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6|回复: 1

[教育漫谈] 爸爸有啥用|李萱 一席第684位讲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9 04: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9-6-9 04:44 PM 编辑

比起丧偶式育儿,让妈妈们更加瑟瑟发抖的是诈尸型育儿 | 李萱 一席第684位讲者

原创: 李萱  一席  2019-06-05


李萱,上海纽约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

其实丧偶式育儿在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那么中国的情况怎么样呢?






爸爸有啥用

大家好,我叫李萱,我是上海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助理教授。在过去大概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我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中国家庭里父亲的角色。

其实这个研究领域挺孤独的。因为绝大部分关于儿童发展亲子关系的研究,关注的都是妈妈的角色、行为和对孩子的影响。在公众的认知中,妈妈也是那个带孩子的绝对主力,很少有人去关注父亲。

不过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吐槽丧偶式育儿。其实丧偶式育儿在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比如美国1997年进行的一个调查,这个调查包括了一千多个家庭,他们发现父亲投入育儿方面的时间只有母亲的70%左右,甚至在工作日的时候还达不到,勉强在2/3的样子。

1C5EAC92-1E26-4B69-9B88-98E988E99624.png

德国在2013、2014年的时候也有一个研究,调查了3000多个有九岁以下儿童的双亲家庭。这个研究也发现,母亲在日常照料孩子上,比如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或者联系幼儿园方面担任了绝对主要的角色。只有在跟孩子玩耍和互动方面,夫妻的分工稍微平均一点,但是由父亲占主力的情况也只有3.3%。

6FD5C22F-EB66-4322-A1B4-2C09E15ADAF8.png

那么中国的情况怎么样呢?200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个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在25到29岁这个年龄段里,有41%的女性自我报告在育儿上花费了时间。在30到34岁的女性中,51%的女性在育儿上花费了时间。但是同年龄段的男性只有15%和26%。


在25到29岁的女性中,那些自我报告参与了育儿的,她们平均每天在带孩子上花费166分钟,同等的男性只有83分钟。30到34岁的女性中,平均每天在带孩子上面花费115分钟,而男性是89分钟。

今天一席在上海,上海男性在顾家方面可以说是称霸全国了,应该是中国之光。我们来看看上海的情况。这是上海社科院的张亮、徐安琪两位对于家庭非常有研究的老师,在2006年收集的数据,他们重点关注了上海城乡的父亲。


结果发现上海的爸爸在一些事情上做得还行,孩子的学习、智力、行为规范方面等等,分工还相对挺平均的。但是在带孩子最苦最累最烦的事儿,日常照料方面,70.7%的家庭还是由母亲担任主要角色的。

所以即使是在21世纪,在性别观念相对发达的地区,父亲在育儿方面的贡献比起母亲还是远远不够的。

这种情况就算是在母亲挣得比父亲多,职业发展比父亲好的家庭里也是这样。朱丹和周一围就是特别典型的例子,朱丹出名比周一围要早得多,她的职业发展也一直比周一围要好得多。

但在生了孩子以后,朱丹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后来我们可以看到她录节目的时候还要带上孩子。而周一围描述他的生活是:如常。


不仅如此,母亲的职业和收入方面也会受到影响。一项基于中国城镇劳动力调查的研究表明,未婚的男性和女性相比,劳动的参与率是差不多的,他们的收入也是差不多的。


但如果比较那些生了孩子的女性和没有生育的女性,我们会发现,已生育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一下从84.97%跳水到65%,她们的平均月收入也从1300块钱缩水到800块出头,整整砍掉1/3。

可能有的人说,是不是那些生孩子的女性,本来工作前景就没什么希望,所以他们去选择生孩子,选择投入了家庭呢?研究者也想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在研究中考虑了各种各样可能影响一个人收入的因素,比如年龄、教育水平、职业培训、工作经验等等。结果发现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之后,已经生育的妇女收入还是比没有生育的妇女要少14%。

而对男性来说,劳动参与率和收入一切如常,没有影响。所以带孩子这件事儿,不管是时间精力还是经济上,对女性都太不公平了。

为什么丧偶式育儿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背后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人们观念上对男性和女性各自家庭角色的理解,觉得男性就应该出门挣钱,养家,拼事业,不应该去插手这些婆婆妈妈的事。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政府做了很多努力,鼓励妇女去走出家门,参与那些原来男人做的事儿,却没有推出相应的政策,鼓励男性参与女人做的事,或者支持男性参与家庭生活。这样政策和宣传上的空白,让很多人至今还抱有男主外女主内的迷思。当然这种想法在今天年轻人中间已经稍微减少了一些。

还有人觉得道理是这么说,但男人实力不行,不会带孩子。如果我们上网去搜爸爸带娃的话,基本上出来的都是这种画面。


这种想法不仅男性有,女性也有,有的学者把妈妈这种行为比作「母亲守门员」,像守门员一样拦着爸爸,不让他带孩子。

那么男性在带孩子方面,天赋是不是真的不如女性呢?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美国的研究者做了一系列研究,他们比较了那些之前没有经验的新手父母带孩子的水平。

比如,这些父母在面对婴儿不同情绪时的身体反应,还有当爸爸喂奶和妈妈喂奶时婴儿的喝奶量等等。这一系列的研究都指向同一个结果,男性和女性在带孩子的天赋上没有任何区别,他们的潜力是一样的。

我自己研究过程中间也遇到过特别多给力的爸爸。比如说有一个爸爸,他的妻子工作比较辛苦,所以他们家是他负责带孩子的。当他的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在疯狂地哭泣: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只有他们家孩子独树一帜地哭着:我要爸爸。

所以当父亲跟母亲一样去投入带孩子的时候,不仅能把孩子带活,还能够跟母亲一样,和孩子培养出安全亲密的关系。

其实在好几十年前,因为二战让很多孩子失去了父亲,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就开始关注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很多早期的研究关注了那些在父亲缺席的家庭里面长大的孩子,和在父母双亲家庭里面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发展情况。结果发现比起单亲家庭的孩子,那些父母双亲家庭里的孩子发展要好得多。不管是学业成就,还是心理健康等等。

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欧美国家的女性开始参加劳动,研究者们又关注了那些双亲家庭里爸爸参与程度高的,和爸爸参与程度低的家庭,看他们的孩子发展情况怎么样。这些研究也发现,父亲参与程度高的孩子在方方面面的发展都比那些父亲参与程度低的孩子要好。

英国一项包含了7000多个家庭的追踪研究发现,在孩子七岁的时候,父亲参与程度比较高的,孩子在十六岁时,和同龄人相比,学业成绩更好,和父母的关系也更亲密。而这些良好的学业成绩和父母关系,又给他们日后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基础,让他们在三十三岁的时候对自己的婚姻更满意。

那么为什么爸爸带孩子对孩子有好处?我在研究过程中,最经常听到的一个回答是:因为父亲能够在家里面给孩子提供一个男性的角色,能够给教给孩子勇敢、坚毅、有视野、有魄力这些男性的品质。那些单亲妈妈家庭里的孩子之所以发展得不太好,就是因为家里缺少了这么一个男性的角色。

这种说法不仅在家长中特别流行,我们也可以经常在网络和育儿资料中间看到。


还有一本挺畅销的关于父亲育儿的书,它是这么说的:父教能够赋予孩子自理能力、自信心理、坚强品质、骁勇精神,赋予孩子坚韧、果断、自信、豪爽、独立等等性格特征,使孩子远离各种发展问题,从此健康成长。



可是我们仔细去想一想,单亲妈妈家庭和父母双亲家庭比较起来,单亲妈妈的家庭不仅少了一点男人味,是少了一整个人呀。

人类的小朋友跟小动物不一样,从出生到成长到成熟的时间特别漫长,需要的投入特别多,也就是说一个家长是很难完成育儿的,需要组队打怪。所以家长的人数是很重要的。

当我们比较那些单亲家妈妈家庭的孩子和父母双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我们看到他们发展结果不同。其实我们不知道是因为缺少了一个男性,还是因为缺了一个人。是因为家长的性别组成,还是家长的人数不同?

2010年的时候,两位美国学者进行了这样的研究。他们汇总了48个关于单亲妈妈和单亲爸爸家庭里面孩子发展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两种家庭里的孩子发展结果差不多。如果有什么差别的话,单亲妈妈家庭里面的孩子发展得还好一些,问题行为更少。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开放了同性家庭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开放不仅对性少数人群是一个好消息,也给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我们可以去比较那些父母性别组成不同的双亲家庭。

当研究者比较两个妈妈的家庭,和一个爸爸一个妈妈的双亲家庭时,发现这两种孩子发展也没什么不同。特别有趣的是,那些在两个妈妈的家庭里长大的男孩子,不仅不比同龄人缺少阳刚之气,他们的性别角色观念反而是更灵活的,更少有大男子主义的观念。


刚才我们举了几个例子,都是比较少数群体的家庭,在最普遍的一个爸爸一个妈妈的双亲异性恋家庭里面,情况怎么样呢?

虽然大家平时经常会讨论父亲和母亲的区别,其实父亲和母亲在带孩子方面,他们的相似性远远是大于差异性的。那些关于所谓父亲性别角色的说法,是没有任何实证证据的。同样也没有证据表明,妈妈不能传递给孩子勇敢、坚毅、有魄力,有胸怀这些品质。

所以我们之前所说的父亲参与对孩子的好处,并不是通过父亲作为男性的所谓特殊优势实现的。父亲参与育儿对孩子的好处靠的是一个人,是一个家长。

在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很多爸爸其实非常认同他应该参与育儿,在实际过程中也做了很多,但他们的妻子还是非常不满意。我就非常好奇,为什么呢?

有的爸爸在观念上非常想参与育儿,他觉得关键时刻要给出意见,至于平常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就交给妈妈去干好了。

还有一些爸爸,在他们心目中带孩子等于带孩子玩。当要他们带孩子进行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时,他们很有兴趣。让他们去陪写作业,监督弹钢琴的时候,就心不甘情不愿。他们觉得恶人还是让妈妈去当吧,不要破坏我和孩子的感情。

另外一种情况也很普遍。妈妈制定计划,爸爸听从妈妈的指令去执行。比如妈妈要思考我们家孩子应该上什么兴趣班,于是加了四五个微信群,考察了六七八个学校。爸爸就负责接送孩子上兴趣班,还觉得自己积极参与育儿了,孩子上兴趣班的事都是我一手包的。

这种形式的育儿虽然比完全没有要好一些,但其实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贡献。

有人可能会说,那些又烦又累又没成就感的事情交给祖辈去干,或者交给育儿专业的家政人员去干不就好了吗?祖辈的支持、朋友的帮助,或者市面上的家政育儿服务,这些资源对于单亲妈妈来说都是非常好的,应该用起来。

但是对于双亲家庭里的妈妈,孩子的父亲不仅是他们育儿的队友,还是婚姻的伴侣,父亲参与育儿的水平和质量也会影响夫妻婚姻的质量。

为什么我们讲父亲育儿的时候要讲到婚姻关系呢?因为每个家庭里的小朋友,不仅受到来自两个家长分别的影响,他们也生活在父母婚姻关系的气场圈里。大家想一下自己小时候,父母吵架的时候,冷战的时候,你作为一个小朋友在家里会提心吊胆,又害怕又紧张。

在中国家庭里,亲子关系的优先级是高于夫妻关系的。我发现很多家长都非常关注自己的孩子,但很容易忽视婚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比如《爸爸去哪儿》第一季里,明星爸爸们在鸡飞狗跳后带完了几天孩子,接受采访的时候很多人都说,这几天让我加深了对孩子的理解,促进了我跟孩子的感情,说了很多关于孩子的话。

但只有石头爸爸郭涛一个人说道:我觉得老婆太不容易了,我回去给她发朵大红花吧。


我不知道郭涛回去以后是不是把这种觉悟转化成行动,老老实实去带孩子去了。如果他真的有这样做的话,郭涛这点觉悟也值得发一朵大红花。

对于各位妈妈来说,比起丧偶式育儿,让她们更加瑟瑟发抖的就是诈尸型育儿了 。这个词最近也很流行,说的是有些爸爸在孩子的衣食住行这些事上死得翘翘的,哪儿都找不到,一旦出了一点问题,马上跳出来指点江山,甚至去指责、打压和否定母亲平常的育儿贡献。

在这些家庭里,爸爸未必没有参与育儿的意愿或行动,但他们的参与一点也没有解放母亲。当爸爸用他们的诈尸型方式去参与的时候,反而让妈妈心情更恶劣,家庭气氛更紧张了。

所以在这里我特别想提醒各位男性,积极育儿不仅包括关心孩子,也包括支持和尊重你的伴侣。这事特别容易忘,千万别忘了。

我知道有很多单亲妈妈都特别自责,觉得因为自己的原因剥夺了孩子在亲生父亲身边成长的机会。虽然我们之前说组队打怪是比较幸福的一种模式,但是当你的队友是一个冷漠的,没法合作的,甚至是暴力的人时,这样的情况对母亲和孩子都没有好处。

没有任何实证研究证明,孩子必须在亲生父亲身边才能健康地长大。最要紧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也适合孩子的资源。不管是一个新的伴侣,还是家人朋友的帮助,或者是市面上的一些商业资源,这些都可以。

只要找到适合自己和孩子的资源,单亲妈妈也能成为非常好的母亲,我相信这一点周杰伦一定会非常非常同意的。

其实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我更经常听到的是中国父母希望给孩子创造美好生活的朴素的愿望。我也感受到带孩子这件小家庭里的日常行为,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成为一个日趋复杂的大工程。这个工程所需要的资源远远超过了妈妈一个人,甚至是父母两个人能负担的。

很多男性都表示,我不是不想跟孩子多在一起,实在是因为我抱了孩子就没有手去搬砖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推行了一些政策,支持和鼓励父亲参与育儿。

比如这方面的楷模瑞典,在40多年前就提出父亲母亲可以共享育儿假期。一共有一个总天数,让爸爸和妈妈在其中按情况灵活地分配。到了今天,很多西欧北欧的政府都开始给父亲母亲比较丰厚的育儿假期,以及经济上的补贴,鼓励他们共同育儿。

这些政策就给民众一个非常清晰和响亮的信号,带孩子不仅仅是女人的事,男人也有同等的责任和义务。

在这些政策中,有很多国家特别采取了父亲配额制度。父亲配额指的是父亲和母亲可以共享一段时间的育儿假,但总天数中的某一部分是只有爸爸能享受的。

比如说100天中有20天,只有爸爸能享受,不能转让给妈妈去休假。如果爸爸不休这20天假,他就白白丧失了带薪休假的机会。这种政策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人们不太愿意吃亏的心理,极大地促进了父亲休假参与育儿。


德国在2007年推行了带有父亲配额,并且有一定经济补贴的政策之后,爸爸参与休假的人数从政策推出前的3.5%,在十年之间跃升到35.7%。这些政策是非常有效的。

很可惜,我们国家这方面的相关政策几乎还是空白,目前我们还没有全国性的父亲陪产假或者父亲育儿假。现在有一些省份开始推出了父亲陪产假,但即使是最慷慨的省份,陪产假也只有30天而已,其实是非常短的。

而且我们还没有那种灵活长期的父母育儿假。陪产假只能在孩子出生的前后使用,但是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在三四岁,或者更大的时候,都还是经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需要家长请假在家陪着。

即使是有相关政策的省份,执行方面也非常不给力。这就造成了绝大部分中国男性都没有享受到福利。2010年出生的孩子中间,他们的父亲有一半根本就没有享受到任何假期,享受到15天以上陪产假的父亲只有5%而已。


所以我希望在未来我们的政策也能跟上,也能鼓励男性带孩子,享受跟家里人在一起相处的时光,让爸爸和妈妈都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享受温暖的家庭生活。

当父亲和母亲真的成为育儿方面的好队友,而不是两个对立面的时候,我相信一定能给我们的孩子从小在心里种上性别平等的种子,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他们的人生都有更广阔的道路。

谢谢大家。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0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萱:爸爸有啥用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1 10:13 PM , Processed in 0.0337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