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媛 何苗
编辑 | 陈臣
2019年1月,康迪电动车江苏有限公司(简称康迪)、江苏国新新能源乘用车有限公司(简称国新)和河南森源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简称河南森源)纯电动乘用车项目相继获得核准。
此时,距离上一个“批复”(广东陆地方舟新能源电动车辆有限公司乘用车项目),已有一年半之久。
18家获发改委“准入证” 7家未获工信部“准生证”
不同于具备整车生产资质的传统车企,新建或传统车企单独成立的新能源项目公司,需要另外申请生产资质。根据《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对投资新建独立法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申请进行审查,并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意见。
据界面数据(公众号ID:tuli_shuju)梳理,截至1月16日,共计18家新能源车企获得发改委“准入证”。其中,尚有7家未获得工信部“准生证”。
从项目投资和产能情况来看,获批新能源车企申报的项目总投资在8.01万至50.6万亿元之间不等,年预计产能以5万辆(纯电动乘用车)居多。
多家获批车企无量产或上市车型
已获批新能源车企项目推进情况如何?据界面数据(公众号ID:tuli_shuju)不完全统计,上述车企的新能源车型布局“参差不齐”。一方面,北汽新能源、江铃新能源及奇瑞新能源规模初现,纷纷上榜2018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排名Top10。另一方面,金康新能源、江淮大众等多家车企尚未推出量产或上市车型。
新势力“代工”造车 3家通过收购获取资质
资质门槛高,造车新势力们如何“追梦”?据界面数据(公众号ID:tuli_shuju)梳理,至少4家新势力“代工”造车。同时,另有3家(威马汽车、拜腾汽车、车和家)通过收购的方式来获取造车资质。
发改委管“门槛” 工信部管“生产”
根据工信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新能源车企生产、销售新能源车型,需获得国家机动车产品主管部门的许可。申请“准入”的企业必须具备设计开发、生产等基本能力。
同时,在申报工信部之前,新能源车企首先要通过发改委的“批复”(目前已调整为备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