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10-20 12:27 PM 编辑
02
1956年7月13日,一汽总装车间里人群涌动,机器轰鸣,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CA10中型卡车在上午10点钟缓缓驶下生产线。一汽副厂长孟少农坐在驾驶室里,点火、松离合、踩踏板加油、按喇叭示意,整个流程一气呵成。伴随着一声长鸣的喇叭声,在场的观众有人鼓掌,有人高呼,有人流泪。
一个月后,第一批10辆解放汽车运到北京,在天安门向首都人民亮相。随后,几辆汽车被送往北京客车总厂进行改装。1957年底,北京客车总厂改制出了我国第一款自主生产的大型客车BK640。这款8.5米长,可承载75人的公交车,被亲切称之为“北京轿子”。
然而,车虽然能造出来,缺油又成了大问题。当时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了“石油禁运”的政策,导致我国公交车不得不采用其他能源方式,比如有些地方依然采用烧木炭、采集一氧化碳做动力的方式,而更多城市则采用了电力驱动和燃气驱动。
不过无论是有轨电车还是无轨电车,都要拖着两条高高竖起的大辫子,时不时会因刮擦树枝脱落而突然停止,线路规划方面也高度依赖电网布局,缺少自主性。还有一种顶着燃气包的“气包车”,既不美观,又有危险,遇到陡坡时,时常会因动力不足而不得不呼喊乘客下车推一把。
顶着燃气包的“气包车”
“没有石油,飞机不如一根打狗棒”[1]。连飞机都飞不起来,更别提公交事业了。1959年大庆油田发现后,我国油荒历史被终结,城市里的公交车才慢慢多了起来。
改革开放后,公共交通局试水公司化运营。新的制度下,各地公司纷纷在购车、线路、服务等方面做出了不少尝试和改善。1981年,原计划报考北京广播学院的李素丽,因落榜来到了刚改制不久的北京公共交通总公司,先后在60路、21路汽车当起了售票员。
售票员李素丽
在公交司机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下,李素丽在工作中充分体现了为公益事业贡献青春的态度。她既能用爽朗甜美的声音为大家报站,又能亲自蹲在地上用纸巾擦拭乘客随口吐的痰;既能为晕车的乘客送上塑料袋,又能为车外的乘客撑起雨伞。
在被称为流动小社会的公交车里,口角摩擦时有发生,而李素丽们这些售票员,用积极热情的态度,努力为乘客提供良好的环境,就如公交推动着城市的发展一般。
李素丽后来成了全国闻名的劳模,成为那个年代普通劳动人民的图腾,地位高到什么程度呢,当年跟窦唯并列“魔岩三杰”之一的何勇,在演唱会上即兴来了一句:“李素丽,你漂亮吗?”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到了90年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公交出行的需求也不断加深。不少公交车都采用了双铰链的模式来增加运力,但车上依然挤满了乘客。在拐弯时,不少瘦弱的男司机甚至需要站起来才能转动方向盘。
为了在财政有限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公交运力,国家发布政策鼓励民营资本、海外资本介入公交领域,不少公交企业也从国营转为民营。上海等地更是实施了 “体制、机制、票制”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改革,掀起了月票改为普通票制的浪潮。
行业改革的热情,很快转化为了一辆辆飞驰的汽车、一路路全新的班线,从1989年到2004年,全国公交车辆从8万辆增至40万辆,运量也增加到了500亿人次。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深藏着不少隐患,为争抢热门线路,各家公司之间经常大打出手,运营秩序混乱,服务质量也深受群众诟病。而由黄渤主演,管虎导演的电影《上车,走吧》则从小巴士运营人员的角度,对这一阶段进行了细节的描述。
2007年,北京率先实行票制票价改革,宣告了公交领域再次回到政府主导的公益属性。在随后的这些年里,线路丰富化、票价亲民化,让普通人公交出行的体验感重新回升,选择公交出行的比例也在随后几年出现了翻倍增长,例如佛山地区从2008年的8%提升到了2012年的22%。
公交俨然成为了地面公共交通的主力。然而,对于追求效率的出行者而言,公交车显然无法匹配其需求,私密性更高的出租车便应运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