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9-30 04:54 PM 编辑
03
恒指在1972年底升至843点,到1973年则进入了最后的癫狂。2017年融创、恒大一年5倍的地产行情,在香港地产老前辈眼里算不上什么,七十年代初的地产股动辄都是要涨30倍的。
此时,达官贵人贩夫走卒都视股市如金矿,任何新股上市都会获得二三十倍的资金认购,交易所抢新股的人拥挤到政府出动消防员疏散。
火热背后就是一出出荒诞剧,《大时代》中多次提到的股票“世界天线”就堪称黑色幽默的经典。香港天线公司1972年上市,这家声称主营家庭电视信号接收器(俗称天线)的空壳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明确写了“公司尚未开始经营…对未来派息未能保证”。
但就因为当时电视刚刚普及,人们听到“香港天线”的公司名就展开无限遐想,认为公司潜力无穷。香港天线上市后股价从1元一度飙升至33.5元,当人们意识到在楼顶竖一根铁线即可接受电视信号时,已经股灾了,这家公司最终也清盘退市。
名字起的好,股价低不了。这一宝贵经验后来被A股的匹凸匹、神州高铁、神州长城等公司借鉴。
时任港督麦理浩出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屡次呼吁投资者不要过分投机,并指出政府正考虑干预股市,抑制过激的炒卖活动。“即日鲜”(早上买,下午卖)都能赚钱的股民,自然对这些扫兴的话毫不在意。
当时金银证券交易所会员的陈葆心曾描述当时的盛况:“不但是流连街市的家庭主妇,甚至是和尚师姑也要买卖股票…家庭佣工亦只会到那些可以代她买卖股票的人家工作…股票经纪炙手可热,连茶楼待应也会对那些经纪另眼相看,招待得格外殷勤……”
股票行情好,消费升级就顺理成章,“鱼翅捞饭”、“白兰地漱口”、“老鼠斑做鱼蛋”等令人咂舌的炫富成了那段行情最好的注脚。
1973年2月3日,农历大年初一,这是中国历法中的“癸丑牛年”。投资者们相信这是个好兆头,市场还将牛气冲天,但不少政府官员及工商界领袖都对市场深为担忧,并多此提出警告,叮嘱投资者要小心股市泡沫。
1973年3月9日,恒指在一片欢腾中冲上了1774.96点的历史新高,但没人知道这个周五就是市场的顶部了。3月12日,周一,股市因发现3张蓝筹股合和实业的假股票开始暴跌。
此前政府收紧银行对股市的借贷,导致买盘不足,而股价急跌则又触发了孖展(融资)爆仓潮,卖盘更加汹涌。股市逆转的如此之快,以至于沉浸在长牛梦中的市场还没反应过来。
不少股评认为是技术性调整,还在建议“逢低吸纳”,政府也被这种乐观迷惑,在4月4日发表“买卖股票之盈利须纳税”的广告。实际上此时股民已经是惊弓之鸟,消息一出,市场抛售潮更加猛烈,4月9日恒指就已经跌破1000点,短短一个月,指数跌去4成。
到了1973年7月中旬,恒指已经跌破500点,股市急跌初期前仆后继抄底的股民,但后来都被“反手被困”,被港媒称作是“大闸蟹”(套牢者)。随着加息和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到来,1974年12月恒指创下新低150点。
从1775点,跌到150点,两年间恒指跌去了90%多,相比之下,大陆股市几十年后那点儿波动,只能说是小打小闹。
这次大股灾,成为了香港股票市场挥之不去的记忆,股民投资知识薄弱、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监管制度混乱等问题暴露无遗。
无论是香港,还是台湾,都先后发生过狂热牛市和暴跌股灾。大陆资本市场的建设晚于香港和台湾地区,但仍然重复了这些老路,这可能是骨子里有赌性的中国人的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