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育儿焦虑,5个全职妈妈暑假带娃逃离北京,大理种田抓蝈蝈
中国人的一天 2019-08-23
你记忆中的暑假是什么样的?是上树抓虫下水摸鱼,还是被困在补习班和作业本中?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育儿焦虑蔓延。家长们探寻着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暑假成了试验田。腾讯新闻《中国人的一天》推出“消失的暑假”系列报道,今天为你讲述全职妈妈团带娃游学大理的故事。
鲜见蓝天白云、规矩多自由少、时间被兴趣班挤占……大城市里的妈妈们清楚地知道孩子们的童年是怎么变形的,但大多数无法摆脱对“输在起跑线”的担忧。为了将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她们中的家境优渥者索性带孩子出国读书,还有的妈妈在国内寻找理想教育的可能。
来自北京的五个全职妈妈在大理找到了解法,深度体验了一场教育试验后,她们说大家重新认识了育儿焦虑。
摄影/马闪山 剪辑/ZK
统筹/多酱 编辑/袁乐
出品/腾讯新闻
大同同快7岁了,今年9月即将升入小学。周一到周五放学后,妈妈会准时送他去兴趣班上课,兴趣班的学习有时候会持续到周六。对于热爱户外运动的大同同和妈妈来讲,北京的生活显得单一且压抑。
虽然想改变,但身处于同龄人的育儿“竞赛场”,大同同妈妈也不敢轻易从中抽身。“还有一个原因,在大城市,孩子其实也挺孤独的,他在兴趣班能跟朋友在一起。”大同同妈妈说。
改变的契机来自于大同同妈妈的好友群。这是一个由五名全职妈妈组成的小团体,三名妈妈来自同一小区,另外两位妈妈是大同同妈妈在读书会上交到的朋友。妈妈们有着相似的家庭情况:丈夫经常出差,家里老人年事已高,她们都选择了辞职在家陪伴孩子成长。更巧的是,孩子们年龄相仿,都面临着即将升入小学的问题。
妈妈们也有着相似的焦虑。“我们都是普通家庭,孩子以后会上公立学校。想到马上要进入被分数衡量的阶段,就总希望让孩子们再感受一下更自由的童年。”大同同妈妈说。
君君妈妈一直是群里的行动派,经常张罗大家的活动。有一天,她兴奋地向妈妈们分享了自己的发现:原来在大理,有非体制内幼儿园正在践行着大家理想中的教育方式——更亲近大自然,也更尊重孩子个性发展。“上小学前,我们送孩子去体验体验?”君君妈妈向大家征求意见。
大同同妈妈加了大理幼儿园老师的微信。老师朋友圈的一张照片让大同同妈妈触动——那张照片里,蓝蓝的天空下,孩子们在草地上摔跤,背后是白云和连绵的青山。大同同妈妈说,那样的环境让她一下联想到了儿子的幼儿园,逼仄且充斥着规训。这张照片还唤起了她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她从小生活在农村,爬树和玩泥巴是自己童年里最快乐的事情。
“我小时候是留守儿童,所以即使现在家里不算有钱,我也果断选择了在家陪孩子。”大同同妈妈说,她也想让儿子体验一下自己感受过的童年快乐。
妈妈团的其他三名妈妈也认可君君妈妈的提议,于是她们决定组团带孩子去大理游学。
在大理,妈妈们租住在一个三层楼的客栈,并制定了一起生活的规则。一位妈妈轮值做饭,一位妈妈轮值接送孩子。刚到大理的时候,妈妈们很不习惯大理的节奏。“我一遇到事,老想着立刻得到解决。”大同同妈妈觉得,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容易让人养成急脾气,一下进入到慢生活,几个妈妈会有点难以适应。
但是渐渐地,妈妈们也适应了大理的生活。客栈里有个小院,午后的阳光洒落在院里的石凳上,妈妈们会沏上一壶茶,在院子里看看云吹吹风。
妈妈们最享受的时光是结伴去当地菜市场买菜。这里的生活场景与北京迥异,本地农民用有趣的方言与顾客聊天,当季的蔬菜水果则带着泥土的气息。正值葡萄的产季,身着民族服饰的老妪守着一堆葡萄,也不急着向顾客推销刚采摘的果实。
在妈妈们看来,大理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很有实验性。课程以六周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比如,她们参与的第一个教育周期,主题是树屋,在这个周期里,孩子们除了日常的课程学习,还会学习如何搭建树屋。周期结束时,孩子们需要靠自己搭起一个树屋。“孩子们既可以一起玩,也能在玩耍中学习团队合作。”君君妈妈说。
幼儿园也邀请妈妈们一同参与孩子们的课程。在大城市,诸如骑马、射击、皮划艇等课程因为价格昂贵,通常是富裕家庭的选择。而在这里,孩子们每周都能享受这样的乐趣。幼儿园里有一大片坡地,池塘和马场的面积远远大过教室所在的区域。
孩子们的第二个周期的课程主题是春宴。妈妈们会跟着孩子们一起学习认识农作物,陪孩子们一起做饭。五月的田间,妈妈们带着孩子,挽起裤脚,跳进田里学习插秧,听当地农民讲述水稻生长的故事。
“有时候,我会希望孩子野一点。不要像个小公主一样,因为怕脏,什么都不敢碰。这样会失去对大自然最真实的体验。”君君妈妈说,她很高兴看到曾经胆小的女儿会主动下水田和大家一起劳动。
在大理幼儿园,有专业的英文老师上课,也经常有国际志愿者们跟孩子们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故事。出发前,妈妈们都知道这些情况,她们却仍然忍不住给孩子带了很多英文书和故事书。妈妈们甚至决定在放学后,轮流给孩子们上绘画课、英文课等。
待了几天后,妈妈们开始反思:当初来这里的目的难道不是让孩子过得更快乐吗?
某种程度上来讲,大理游学除了让孩子们的天性得到释放,也让妈妈们成长了。“小学不是要求孩子们自己办报嘛,所以我们才会迫切地想要孩子们学会画画。唱歌跳舞也一样,就是很想让孩子们的学习立刻有个结果。”小彤彤妈妈说,这些焦虑来自妈妈,也会不自主地传递到孩子身上。
大同同妈妈也觉得自己的焦虑值挺高的。“在北京,身边的声音太多了。今天一个妈妈问你兴趣班的事情,明天一个妈妈告诉你升小学会对孩子的认字数有要求。”她觉得,这就是一个焦虑的漩涡,要走出来特别难。
大理的环境让她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在北京的傍晚,大同同妈妈通常都在等待着孩子兴趣班下课。而在大理的傍晚,她可以放上一首舞曲,邀上客栈的其他人,一起在院子里跳舞,“就觉得紧绷的弦终于松了。”
妈妈们心态放松后,饭后学习计划也被乡间活动所替代。孩子们在草地里抓蝈蝈,去田地边摘树莓,奔跑在黄昏的田埂上。看着孩子这么开心,大同同妈妈开始认真考虑让儿子在大理读小学的事情。“还是不太现实。”她说,虽然儿子和她都喜欢大理的生活,但爸爸还是离不开北京。”
和很多80后北漂一样,这些妈妈们不少都来自小地方,通过考学来到北京。十几年的辛苦打拼后,这些家庭终于在北京有了房也有了户口,日子刚刚进入相对安稳的阶段。“爸爸身上背负的期待更大吧。整个家族的人都觉得你的打拼有意义。”
小潼潼妈妈同样表示,即使自己愿意离开北京,小潼潼的爸爸也不会。她也考虑过在大理谋生的可能性,“70后比我们幸运一点。通过房产增值带来财富积累,他们选择来大理的话,可以做点生意。我们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返京进入了倒计时,一切都将回归日常。虽然不舍,但妈妈团们的心态比来的时候好了很多。即将到来的分数赛场,妈妈们无力改变规则,但总有一些小的缝隙,能让家长和孩子都透口气。就像大理的这场教育实验,妈妈们在为孩子争取自由的时候,也知道了怎么与育儿焦虑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