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家公司遍历了所有不同阶段的商业冲突,而且每次都引发行业轰动媒体狂欢,它就是格力电器。在掐架这门学问上,董明珠似乎掌握核心技术。她从不无的放矢,每一次对外PK都暗含了格力在不同时期的战略意图。
作者 | 戴老板
2018年4月,中兴通讯被美国制裁,华为内部发了一个文件:跟中兴全面和解,专利纠纷搁置争议,禁止挖员工,禁止抢客户。
围观群众纷纷表示感动,有媒体甚至大呼“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殊不知对于这两个同城冤家来说,兄弟连心其利断金的温情实属特例,同室操戈相煎很急的场面才是常态。
两家公司都不会否认的是,华为和中兴的崛起史基本上就是两家公司的PK史。它们一路从龙岗打到南山,从深圳打到北京,从非洲打到欧洲……黑的、白的、灰的,方式五花八门,手段各显神通。
比如关于研发,两家公司经常出现核心员工互挖、离职拆走硬盘、老东家直接报警的恶性事情;关于营销,伪装成对方员工、截走对方客户的事情已经司空见惯;关于竞标,居然还出现过一家给客户演示产品,另一家在附近偷偷干扰信号的过分之举;甚至连打嘴炮,两家公司也是你来我往,华为内部称中兴为26,是“二流”的谐音。中兴则毫不示弱,把华为称作“28”,意思是你比26多一个2。
同在深圳的华为中兴这种“双寡头互搏”,在中国企业界并非孤例。同在青岛的海尔跟海信、同在长沙的三一和中联、同在呼市的伊利和蒙牛、同在广东的美的和格力,同在上虞的龙盛和闰土,类似大战已经上演过多次。
最大对手之间的相互攻击是商业竞争的正常表达,放在全球都一样,华为中兴们争斗的激烈程度,并没有比当年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玩得更大。
但细看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正面冲突,你会发现它们其实大有不同。有些冲突看起来昏天黑地激烈无比,其实参战双方只是在活动筋骨做做样子;有些看起来温吞如水波澜不惊,其实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事关生死;有些看起来是某方占尽优势风头无两,其实命运已经听到丧钟的轰鸣,只是徒做垂死挣扎而已。
导致这些区别的,就是“行业发展阶段”这一核心要素。从投资的视角,行业发展阶段可以分成3个部分:快速成长期、行业洗牌期、竞争稳定期。
第一个阶段是行业的黄金发展期,通常会有成百上千家企业涌入,比如1980年代的啤酒,1990年代的家电,2000年代的地产等。这一时期行业处于蓝海阶段,大家伙都能赚钱,即使产生纠纷也不会大打出手,毕竟搞完这家还有好多家,不如闷声发大财;
第二个阶段是行业的洗牌淘汰期。按照历史规律,一旦行业增速出现下降,之前涌入的大量企业就会陷入困境。洗牌期的企业商战会非常惨烈,低价竞争、恶意举报、合谋做局等方式会层出不穷,90%的厂商会在冬天里死亡。这是公司冲突的高频期;
第三个阶段是行业格局的稳定期,通常已形成了几家龙头公司占据市场80%份额的稳定局面,谁也消灭不了谁。这时尽管行业增速有限(甚至陷入轻微衰退),但由于龙头公司掌握了定价权,其利润反而丰厚,此时的正面冲突大都带有警告性质,而非真刀真枪地搞肉体消灭。
中国有一家公司遍历了上述所有不同阶段的商业冲突,而且每次都引发行业轰动媒体狂欢,它就是格力电器。
在掐架这门学问上,董明珠似乎掌握核心技术。还没当老大时,她跟董事长朱江洪吵,对着领导拍桌子咆哮是家常便饭;格力被宝能举牌,她跟姚振华吵,一顶“中国制造破坏者”的帽子直接扣过去,此后更是派自己的好友刘姝威出马;她甚至因为进场没听到鼓掌而在股东大会上当场发飙,生气地喊道:“5年不分红,你们能把我怎样?”吓得一众股东大气不敢出。
当然,董明珠开炮最多的对象,还是空调产业链上的相关利益方:竞争对手、家电卖场、电商平台、潜在敌人等,并产生了众多经典战例。董明珠从不无的放矢,这些冲突无一例外都暗含了格力在不同时期的战略意图。
以下,我用格力参与的4个经典商战案例,来说明公司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战斗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