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学生涯,有点不堪回首,在英国一间女校,把校园霸凌的酸爽体验了个遍。
但上天还是给我开了扇窗,赐给我一位天使般的老师。
我妈说:没有她,你肯定考不上剑桥;没有她,就没有很多东西。
所以我想写写我的恩师:
Mrs. Mitchell,米老师。
1. 从 0 到 1
刚去英国,我英文不好,法语不会,上课基本处于聋哑状态。
那时我就读的装 X 女校,规定所有人都得修二外,我被迫选了法语,由米老师来教。
差生最忌讳什么?
自我放弃,破罐子破摔。
米老师就特别懂得如何照顾「差生」的感受, 在无形中给你自信,帮你剪掉那个「我不行」的 t。
比如她改作业,就从不打叉,只用很小巧的字体,轻轻把正确答案写一旁。
你用了新单词,她还会在旁边画个笑脸。
对于我错漏百出,但非常用心的作文,她的评语是:
「因为想法太可爱,我决定忘掉你所有的拼写和语法错误!」
不止布置作业用心有趣,米老师上课也如此。
她会给我们讲肖邦 & 乔治桑的「忘年姐弟恋」;
分析为啥 17 世纪的英国悲剧都以男人命名(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而同时期的法国悲剧,却全以女人为主线(菲德拉,贝伦妮斯,伊菲格尼);
闲聊法语这门语言有多浪漫,有多污….
一个老师足够好,学生是不会厌学的。因为米老师,我很快就爱上了法语。
2. 从 1 到 X
以前在国内我就偏科,文科成绩吊打理科。
但在国外学文科太吃亏了,毕竟母语不是英文。所以虽然喜欢,还是不太敢报考文科。
后来 Mrs. Mitchell 找我聊天,当时对话的细节很多都忘了,但她说的一个观点,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那就是:
别把自己的特点当弱点!
别把自己的特点当弱点!
别把自己的特点当弱点!
米老师认为:我的「中国属性」,正是我的一张王炸。
「如果莎士比亚今天复活,你说他是跟一个中国 girl 聊自己的作品更新奇,还是跟英国人?」
她给我洗脑说: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会让我解读西方文学作品,角度天然刁钻,与众不同。
文笔上的不足,也可以轻松用独特的视觉来掩盖,就像矮小没气场的女生,可以用可爱来弥补一样~
世界上很多人,都遵循别人的规则去生活。米老师说既然我学外语天赋异禀,就应该放手一搏, 追随自己的喜好,而非别人的规则 (follow your heart, not other people’s rules)。
在她的鸡汤浇灌下,我真的报考了文科 ,后来还成了剑桥建校 800 年来,法语系招收的第一个中国学生。
在大学,我也是用 Mitchell 老师交给我的方法,打破僵局的。
剑桥高手如云,我语言功底有差距,没法和英法同学 PK。
17 世纪法国戏剧中,亚历山大诗体的细腻和张力,我基本无法感知。
咋办?继续发挥海外学生特点,不钻研语言了,直接从戏剧结构和人物角色入手分析。
所以我的毕业论文,没像其他同学那样从微观的语言层面下手,而是跳到更宏大的人物结构。
为什么作者拉辛要设置四个角色?
(女主角菲德拉,她的暗恋对象,她的情敌,还有她的仆人)
除了剧情需要,私以为:这样的人物设置,还有一个镜像实验效应。
女主的暗恋对象,是高尚版的自己;
她的仆人,是低俗版的自己;
她的情敌,是幸运版的自己。
人物貌似写了四个,实则在探索一个角色的不同侧面。
戏剧看到最后,让人不禁感叹:
极端善良和极端邪恶的人,往往没有烦恼。
悲剧,都发生在两者之间。
可能因为这个切入点的差异化,我的论文拿了全系最高分,送到美国发表了。
事实证明,后来很多我能拿出来吹牛皮的事儿,都和 Mitchell 老师当年的教导分不开:
「不把特点当弱点,方能扭亏为盈」。
以前看过一句话:「教育是什么?就是你离开学校多年后,仍然记得的东西。」
从这个层面看,Mitchell 老师,几乎承载了我整个高中时期的所有教育。
一个好老师,真的能拔高学生的眼界, 给你信心,助你圆梦, 并彻底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Thank you Mrs. Mitc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