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考上北大的“神童”:以当时的心智,被退学是必然的
我第一次考上北大是2004年,那时我才14岁。媒体称我为“神童”。大人总是这样,追捧孩子超乎同龄人的智商和学识,称之为“神童”。他们也总是忽略,即使具备了超乎同龄人的智识,大部分“神童”终归是孩童心智,很难支撑他们做出成熟决策。
我8岁就学完了小学知识,到初中旁听。周围都是12、13岁的同学,我和他们年龄相差太大,所以,我习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逐渐养成了孤僻的性格。
10岁我进入高中跟班上课。父母担心我无法适应宿舍生活,给我在校外租了房子住,定期探望我。他们给我添置了一台电脑,我很快迷上了电脑游戏,经常偷偷打游戏到半夜两点,直到高三才收敛一些。
高考后,我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录取。起初一两个月,我还坚持和室友一起去上课、自习。渐渐地,我发现大学不像在高中,可以通过阶段性考试、老师和父母的评价得到及时反馈,相当于一种督促。在我们专业,就算不上课不写作业也不会有人催你,加上我当时才15岁,心智不成熟,还不懂得要顾及后果。于是,我越来越懒得学习,长时间待在宿舍打游戏,与电脑相伴。
室友不会直接劝我,只是时不时邀请我去上课,助教和老师也从没因我缺课找过我。没有人约束,第二学期,我直接缺席了期中考试,期末考也没经过任何准备就参考了。
期末考一结束我就回了家。北大的考试是一科一科出成绩,成绩还没出完,教务老师的电话就打到我家了。我父母接了电话,挂断后把教务老师的话转告给我,他说,再挂一科我就会被退学。
我没看过校规校纪,不知道挂掉一定数量的考试,会让我被强制退学。生活在一瞬间失控了,我心里知道,下一门课成绩出来一定也是挂科。
父亲连夜收拾行李,第二天就带我坐火车往北京赶,去问教务老师如何避免被退学。脾气暴躁的父亲,在进京的火车上反常地一言不发。
教务老师告诉我父亲,继续挂科,按照学校规定只有退学一条路。于是,我回到宿舍写了退学申请。父亲在一旁帮着我收拾东西。我只带走了小部分私人物品,大部分物件都留给了室友。
被强制退学,我有些沮丧,但并未丧失希望。我回到高三后依旧相信我能考回北大,但父母的神经却紧绷了很多。他们把电脑从我房间里搬走,频繁跟老师打听我在学校的表现,有时比我还提前知道成绩。
我高三成绩稳定,最终再次考上北大,依旧选择了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这次,我一入学就看了校规,退学的死线已经改成“连续两学期绩点2.0以下”。我感觉奇妙,如果我第一次上北大时是这个规定,我那学期也就不会被退学——大概还能多读一学期。
经历了退学,我做事会更加考虑后果。重新进入北大,对计算机感兴趣的我铆足了劲学专业课,不感兴趣的英语、政治课,也尽量让绩点保持2.0以上。期末临近时,我有时会发现某一科复习不过来有可能挂科,这时我就会到教务处申请该门课缓考,多准备一些时间。就这样,我顺利完成了规定的课程,修完规定学分,成功避免了二度退学。
本科毕业后,我顺利升学硕士研究生。2013年硕士研究生阶段最后一年,我通过了Facebook的校招,到美国工作。
年龄增长、阅历增加,我日渐开朗。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以第一次上大学那种心智,被退学是很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