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10|回复: 0

[男女之间] 美国青年的佛系相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9 03: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青年的佛系相亲

小臧  假装在纽约  2019-02-24


今年你又被催婚了吗?

相信在刚过去的春节里,很多在父母眼里的大龄未婚青年饱受了催婚的轰炸。

神通广大的父母会和你提起一位你从未听说过的叔叔或者阿姨,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的是Ta的儿子或者女儿也在XX上班,年龄如何、相貌如何、学历如何、收入如何。

9815F657-EC62-4CB7-B6FB-1BD7537083F0.jpeg

总之一句话,快点打扮打扮准备去相亲。这是父母把催婚这件事落实到位的常见手段。

相亲这事,并非是我们独有,近的韩国和日本,相亲已经成了一种社会文化。远点的美国,相亲也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美国人也在“相亲”

成双配对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是一大刚需,相亲也就有了自己的市场,甚至最早把相亲这事放到互联网当成一门线上生意来做的也是美国人。

老牌相亲交友网站 match.com 就成立于1995年。


与父母督促,结婚生娃为结果导向的中国特色式相亲相比,美国单身人士去相亲多是出于自身意愿,在意能否相处愉快,重视过程至于结果是慎重而顺其自然。

同时有着自身dating文化的美国人会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来使陌生的人突破空间和社交圈的局限,找到适合自己的人。

从Party开始

学校、朋友、同学、同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Party,这对单身人士来说未尝不是相亲的好机会。认准目标,主动出击,聊天喝酒要到联系方式。男女直弯,总有一款适合的,之后就是 hang out - dating - relationship 的进程。


网络姻缘一线牵

网络时代,不只是咱们中国人流行网络姻缘一线牵,在互联网发源地的美国,相亲交友网站也是鳞次栉比,分类明确。

有的针对大众用户,有的针对特定的族群比如亚裔、黑人、犹太人、拉美人,有的针对特定信仰,比如虔诚的基督徒,还有针对单身妈妈/爸爸,50岁+的夕阳红,LGBT人群等等,这些相亲交友网站编织在一起覆盖了美国社会的各种人群,也从侧面描绘出了美国社会特有的多元化。

找了一些美国的相亲交友网站,有空可以体验一下。



创立于1995年的老牌网站,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婚恋网站,拥有基数庞大的会员,有多种付费套餐可供选择。



排名仅次于match的相亲网站,由心理学家 Dr. Neil Clark Warren 创建,申请账号的过程需要回答上百个问题,对于申请者的耐心绝对是个挑战。

注册完成之后,系统会根据你的回答进行couple的匹配,絮烦程度绝对不次于你家亲戚,但人家要的就是这个严肃劲。

3、GayCupid.com & PinkCupid.com


LGBT人士的专属网站,不同于一般的走肾小软件,GayCupid& PinkCupid还是相当严肃的

4、LatinAmericanCupid.com


以拉美裔为主的网站,随着拉美裔在美国人口比率的加重,在这个网站能够找到大批拉美裔优质单身青年。

5、SeniorPeopleMeet.com


最美不过夕阳红,中老年人也有春天,专门针对50+单身人士的网站,强烈呼吁中国的互联网从业者创立类似的网站,别一味盯着年轻人,忽略了长辈的幸福。

TAKE ME OUT —— 美国人民的非诚勿扰

当年《非诚勿扰》这个相亲节目刚播出的时候火的一塌糊涂,不止我们喜欢这种孔雀开屏式的节目。

类似《非诚勿扰》场景设置和节目流程的相亲节目 TAKE ME OUT在美国也是喜闻乐见,2012年节目首播之后就收获了330万观众。


你可以把 TAKE ME OUT 看成美国版的《非诚勿扰》,两者可以说是对兄弟,都源自澳洲节目 TAKEN OUT 和英国版 TAKE ME OUT。


虽说是血缘相近的节目,但这两个节目因为文化和习惯不同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我们的《非常勿扰》更有现实主义气质,而 TAKE ME OUT 更有恋爱的纯粹。

房子、车子、收入、职业、家庭背景不再是硬性的半公开标准,个性、爱好、生活方式、幽默感才能大大地提高留灯的机会。


比如这位男嘉宾为了体现个性一身牛仔装扮出场。


男女嘉宾友好的互怼是常事。


这里的女生也有够直白。


赤裸裸地调戏男嘉宾。


不喜欢滑板也可以是灭灯的理由。


在 TAKE ME OUT 男女嘉宾更多的是依靠本能的好感来相互选择,就像节目里说的不来电,就灭灯。

可以说不管什么线上还是线下的美式相亲,都算得上是比较佛系了,跟着感觉走,一切随缘。

相亲、结婚——来自中国父母的催促

比起美式的“佛系”相亲,中国式相亲可谓是压力巨大,相信很多人有着深刻体会。外媒对我们这种“中国式”婚姻压力更感兴趣,尤其在春节,报道也是层出不穷....

甚至还有外媒给出了解决方案:


中国式高强度催婚与海外佛系催婚不一样的根本还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文化和时代变迁,我们父母那代人多是兄弟姐妹众多,年轻时谈了恋爱基本等于结婚,在他们的观念里,到了一定年纪就结婚是件天经地义,水到渠成的事。

所以当他们把自己的婚恋观套用在人生选项多,竞争压力大,追求自我的80、90后身上时,发现孩子们“很叛逆,不听话”。

“你不想找,这是不对的。”

“你找不到合适的人,我们替你找。”

“你想在大城市打拼,多累、多苦。”

这可能是父母的普遍想法,于是软硬兼施的催回家、催相亲、催婚成了很多中国父母对孩子爱的方式。

对于未婚人士来说,每一次和父母的见面、通话、视频,聊天的话题总会被父母拉到婚姻上面,即使你升职加薪,成就再大,都比不过你的婚姻大事,这对父母来说才是头等重要的。

节假日,尤其是春节有时候对于年轻人来说有时候特别不友好,比上班还累,是很多年轻人的感叹。

折腾了一年,费劲巴力抢张票,大包小裹回家过年。

扎堆的聚会上要顶住来自亲戚朋友的“赚多少”,“有没有女朋友”,“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一波波疲劳轰炸,反反复复直到过完假期。

经历过春节催婚假期的年轻人,对这种场面很多都心有余悸,压力实在很大。

如果是未婚的姑娘,年龄逼近或者突破30岁,压力远非同龄的男生可以相提并论,旁人很难体会。


一面是父母的催促和期盼,一面是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单身或者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单身,双方的想法南辕北辙。

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觉得孩子不体谅他们的良苦用心,隔阂逐渐滋生,将父母与孩子越隔越远,越隔越苦闷。

人常说近乡情怯,有人怯的不是乡愁,而是怯了回家之后来自父母的催婚和因此产生的隔阂与压力。

我还可以不回家,有人想到了逃避。

SK-ll这些天出了一部短片《为什么她们不回家过年》讲述了三个姑娘为逃避父母催婚,过年不回家的真实故事。估计很多人也在都已经在朋友圈多多少少刷到了。


端宇立是位企业高管,去年春节,因为父母不能接受自己的外籍男友而取消的行程。


杨洋独立在上海打拼,享受着自食其力的生活。父母一直催促她回到家乡,结婚生子,安定下来。



林妍是广州的一名电台DJ,她想成为妈妈那样独立、坚强的女性,但妈妈总打电话劝她早点成家。


自己内心的追求和父母的规划相矛盾,隔阂在两代人间产生,重压之下,她们开始逃避回家过年,过年不再是团圆而是一种压力。

但逃避让她们更加难挨,那是心里生出的对父母的亏欠,家庭温暖,父母子女之爱,并不是你们的催婚,我的逃避所能抹去的。

家和团圆已经写入了我们中国人的DNA,让人感到幸福的是,三个姑娘选择不再逃避,对父母的爱,让她们勇敢的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一封信,一个中间点,和父母相约,真诚地父母说出了内心的想法,在遵从自己内心的同时也设身处地地考虑了父母的想法。


女儿想要追求的人生和父母的期待并非不可调和,因为父母只是希望女儿过得好,用自己的行动和沟通,告诉了父母,她们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独立生活,真的可以过得很好,父母自然也理解了女儿。

这个视频在国外被很多外媒转载,在脸书和推特上也引起了很多讨论。


“主动沟通是中国大龄单身女青年解决婚姻压力的第一步。”


“超暖心...就算爸妈不是那么同意但也依然支持她们的女儿。”


“这种和父母沟通的形式真的超级赞,可以说是榜样了!”

其实,父母的催婚在大部分社会里多多少少都有,只是程度差异,以及不同的呈现方式。

这么做的目的往往只是让你尽快结婚、生子、组建新的家庭,这是一个非常人之常情的理念,它错了吗?

并没有,只是在这个时代里不再是唯一,当下的年轻人的选择有很多。

两代人观念必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需要我们寻找一个“中间点”,表达自己,考虑对方。

然后勇敢地迈出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和父母真诚的沟通,我们的父母面对子女总是有着足够的耐心和宽容。

但是你不说,父母不会全然理解。

你掌握主动,迈出沟通的第一步,才是真正对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爱你的人应该有的态度,寻找“中间点”的过程其实也可以非常美好,这才是这个视频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1 05:31 AM , Processed in 0.0778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