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5|回复: 0

[教育漫谈] 花了20年,中国人将育儿起跑线提至怀孕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7 09: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花了20年,中国人将育儿起跑线提至怀孕前

2018-12-07  魏诺  大家


导读

害怕别人学了自己家孩子没学,害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可是,起跑线到底在哪里呢?





最近,一套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工智能实验教材》,成功引发了所有小学学历以上网友的知识焦虑。

原因是,这套教材是专为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编写的,甚至还配备有专门学习 Scratch 和 Python 集成开发环境的人工智能云平台。

最近两年AI热,AI教育的门槛一降再降,从本科到中小学,都推出了相关课程,如今占领幼儿园之后,“AI天才”的起跑线,基本上只差胎教了。

理性的人都知道,AI教育根本不适合幼儿园阶段的儿童,可家长们依然心甘情愿地给各种制造焦虑的AI培训机构大把送钱,原因只有一个:害怕别人学了自己家孩子没学,害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可是,起跑线到底在哪里呢?

1

18年前,我在一座北方二线城市读小学六年级。

当时,初中已经实现了“划片入学”。但是,很不幸,我所在的小学对口中学,在前一年的中考中名列全区倒数第一。

作为家里第一代的独生子女,父母虽然不会像今天这般疯狂,但教育仍然是他们焦虑的头等大事。上了好初中才能考上好高中,上了好高中才能考上大学,上不了大学的话只能进厂当工人。做父母的害怕,当时代的巨变来临时,他们的孩子会和自己一样,命运由不得自己掌控,却只能自己承受中年下岗的命运。

这时候,我们才明白,有几个五年级就转学走了的同学,并不是真的搬家了,只不过是转去的学校,能读一个更好的初中。

随着小学毕业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父母找遍了身边各种的熟人和关系,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可以让我去读全区排名前三的初中。

但条件是,5000元择校费。

5000元在今天当然不算什么,刚刚够买半部高配的iPhone。但在2001年,对于一个刚刚经历下岗风波没几年的家庭来说,一下子拿出来5000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父母曾在当时问过我,可以花2000元去读一所稍差一点的初中,但是被我拒绝了。现在想起来,应该是他们实在拿不出那笔钱。

直到上了大学我才知道,5000元是父母问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借的。

为了读一个更好的初中而拼尽全力的,不止我们一家。有一些家庭条件更优渥的同学,花了10000元择校费读了更好的初中。

而且,上了初中我才发现,全班50个人,居然有十几个是借读生,其中还有小学同学。原因也很简单,学校已经没有名额招收择校生了,来晚的只能成为没有学籍的借读生。

在当时,家长们拼尽全力、哪怕是借读,也要让孩子不输在初中这条起跑线上。

60.jpg
新闻资料图:2007年7月5日,学生家长和考生争睹南京外国语学校公布通过英语测试的录取新生名单

2

如果说现在还有机会,别说是5000元,就算是50000元,让孩子有一个就读优质初中的机会,相信打了“鸡血”的家长们都会抢得打破脑袋。

同样是读初中,现在家长们要承受的代价与18年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对于家长们来说,如果没有能力购入千万级学区房,那就只剩“拼娃”这一条路了。

“拼娃”的路并不好走。

12月2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发布了一份年度报告,报告中提到说在北京和上海,约70%的小学生上课外班。这些课外班给父母添加了不小的经济和时间上的压力。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就说:“父母每周送孩子去上6个小时的课外班,平均每年花费12万元,最高可达30万元。家长们也感到很无奈。”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课外班有两种:一是兴趣班,钢琴、美术、舞蹈等等特长培养都算在这里边;二是补习班,部分成绩不好的学生通过课外补习,将成绩追赶上去。

而现在大城市里流行的课外班却两者皆非,而是“超前学习”。

前一段时间刷屏的文章《疯狂的黄庄:超前教育“十字路口”》就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很多家长在小学一二年级甚至幼儿园就把孩子送去学奥数,有些孩子在初一甚至六年级就已经学完高中数学课程。“超前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腾出更多时间去做奥数刷题,因为这是名校“点招”的主要依据。

“点招”这一升学渠道其实只是为极少数人设置的,尽管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优异儿童约占儿童群体的1%-3%,但大多数家长还是不愿承认,自己的孩子肯定不在这里边。

当每个人都在悄悄抢跑的时候,起跑线就会不断地前移。

2018年,家长们除了要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还要熟悉孩子每一门功课的知识、考点,甚至还要陪孩子上课、记笔记、刷题,只为不让孩子输在小学。

61.jpg
不上课外班的孩子越来越少

3

当然,如果你的目标不只是普通公立小学,而是瞄准了私立小学甚至国际学校,那么备战的时间还得往前提。

还记得前不久火爆社交网络的上海五岁男童简历吗?作为一份申请国际学校的简历,其实并没有显得很突出:这孩子无论是体育还是乐器爱好,并不高端;旅游地集中在亚洲,只有日本一个发达国家;阅读的500本英文读物,大多是绘本,最长的63页;上海围棋协会最低的是12级,达成几个胜场就能升至11级……

在很多城市,私立名校和国际学校的数量本来就很少,录取率也一直都非常低,所以很多父母都不断地给自家孩子“加码”,希望能在入学面试中脱颖而出。

网络上流传的一份“6岁孩子的学习清单”就这样写道:“英语,词汇量4000左右,可与外教正常语速交流,能写300字左右英语作文;数学,心算1万以内加减法、心算两位数与一位数乘除法,学过数独,知道小数、分数、负数并进行加减;语文,会背千字文,50首左右唐诗,学完拼音,认识1000多汉字……”

即便是目标不在私立学校的家长,也害怕孩子上了公立小学跟不上,所以还是会让孩子提前学习。

但矛盾在于,教育部门明确规定,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内容。所以,在很多城市的幼儿园里,孩子读到大班时会发现,班里的同学一天比一天少,最终幼儿园不能不将两三个班合并起来。原因就是,很多孩子都退园去上学前班了。

典型如上海,“幼升小”甚至被成为“幼儿时期的一次高考”。

在上海中考排名前十的学校,基本都是民办初中,而民办初中的主要生源,也有很大比例来自民办小学。

一位在上海著名育儿论坛混迹很久的家长,发帖总结了孩子上学的最优路径:著名民办小学——著名民办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华北大交大复旦和海外常春藤。

而为了“杀”进民办小学,有的孩子在三四岁时就每天参加辅导班。幼升小前一年,家长会选择给孩子进行冲刺训练,课外培训机构会给孩子刷历年真题,进行模拟面试。顺利考入民办小学的孩子,被称为“牛蛙”,其他孩子则被称为“青蛙”。

三岁,很多家长已经害怕落于人后了。

62.jpg
2012年4月14日,杭州民办小学报名火爆开场

4

教育的军备竞赛一旦开启,绝不会有停歇的可能。

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爸爸,在女儿八个月的时候,我花了两万块为她报名了一个早教班。

销售顾问对早教的好处描述得天花乱坠,尽管对她的描述也是半信半疑,但还是掏出信用卡来付了钱。心态无非是:万一有用呢。

63.jpg
中国家庭目前每年在早教环节投入的费用,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而这,与一些“疯狂”的家长比起来,已经不算什么了。

前几天,在“水木论坛”上,就有一个关于孩子教育的帖子被顶到了“每日十大”:

一个80后妈妈发帖说,在同一个医院的生娃群里,一些90后妈妈在孩子六七个月的时候就买了各种点读笔,每天让孩子沉浸在英语环境中,甚至还专门有人出了攻略。

如果常泡母婴论坛,就会发现这样的家长不是少数。不少家长都会试图让自己的孩子早掌握一点,期待“弯道超车”。

故事仍未结束。

前两年,华东师范大学曾经发布过一份《中国家庭育儿方式研究报告(0-6岁)》,调查显示,43%的妈妈认为,十月怀胎开始,自己的孩子已经踏上了竞争起跑线,还有66%的妈妈认为“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无独有偶,2016年,中国香港TVB拍了一部纪录片——《没有起跑线?》,纪录片中一位女士说,由于在生第一个儿子的时候毫无准备导致儿子与同龄小孩比落后一大截,于是在第二胎的时候,她就要妹妹赢在子宫里。

64.jpg
纪录片《没有起跑线?》

5

从初中到出生前,我们可以说,教育的起跑线一直在前移,也可以说,现在根本就没有起跑线了。

在中国做父母,你不可能不焦虑,那些劝你“佛系放养”、“快乐成长”的心灵鸡汤,都是在误人子弟。

焦虑来自两方面:

中国人是有读书信仰的。美国作家何伟在《寻路中国》中说:“(在中国)即便是最贫困的人也对书本有一种信奉之情——我几乎从来没有遇到过对自己孩子的读书不抱希望的父母亲。这跟美国有所不同,没怎么上过学的美国人不大鼓励自己的孩子上学,有些社区几乎已经说不上还有什么正规的学校教育。”

另一方面则是现实。以北京海淀为例,如果初中时能进入“海淀六小强”,那么进入市重点高中的难度将会大大降低;如果只进入普通初中,可能大概率只能考入区重点,而北京19中、20中,这些听上去还不错的区重点,每年考入985的学生其实没几个。

焦虑归焦虑,重要的是家长应该学会化解焦虑。盲目的相信“赢在起跑线上”是不行的,因为过早的教育却不一定能够让孩子们一直受益。

TED教育大咖、著名脑科学教授洪兰就曾表示:逼迫式学习难以成就孩子。在她看来,在神经学上根本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3岁定终身”等说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赛尔曾有一个经典的“双胞胎爬梯”实验。

一对双胞胎,一位在48周开始练习每天训练爬梯10分钟,持续6周之后,能够熟练爬梯;另一位出生53周后,才开始每天训练爬梯10分钟,2周后与前一位水平相当。

格赛尔经过了针对上百对双胞胎的实验后发现,不管双胞胎的种族、性别如何,发育更为成熟的孩子经过短时间的训练,能得到更熟练的成果。

事实上,孩子们在学习成绩乃至最终教育成就上的差异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以往研究已经反复证实的重要因素包括城乡、地区、学区、学校的教学质量、家庭经济资源、父母的文化资本、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父母为子女教育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子女的性别、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等等。与这些更为重要的因素相比,开始学习的相对早晚的影响即便有,也是微不足道的。

童话作家郑渊洁就认为: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6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1 09:31 PM , Processed in 0.0443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