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印毛主席的第一套人民币
1947年3月,董必武带着妻儿从陕北出发,前往河北武安县指导召开华北财经会议。当他们走到传言顺治帝出家的山西五台县时,所带的干粮吃完了。警卫员拿着从延安带的陕甘宁边币去买烧饼,但路边的店家却都不收这种钱,甚至连解放区公家开的店都只认当地的晋察冀边币。
两岁的孩子忍不了,饿的哭叫起来,董必武夫人只好以物易物,把身边的一匹新布换了小贩的两个烧饼。61岁的董必武看在眼里,对即将召开的会议,多了一分紧迫感。
解放前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分割包围、严密封锁,解放区之间互不相通,这就导致各根据地的财政和货币都相互独立。东北有东北银行、山东有北海银行、陕甘宁有陕甘宁边区银行……,这些银行都发行独立货币,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各解放区发行了400多种货币。
伴随着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解放区开始连成一片,各区之间物资交流、贸易往来开始增多。但是各地货币体系紊乱,一个区内可能都有四五种货币流通。想象一下“英镑与朝鲜圆齐飞,美元共越南盾一色”的场景,经济发展必然陷入困境。
1947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华北财经办事处成立,着手开展货币统一工作,酝酿筹建中央银行。经毛泽东、任弼时等领导商讨,拟定中央银行的名称为“中国人民银行”。朱德总司令很喜欢人民银行的称法:“这个名字取得好。它叫我们记住,人民银行是为人民服务的。”
在第一套人民币最初的设计票面上,有毛泽东头像,送审时遭到了毛主席的坚决反对,他强调:
“人民币是属于国家的,是政府发行的,我现在是党的主席,不是政府主席,怎么能把我的头像印上呢?”
后来才根据董必武“票面上要反映解放区生产建设图景”的指示,改成了反映解放区工农业生产情景的方案。
随着河北重镇石家庄、山东省会济南的先后解放,华北 、华东、西北三大解放区的货币逐渐实现了固定比价,相互流通。1948年12月1日,华北政府将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
人民币发行布告,石家庄,1948年
第一版人民币仅有50元“水车矿车”券、20元“运肥火车”券和10元“灌田矿井”券3种面额。值得一提的是,时任人民银行发行科科长的石雷在经领导同意后,用5000元冀南钞换下了第一批人民币中号码为“00000001”的第一张50元钞,这张价值连城的宝钞至今完好无损。
第一版人民币的三种面额,石家庄,1948年
第一套人民币肩负着打赢对国民党“货币战争”的使命,国统区的老百姓对这种新货币一开始并不太接受。人民银行的第一任总经理南汉宸充分发挥了我党宣传工作走群众路线的特点,编了一段快板《大家爱护人民币》,组织银行工作人员上街传唱:
诸位同胞和兄弟,听我谈谈人民币。
从前咱们解放区,花的票子种类齐。
三个银行合并了,统一发行新货币。
十二月一日开始花,名称就叫人民币……
朗朗上口的程度,简直可以直接套用《燃烧我的卡路里》的节奏了。
当时由于国民党滥发货币,国统区法币、金圆券、美元、甚至袁大头都在混杂流通。每解放一个城市,都需要用大量人民币进行收兑。当时银行和印刷厂的技术骨干常常随军出征,解放哪儿,就接管当地的印刷厂,就地发行人民币,“把蒋币驱逐到它的坟墓里去 ”。
这也导致第一套人民币面额众多、版别复杂,从1元到5万元共计12种面额,57种底版,62种版别,5万元也是人民币史上币值最大的一种。这里面既有延安光华印刷厂用羊皮革、蜂蜜、麻纸粗制的5元“水牛券”;也有沈阳造币厂用苏联进口五星线水印纸精美印刷的200元“排云殿券”。
第一套人民币的精心设计和粗放生产的落差,反而诞生了许多稀罕货:当年1万元的“牧马图”和“骆驼队”等12种面额钞票被收藏界称为“十二珍品”,价格高的离奇,2011年在上海建国宾馆举办的上海泓盛秋拍中,单张高品质的“牧马图”一万元券被拍得460万元,堪称“中国纸币之王”。
这种价格高昂的收藏品必然会引来造假者,但对第一套人民币最疯狂的造假并不是现在。
1949年6月,刚刚解放的上海就出现了通货膨胀,一枚银元由原来兑换人民币600元,飙升至1800元。后来在军法处长瞿道文的侦查下,破获了由敌特分子艾中孚、周月英组织的假币案,造假金额高达1.6亿元。这是人民币与假币战争的开端,这场矛与盾的对决,要等到70年后,才能决出胜负。
第一套人民币自娘胎里就带着战时性、过渡性,董必武在1947年12月给中央的报告中就提到“这是一种暂时过渡的货币,发行必然是带有适应战争需要的性质,本位值不能定,票面太大,均与永久通用货币不适。这说明我们将来要发行的纸币,在货币史上还是一个闺位,还要准备下一次的币制改革。”
不过这套过渡性质的人民币,统一了全国货币市场,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混乱的货币流通历史,在建国初期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但由于先天不足,使得它发行流通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年,早早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