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80年代,铁血宰相俾斯麦在德国创造了被后世称作“俾斯麦模式“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核心是雇主、雇员与政府三方共同承担社保与医保资金的筹集。大西洋的另一边,俾斯麦的改革方案深深打动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他此时正被尖锐阶级矛盾所困扰。1901年,老罗斯福一上任便筹划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思路和现在一样:政府强制平时个人和雇主多出钱,而生病时就能病有所医。但在当时自由主义的语境下,全民医保是不折不扣的“进步主义思潮“,不但华尔街的资本家不理解,就连共和党内的建制派也反对。八年任期里,老罗的医保构想几乎没有任何进展。卸任后,他把赌注压在了他的得力干将——国防部长塔夫脱(William Taft)身上。结果当选总统的塔夫脱立刻化身资本家代言人,对全民医保不感兴趣,气的老罗在1911年重新竞选总统,最终败给了威尔逊。在美国人眼里,全民医保纵有无数好处,最终都离不开“强制“二字。对于自由主义立国的美国来说,搞全民医保等于坏了老祖宗的规矩,杰斐逊的棺材板恐怕都要摁不住了。在长期拉锯中,医保阵营开始形成了民主党支持、共和党反对的格局,一直贯穿至今。威尔逊执政期间(1913年-1921年),两方的冲突迎来第一次高潮。支持方由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坐镇,四处宣扬复制德国经验,推进全民医保。费雪的劲敌则是代表美国医疗体系的美国医学会(AMA),他们认为一旦政府成了买单方,自然而然的会用行政手段来约束服务价格,因此旗帜鲜明的跟费雪唱反调。正当费雪以德国为范本推进全民医保时,一战爆发了。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国内随即掀起一股反德浪潮。反对派笑纳大礼,直接把费雪的医改方案印成小册子,在封面加上一句:Made In Germany,发给不喜欢给德国人递刀子的美国群众,全民医保方案随之夭折。经历了20年代的繁荣后,接踵而至的大萧条席卷美国,老罗斯福的远房侄子,民主党候选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一片悲鸣声中扛起了美国大旗,沉寂了十年的全民医保再次被提上日程。上任不久后,小罗斯福便迫不及待地起草了《社会保障法案》,其中的重头戏就是医改。为了保障医改的顺利进行,小罗斯福专门成立了一个医疗卫生战术委员会,用来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如临大敌的AMA果断出手:1934年,AMA在全国医学大会上通过了十项反对医改的戒律,而其中的第二条就是:严禁第三方力量介入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翻译过来就是:怎么看病,收多少钱,全部是我说了算。两方焦灼之际,德国再次为反对派送上神助攻:1939年,希特勒闪电袭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打。此时,国会山上争论的议题从全民医保,变成了美国要不要参与战争。为了建立各民族抗德统一战线,小罗斯福不得不在医保方案上示弱,暂停了改革进程。随后,一些原本就不坚定的民主党人彻底失去了进行医改的信心,于是在美国有史以来离全民医保最近的年代,小罗斯福因为二战的突然打响错过了宝贵机遇。阴差阳错的是,商业医疗保险在20世纪40年代迅猛发展,成为了日后拦在医保面前的另一个大敌。二战后,美国迎来了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繁荣,按理说,各项社会保障也应该紧锣密鼓的推行。然而,医保的反对派却找到了新的万金油借口:苏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