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到电视剧《三十而已》,这个夏天,大家对30+女性空前关注。
“三十而立”是大部分年轻人潜意识里必须完成的目标和任务。虽然表面上都说着不在乎,坚称“生活是自己的,婚姻不是必须的”,但转眼又在偷偷焦虑,间歇勇敢,时时刻刻被身边的人和事动摇。
想要摆脱这种情绪,就必须要明白,你为什么焦虑。
在本期造就自制栏目「W访谈」中,我们邀请了简单心理创始人简里里,她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岁获得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心理学硕士学位,后进入高校担任讲师, 2014年创办国内首个垂直领域的心理咨询移动互联网平台“简单心理”,也曾三度登上造就舞台,发表了关于自我认知、情绪与女性自信等多个主题演讲。
造就创始人汤维维和简里里从自身经历出发,探讨女性焦虑的根本原因,以及怎样看待自己的情绪,如何自我开解。
01 30岁那年,你们,包括身边的同龄人会焦虑吗?
简里里:我工作比较早,大概20多岁时有一些焦虑和困惑,这主要来自于身边的环境,比如长辈似乎对于几岁该干什么早有设定,你该谈个男朋友了、该考虑生孩子了、工作不需要多好,只要稳定就行了……
我当时有一种被背叛的感觉,感觉很不公平,如果你们对我的要求是这个样子,那为什么小时候要求我努力读书。
随着大学毕业,长辈们对我的要求似乎不一样了
如果非要说30岁,我感觉随着年龄变大,虽然周围环境变化不大,但我内心越活越自在。
汤维维:很多人刻意强调30岁可能源于时间的紧迫感,比如昨天还有一个朋友问我,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伴侣,那我要不要先去生个孩子,不然年龄大了就来不及了。
感觉社会规则给这个年龄段设置了一些必要指标,如果没有完成你就是没有价值的,这非常可怕。
02 为什么大部分女性会感觉30岁好焦虑?
简里里:亚洲文化下,大家对女性的年龄尤其苛责。
前段时间我在看一些和“裹小脚”相关的书,这是我无法理解的一个现状,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冲击。从“裹小脚”这个现象能看出来,那个年代,女性并没有被当作一个人来对待,她们的价值体现在是否顺从社会规范。
“裹小脚”文化盛行1000多年
今天我们虽然不用再裹脚,但是精神并不自由,我们依然被一些社会规则捆绑着,如果你没有遵循社会对于女性的期待,那是要遭受惩罚的。
有个女孩这样描述自己的裹脚经历:“我本来爱蹦爱跳很活泼,但六七岁时,我不能再动了,因为裹脚,我得忍着疼痛直到麻木。为了防止我半夜解开裹脚布,妈妈一直看着我。”
很明显这个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她们母女的感情,孩子突然发现妈妈并不值得信任,因为她在伤害自己。同样,妈妈也很痛苦,如果我不这样做,我的女儿就嫁不出去。
这个故事给我带来了很大悲伤,长辈们的要求(你要早点嫁人,不然就贬值了;你要有稳定的工作,不要太自我……)对20多岁的我而言一样,像种迫害。她们充满恐惧,担心我未来不好,逼迫我做一些她们认为对的事情。
这种心理导致集体恐慌,也再次怀疑着女性的自身价值。一代一代不断灌输这种思想:如果你不接受既有的社会框架,你就会失去所有的赞赏,你将是没有价值的。
工业革命以前,女性没有办法独立生活,所以只能依靠男性。但现在不一样了,女性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可能这个转变出现时间并不长,所以大家都还没做好面对的准备,因此才有这么多讨论。
汤维维:坦率地说,现在已经不能够再用20年前的时间标准来衡量世界。
20年前,我们的父辈们可能50岁就已经退休了,整体的国民寿命可能平均也就在60~70。但现在不同,人的寿命不断延长,因此一切可能都将发生变化,比如家庭架构、人生计划、工作状况……
简里里:很多人焦虑的原因可能根本不在于没有目标,而是突然发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完全不同。
其实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长辈希望我们选择的路也不一定就对。因此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可以,可以选择大家都走的路,也可以选择很少人走的路,甚至不遵循常理,选择自己独特的路。
汤维维:很多人的焦虑主要来自两方面,比如自我认知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巨大反差;另外就是没有勇敢地走出自己想要的那步,事实上一旦走出去了,人的注意力就不在焦虑这件事本身,而是我要怎样才能把这个选择做到最好。
简里里:我们今天的探讨并不是要鼓励大家都去过一个不一样的生活,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家庭环境,以及面对的社会环境都不同,因此做什么样的选择都可以,只是想好你要承担的代价。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建议是不要害怕,放轻松,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社会经验越多、心智发展水平越好,你会越来越舒适,越来越知道什么是适合你的。
汤维维:20出头时,你可能并不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因为大多数信息来自于家庭、老师,或者身边的权威朋友,尤其当自己与他们的想法产生冲突时,就会特别挣扎与自我怀疑。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酵与一次次的暴击,你会越来越知道什么东西对自己重要,什么东西大家认为重要,但对你而言不重要。
20岁惶恐热情,等到了一定年龄,会越来越淡定
所以在我看来,20多岁和30岁最大的区别是:20岁你会既惶恐不安,又充满了各种热情,然后当你到了一定年龄时,可能你会淡定。
就像大家平时常说的一句话,愿你归来仍是少年,其实就是希望你在经历种种之后,依然保持那颗纯真的少年心,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状态。
从“内心的狂热”到“更开阔的视野”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而这种平衡可能需要持续去做,不断调整。
本文为「W访谈」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