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丽事件|父母的三观教育是孩子鉴渣的最强靶向药
原创: 遇言姐 遇言不止 2019-12-16
在一段良性关系中,双方是平等的——责任平等、权利平等、人格平等。
——遇言姐
北大的事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
源源不断地报道,源源不断地分析。
到遇言姐这,就事件本身,也没有太多好讲的了。
1
没有对受害者不敬的意思,只说两点看法:
第一:
南周的报道有交叉核实证据,有采访录音为证,引用一字不差,尽量追求客观。
然而人家记者所有的职业努力永远比不过“我是她朋友”、“我是她同学”的微博投稿。
现在,媒体的关注点从当事人之间的扭曲关系转到了PUA上,把PUA说得像是什么无所不能、在劫难逃的降头术。
遇言姐说,PUA哪有传说中的那么强效啊,那就是门连哄带骗的低级话术。对一个三观正常的女性来说,哪儿那么容易被精神控制啊。
不要把PUA夸张化、神秘化,别什么都往PUA这个筐里装,搞得人心惶惶,好吗?
第二:
说实话,这个事件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无聊。
网上流出的当事人微信截图我是真心看不下去。
什么“处女”、“奉献”、“补偿”、“接盘”,什么不完整\什么吃亏了;俗得不能再俗,土得不能再土,低级得不能再低级,愚昧得不能再愚昧。作为case study,都让人没兴趣分析犯罪心理的那种。
9102年都快过完了,一个网络时代的原住民脑壳里都是啥玩意,思想还比不上100年前五四时期的年轻人。
听说男生的父亲还是个有名头、不差钱的,养个儿子就不能有稍高点的追求吗?
不是在学生会弄权,就是进行非处羞辱,没有丁点儿的时代感、文化感。
无聊,无聊透了。
2
昨天,遇言姐和朋友谈起这个事。
她说:“咱们两个老阿姨自然不会被忽悠住,可是当事女孩是个20岁的年轻人。”
我问她:“你20岁的时候碰到这么个人,会被他套进去吗?”
她想了一会儿说:“应该不会。”
他那套话术又直白又低级,连欺骗都算不上,纯属是人格缺陷、认知失调,不知当事女孩为何步步沦陷、言听计从。”
如何识别并避开渣男?
不针对这次北大爆出的事情,仅谈一下女孩子的家庭教育。
一个人的性爱观与人格相辅相成,健康的人格方能产生健康的性爱。
父母的人格教育是孩子鉴渣的最强靶向药。
首先,在教育女儿的事情上,父亲必须负起责任来。
从男性的角度告诉女儿应该如何识别和选择伴侣,比妈妈碎碎念的说服力要强,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和思索。
遇言姐在以前的推送中提到过。
我以前的同事,因为工作吃紧,家中事务全权依赖太太打理。
但是每年孩子过生日那天,一定是父女的特别独处日。
他会与女儿相约穿上正装,找一家高级饭店共进晚餐,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一场内核严肃的对话,从男性的角度给出一些两性关系的建议。
比如,一名尊重女性的男孩应该具有哪些品质;
比如,女孩在交往中如何不丧失掉自己的尊严;
比如,easy going(通情达理)和 people please(讨好型人格)的不同在哪里。
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同事每年都会问孩子同一个问题,你对自己未来的伴侣有哪些期待?
孩子的答案每年都在变化,都是围绕对方的品格展开,没有一条是物质要求、身份要求。
“让孩子在反复思考中,给自己树立一个框架。”同事说。
所谓的话术,所谓的套路,都是说给能听进去的人听的,如果你的三观足够紧实,这些破烂伎俩能奈你何?
其次,父母要提高孩子对自己的价值认同和界限意识。
高自我价值认同的孩子,成长在肯定和鼓励之中。
父母即便在批评孩子时,也会使用正向的鞭策,而不是进行人身攻击——
“你怎么那么蠢”、“你怎么那么丑”、“你就是个垃圾”、“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相反,低自尊的孩子往往出于长期被父母亲打击、批评贬损、冷嘲热讽,他们内心里有个声音:我不好,我不行,我不配。对他人的言行态度没有要求。
与别人发生冲突时,第一反应是怀疑自己: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是不是说错话了?
因为总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遇到有人示好立刻挖心挖肺。
此外,家长亦应强化孩子对界限的敏感性。
伤害就是伤害,即便是以“我是为你好”为借口的伤害;
勒索就是勒索,即便是以“我是爱你的”为借口的勒索。
打个比方:
如果一个劝你减肥的人,是这样说话的:“你又懒又馋,胖得像头猪。”
那么,它的本质就是侮辱,不存在什么激励。
如果一个说着爱你的人,要求你拍摄裸照、纹身自残,甚至用脏话骂你。
那么,它的本质就是贬损,不存在什么情谊。
再次,父母要教孩子扩大格局视野,建立价值坐标,小心那些高度自洽的人。
一个油盐不进、刀枪不入、逻辑高度自洽的人是不可理喻的。
这种人没有自我怀疑,没有自我反思,没有共情能力,张嘴闭嘴就是“我、我、我”。
尽管他们的论点十分荒谬,却总能抬出一套论据支撑。
这样的货色遇言姐见过不少。
某次饭局上,一个男人“旁征博引”,大谈性别不平等的合理性,从易经八卦扯到弗洛伊德,连清华校训也被他拿来做背书,说什么“自强不息”指的是男性主外,“厚德载物”指的是女性持家,反过来就是牝鸡司晨、颠倒乾坤。
放到价值体系中看,这种人的逻辑伦理是多么狭隘可笑。
对于这种自创一套高度自洽“思想体系”的人,你根本就不用理他,更不该被诡辩裹挟,也不要吵架,因为吵不过,直接忽视就好。
但席上就有一对带着女儿的夫妇,一顿饭下来被洗脑洗得神魂颠倒,居然跟孩子说:“你真该好好听听人家讲的。”
父母没见识,真是家庭教育的灾难。
3
要说教育女儿的范例,遇言姐想到的是电影——《怦然心动》。
一个小女孩没羞没臊得像个橡皮糖一样天天粘着小男孩,喜欢他喜欢到忍不住像小狗一样在背后闻他的洗发水味。
饶是如此,男孩子一旦触犯女孩的底线,她可以毫不留情地收回好感,绝不可能无原则地讨好对方。
▲朱莉发现布莱斯扔掉了自己送上门的鸡蛋,并且嘲笑自己身患残疾的叔叔,立刻决定放弃这个自己暗恋已久的男孩
从一见钟情、穷追猛打,到具有独立思辨能力。
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女生才十几岁就有超脱的自省意识,懂得如何放眼整体去衡量一个人,审视自己爱的人到底值不值得爱。
这种原则性的养成归功于朱莉的父母。
当得知女儿面临恋爱的苦恼时,父亲用画画做例子告诉她:看事物不能只看局部,要看整体。
当朱莉的父母因为家庭问题争吵时,他们仍然不忘告诉女儿:大人的事会有解决办法,这一切都不是孩子的错,爸爸妈妈仍然是相爱的。
当朱莉告诉母亲,布莱斯吻了自己时,母亲安然回应:“你们需要谈一下。”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这种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女孩,很难想象她会被谁精神控制、崩溃自残。
遇言姐说:我们崇尚正常、健康的情感机制。在一段良性关系中,双方是平等的——责任平等、权利平等、人格平等。
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
最后再说一句,时间是检验渣男的利器。
如果无法辨别一个人是否渣男,先不要急着跟他建立亲密关系,让时间洗涤出一个人的本色,这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