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
为什么全世界的妈妈都有教育焦虑?
人生一切问题,知识给你答案。
你身边肯定有一些为孩子的教育操心的父母。其实,不仅是国内的父母,就连在美国富豪聚集地——纽约上东区的妈妈,也同样为教育而苦恼。
今天要为你推荐的这本1月份出版的新书,就深入讨论了这个问题——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作者:[美] 薇妮斯蒂·马丁
译者:许恬宁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1. 你肯定发现了,这本书的书名很奇怪,为什么妈妈们需要铂金包?铂金包是爱马仕最著名的爆款包,最便宜的也要几万元人民币,限量版更可能上百万。它不仅是最著名的款式,还代表着人的身份地位。但你可别误会,这不是一本时尚书籍,而是一位上东区母亲对孩子的教育记录。
2. 这本书还给了我们一个特别的视角——过去讲教育,往往都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分析,而这本书的作者马丁是毕业于耶鲁大学的人类学家,她用人类学的方法和视角,观察和分析了纽约上东区富豪们的育儿竞争,给你不一样的启发。
3. 你可能不了解,人类学是一门从物种的角度探究人类的学科。过去,人类学主要通过实地田野调查,集中研究原始部落和少数民族地区。但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开始把他们的学科分析框架,投射到现代都市中,用它来分析弱势群体、少数族群和亚文化。这本书就是这样。
4. 在人类学家眼中,大城市里的教育焦虑不分国别。当代的教育焦虑是一种全球性焦虑,不仅仅出现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市,也同样出现在美国纽约,而且,越是财富集中的城市,竞争和焦虑越深。
5. 密集育儿引发女性焦虑,这是城市现代化的结果。母亲把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用于养育孩子,随时回应孩子的需求,照顾孩子的情绪,这种密集型育儿使得女性因此精疲力竭。人类学家认为,这原本只是西方社会和有钱人特有的现象,现在正在向全世界蔓延。日本、韩国、中国的大城市都有这样焦虑的妈妈群体。
6. 表面的教育焦虑背后,其实是阶层流动压力。即便爬到了财富最顶层,但地位并不稳固,处于美国顶级0.1%的人群,十年后也只有四分之一能够保持阶层地位。巨大的不稳定性压力,对阶层下滑的恐慌,不仅造成了教育焦虑,也促动了这个人群的极度自律。
7. 人类学家又用了哪些独特视角去理解教育焦虑呢?人类学家使用了基本的工作方法:田野调查。马丁就是通过自己在上东区养育孩子,对美国顶级富人的教育焦虑做了一次参与式观察和研究。它需要人类学家深入到被调查者的真实环境中,忠实记录被调查者的方方面面。如果能够不暴露身份,做参与式观察,则能够获得对研究对象更深入的理解。
8. 人类学家会首先从当地社会结构入手观察世界。在上东区由于教育资源争夺激烈,巨富父母在学校面前,也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富裕阶层内部,财富的主导者是男性,女性由于无法经济独立,属于附属群体。不同社会有不同结构,它既是资源分配的基础,也规定着人际关系,是当地人人生选择的框架。而且社会结构世代传承,人依附在社会结构上,就会分化为不同等级。用社会结构框架观察人群,就能快速抓住很多问题的本质。
9. 不同的社会结构,导向不同的意义世界。正因为处于从属地位,上东区女性一方面需要通过主导孩子的教育,体现母亲的价值,维持家庭稳定;另一方面还要对自己的容貌形体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社会结构背后是价值理念,它决定制度的类型和运作,也决定社会的走向。
10. 人类学透过意义世界,解释独特的社会行为。每个人都是被社会结构和价值理念塑造,从而采取行动的。作者马丁因为理解了上东区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焦虑,最终破解了发生在上东区街头的女性故意碰撞事件,这被解释为一种年长女性的权力示威。
11. 人类学的“局外人思维”,能帮人抽离情绪。在上东区,作者马丁既体验到了无所不在的教育焦虑,还遭遇了作为新人受到的种种冷遇和莫名攻击。但她没有被情绪左右,而是开动人类学马达,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并最终找到应对之道。
人类学家通常是局外人,对于某个文化来说,他们常常能看到局内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们既能深刻理解一个部落的文化,又能以相对超然的方式看待它。专业学科视角,有利于帮助人跟日常生活拉开一定的距离,从而获得更理性的行动策略。
12. 人类学家同时看到人的整体性和个体性。作为整体性的人,人类有群体共有的生物和文化特性,即便观察纽约大都市生活,也能从对于灵长类动物和原始部落的研究中得到启发。但人类学同时也不放弃关注和记录作为个体的人有独特行为模式和生命体验。这种视角,让这本书既有学术调性,也有细节魅力。
让我们向《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的作者薇妮斯蒂·马丁、译者许恬宁、出版方中信出版集团,说一声感谢!
最后,与你分享金句,欢迎你收藏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