吃得特别香。
吃完后,我给大家讲了我当年上大学时每天都要吃的那家鸡蛋灌饼。
大学的最后两年,每天早上,我都骑车到一个固定的鸡蛋灌饼摊儿买两个鸡蛋灌饼。
其实一个也够,但因为太好吃了,所以必须吃两个才过瘾。
卖鸡蛋灌饼的是一对儿和善又憨厚的年轻夫妻。因为我天天去,所以他们认识我。
有时候,他们会送我一杯热豆浆。我不要,他们就直接扔到我车筐里。我给钱,他们说什么都不要。有时候,天特别冷,我摘手套拿钱的时候,他们会说:「算了算了,别摘了,今天太冷,钱再说」。有一次下雪,他们还直接和我说:「今天不要钱」。
虽然我从没有真的赊过账,但这一句话,真的能一下暖到人心窝里。
后来,我大学毕业,那家鸡蛋灌饼摊儿也没有了,那么好吃的鸡蛋灌饼,吃不到了。
我非常想念那对儿夫妇,想念他们的鸡蛋灌饼。那么多个清晨,都是他们做的鸡蛋灌饼,温暖了我的胃和心,给我注入满满的活力。哪怕有时吃过了早餐,我还是会买。因为真的好好吃。吃一份鸡蛋灌饼,已经成了我每天起床的念想和动力。
我告诉大家,没了那家鸡蛋灌饼,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吃过那么香的早餐了,直到我又遇到了 L 爸爸妈妈的包子。L 爸爸妈妈的包子,现在在我心里的地位,就等同于当年的鸡蛋灌饼。我特别感谢他们,感谢他们填补了我这几年每天清晨的一个略带失落的空白,感谢他们能让我每天早上都吃到那么香的早餐,胃满意足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我说:「我相信,和我一样对他们心怀感激的,还会有很多人——很多每天早上都同样靠着 L 爸爸妈妈的包子唤醒新一天的人。刚才我们体验过了,L 爸爸妈妈的工作非常辛苦。同时,他们的工作也非常有意义。他们牺牲了自己每夜的好梦,成全了那么多人清晨的一顿热热乎乎的可口早饭。他们非常平凡,但也真的很了不起。都说众口难调,可是他们就偏偏有本事能让大多数吃过他们包子的人都赞不绝口甚至念念不忘,我真的很佩服他们,也很崇拜他们。今天,也谢谢 L 的爸爸妈妈教我们大家包包子,让我们有机会体验这份平时虽然常见但对它真正的了解却几乎没有的工作。他们头一回当老师,就能让每个第一次上手的人都学得会,单这一点,就不比我平时给大家讲课容易……」(我有根据现场视频和录音记录下的工作日记,这段话是从工作日记中复制下来的)
我注意到,L 掉眼泪了。
从那儿以后,L 经常会带包子给大家吃,去 L 家吃包子的同学和家长也愈来愈多。和我一样,不是刻意为了照顾他们家生意,他们家的生意并不需要我们照顾,就是因为好吃。
L 的心结,就此打开。
当然,每个孩子,每个家庭,每件事情,都有它独一无二的地方。这个方法,可能只适于 L,只适合这件事。但是,我想通过这故事分享的是什么呢?
一、不要急于告诉孩子对错或者给孩子讲大道理,也不要用刻板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轻易定义孩子的心态和行为。
所谓「大道理人人都懂,小情绪难以自控」。会因为父母的职业产生自卑心的孩子,大多数都不是一个坏孩子,而只是一个敏感的孩子。他们不是虚荣,更不是不孝顺,他们只是害怕,害怕别人嘲笑自己,更害怕别人嘲笑自己的父母。这种敏感,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路上,或多或少都体验过。
我们首先应该给予孩子理解,告诉他,你有这种想法不是错,非常正常。
二、在合适的时机,以适合的方式,尝试让孩子了解和体验父母的工作。
很多事情,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比如卖鸡蛋饼,干过一次,他才有可能体会到,做出一个让大多数人都觉得好吃、钱没白花,今天吃了明天还想吃的鸡蛋饼,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看似简单的工作,想干好,其实也不容易,也有它不可忽视的技术含量在其中。
三、让孩子了解到这份工作的意义。
每一份工作都有它的意义。比如卖鸡蛋饼,就是让很多人在来不及自己做饭的时候,也能吃上热乎、干净的饭。一份看似没那么体面的工作,其实意义同样不可轻视。同时,这份工作还能支撑这个家的日常生活,对我们这个小家来说,也是意义重大。爸爸妈妈可能没有那么高的学问,没办法去做一份办公室里的工作,但是我们也很喜欢我们现在的工作,一样每天都在竭尽全力认认真真地想要把它做得更好。
四、最好不要告诉孩子:我们做着这么辛苦的工作就是为了供你上学,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有出息,不干和我们一样的工作。
爸爸妈妈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有热爱、有尊重,不要因为这份工作辛苦,就把它转化成对孩子的一种无形的压力,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自己的工作(比如告诉孩子「我们现在做这份工作,就是为让你以后不做这样的工作」)。
五、适度保护孩子的敏感和自尊。
引导孩子对父母的工作多一份了解,让他不为此感到自卑,可能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或许你说了再多、做了再多,他还是无法释怀。这种时候,要多理解,多共情。如第一条所说,不要轻易去下定义,比如:「你有这样的想法,你就是个什么什么样的孩子」。要给他时间,给他空间。因为包括我们成年人都一样,有时候想通一件事情并没有那么容易,需要一个能真正击中我们的点,但这个点有时候可遇不可求。如果孩子一时间无法转过这个弯,我们可以和他一起商量一个办法,比如答应他不在学校旁边卖鸡蛋饼等等。不要因此觉得孩子「伤父母心」,我们要相信他早晚有一天能想明白,只是需要多一点理解、包容和时间。
真诚地希望每一位父母、老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能给成长中的孩子更多的理解和耐心,悦纳他们的「不完美」,也教会他们悦纳自己的「不完美」:在暂时无法变得更完美之前,能和自己的不完美和平共处。
毕竟,一个悦纳自己的人,才能悦纳别人,悦纳生活,悦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