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5|回复: 0

别了,空客A38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3 06: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别了,空客A380!

 plus评论员 学术plus 2019-03-04



2月14日,当人们沉浸在情人节的浪漫时刻,空中客车却宣布将于2021年停止生产超级客机A380。这个情人节的确让空客有些悲伤。空客CEO汤姆·恩德斯在声明中表示,尽管近年来已经向各航空公司努力销售,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订单,无法继续维持A380的制造。因此,空客将于2021年停止交付A380。


曾几何时,A380曾是那样的耀眼,被誉为是“杰出的工程与工业成就”一代天骄承载着多少期待和热望?同时这架被称之为“世界伟大的飞机”的“空中巨无霸”,又为何行将走向末路?


5E042D05-0D5C-4122-A91E-756CA6EED45C.png

图:空客A380被誉为是“杰出的工程与工业成就


文章仅供参考,观点不代表本机构立场。




 

空客A380,缘何在情人节行将悲情告别? 


作者:学术plus高级评论员  徐秉君




激情过分与竞争急切的产物

为了争夺21世纪商用航空市场的主导地位,空客公司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秘密开发超高容量客机(UHCA)顶目。


1994年6月,空客宣布计划开发自己的大型客机,命名为A3XX,计划开始竞争大型远程干线航空市场。


为应对波音747的成功带来的挑战,2000年12月,空客公司的持股者——欧洲航宇防务与英宇航系统两集团共同宣布,投资88亿欧元,研发A380。后追加预算到120亿英镑。此前,空客已开展了数年技术研究。


起初,A380以其超前的设计理念,大量采用当今最先进的技术与新材料,最大程度满足乘客舒适度的人性化客舱设计,着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一时间A380代表了欧洲的勃勃雄心,并以期通过A380夺得未来市场更大的份额。为此,空客自信满满,不断加大投入,使得A380项目的研发总投入达200亿欧元。有了资金投入的保证,A380项目开始快速推进。

 

CC41DE15-07E4-43CA-9FB6-FA3916E7278D.png

A380大部件运输车队深夜穿过法国小镇 王潇雨摄

 

然而,空客必须还要面对更大的挑战。A380飞机由大约400万个独立部件组成,其中250万个部件由遍布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个公司制造。


这无疑是一个超乎想象的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尤其是在最后的总装阶段,飞机上不同的大型部件通过海陆空三路由欧洲和欧洲之外的国家运往图卢兹的总装线,巍巍壮观。


2005年A380首飞成功。经过各大洲的飞行测试后,2007年10月,A380这款四引擎、555座级超大型远程(航程15200千米)宽体客机在新加坡实现首次商业飞行。


然而,欧州的激情有些过了,竞争的急切又导致对市场的预估不足,从而为A380走麦城埋下了伏笔。

 

技术性能先进,未必就能获得商业成功

航空产业是典型的高科技产业,凝聚了人类大量的高科技成果。以A380为代表的大型客机,更是集高新技术为一体的航空“巨无霸”。起初,欧洲的雄心意欲引领时代。


60FD16E4-3C2B-400B-BE1E-550AF19A52E8.png

A380豪华头等舱“盛宴”。

 

优良的气动设计,使A380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其设计理念被誉为设计奇迹;采用更多新型复合材料,大大减轻了飞机的结构重量;使用新一代发动机,不仅为A380提供强劲安全的动力,而且使其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都更低,客机起飞时的噪声比当前噪声控制标准(ICAO)规定的标准还要低得多;经济、舒适、环保使其具有更好的费效比,A380是世界上首架每乘客(座)百公里油耗不到3公升的远程飞机,这一数字与一辆经济型家用汽车的油耗相当,A380飞机舱内的环境更接近自然;无可比拟的载客量(550-800人)无疑夺得空中“巨无霸”的桂冠。使其竞争对手波音747相形见拙,与其相比,A380可多提供约35%的座位和49%的地板空间,运营成本可降低13%。


然而,如此先进的A380却未达到引领时代的商业预期。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月14日不无惋惜地称,空客这一标志性的超级喷气式飞机曾誓言彻底改变商业航空,但事与愿违。无可否认A380无论是从设计上还是技术上都无可挑剔,这一点就连其竞争对手也认可。可是,这么一架优秀的空中“巨无霸”为何叫好不叫座呢?

 


重大战略误判导致失去市场


A380项目开始研发时,正波音747叱咤风云。与此同时,波音公司正在规划下一代超大型客机。当时的市场分析预测认为,国际间枢纽机场之间的航线需求更大空客公司基于对新世纪的市场预测,预计全球将需要1700架这样的大型飞机。因此研发超大型客机将赢得未来的竞争优势。


但在具体发展上,波音和空客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思路。波音在规划大型客机的同时,注重发展体积虽小些、但经济性更好的远程客机,以满足希望在二三线机场间直航的乘客的需要。空客则把“宝”押在国际间枢纽航线上,倾力打造A380超大型双层客机。


空客A380在技术上无疑是成功,这连竞争对手都认可。那么,为什么在商业上却没有达到成功的预期?

 

025585A8-8EE2-42AA-92D2-AAC49AA1E194.png

技术进步使得四发A380客机风光不再

 

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使其战略出现误判。A380在研发时“枢纽-辐射”还是主流,但很快“点对点直航”粉墨登场,并为旅客带来直达的便捷。面对这一变化,空客并没有作出反应,也没有及时进行战略调整,而是一厢情愿的继续打造A380。而波音787的“点对点直航”思路,最后赢了空客A380的“枢纽-辐射”套路。


技术进步使传统的四发客机失去优势。以往通过增加发动机数量来保证安全,而随着技术进步现在却被颠倒过来。技术进步使得双发客机同样可以达到四发客机的航程及载客量。如波音777采用史无前例的两台40吨推力级别发动机,居然能做到单发失效之后,安全飞行180分钟,这就使得四发设计的优势不再。


商业模式比较单一导致客源不足。A380是为“枢纽-辐射”航线模式而设计的超大型客机,几乎只有拥有枢纽轮辐网络结构和巨大远程中转客源的骨干型航企才可以用,实际上也就抑制了中小航空企业的采购。再加上中小机场设施难以承载A380这样超大型客机,其机场改造又是一笔相当大的投入,因而也限制了中小航空企业的选用。而随着“点对点直航”的扩展,导致“枢纽-辐射”航线模式失去大量客源。而客源不足,又增加了A380销售的压力。


订单萎缩成了压垮A380的最后一棵稻草。2000年底,空客研发A380的决策一经宣布,就获得不错的市场预期。2001年,空客公司收获了85架A380订单,其中78架是A380-800,7架A380F货机。这时,距离正式交付还有6年。这一年的订单总数远远的超过了波音747,甚至超过了当年波音747与777的订单之和。应该说开局是很不错的。



可是,随着市场的急剧变化,双发中型客机逐渐成为主流,尤其是点对点的便捷直达,免除了中转的辛苦和缩短旅程时间而深受旅客的欢迎。客源的流失给依靠枢纽转运的A380带来巨大冲击,直接后果就是造成订单严重萎缩。随后,A380每年的订单甚至连2001年的一半订单数都无法达到。致命的一击是阿联酋航空公司也消减订单,原定购买162架,最终暴降到123架,使得空客公司生产线无力支撑,只好停产。这意味着这架意欲引领时代的空中“巨无霸”行将走向末路。

 


(全文完)

作者专栏 

徐秉君,学术plus高级评论员,专注研究军事装备与国际军事战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8 02:05 AM , Processed in 0.0633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