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野蛮人:KKR的封王之路
20世纪初,在宾夕法尼亚一家煤矿里挖煤的雷蒙德·克拉维斯已经小有积蓄,将部分资金投资股市。时值牛市,尝到甜头的他不断加码,结果人算不如天算,1929年9月,美国经济大萧条,股市一口气跌了90%。一路“浮赢加仓”的雷蒙德最终一波输光,只能靠东借西贷来维持生活。
十几年间,雷蒙德从煤矿工干到石油工程师,终于用实业勤劳工作的钱,填平了金融投机的坑。随后,他开始跨界为高盛银行等华尔街公司预测石油储量,这份工作为他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和财富,也让他领悟到,金融行业赚钱与否,取决于在业务链所处的位置,而毫无疑问,股民是最底层的。
这些领悟、人脉和财富,全部倾注给在了儿子亨利·克拉维斯(Henry Kravis)身上,为儿子日后成为华尔街巨人奠定了基础。
亨利·克拉维斯依靠父亲的人脉,在本科暑假时就经常去华尔街实习。因此在他大学毕业时,年轻的克拉维斯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金融工作经验。随后他在表哥罗伯茨(George R. Roberts)的邀请下,来到了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工作,并在这里遇到了他的事业导师科尔伯格(Jerome Kohlberg)。
年轻时的克拉维斯(右)和罗伯茨(左),1960s
而当时的他们,谁也没有想到,三个人会随后一起创业,并成为华尔街当之无愧的杠杆收购之王。
在贝尔斯登工作期间,科尔伯格搞起了一些副业,为那些年迈的家族公司创始人,提供可以避税套现但同时管理公司的途径。而考虑到当时政策规定,对整体出售资产可以免缴资本收益税、利息费用税前抵扣等因素,杠杆收购(LBO)成为了最佳选择。
1965年,克拉维斯拉了一帮投资者成立了壳公司,然后用银行贷款从72岁的斯特恩家族手中买下了一家生产金属牙齿护理的公司,并给予了斯特恩家族一定的股权和实际管理权。随后通过收购上下游公司的业务整合,公司经营状况大为改善,再次出售时,股权价值提升了7倍多。
随后,科尔伯格和克拉维斯又操刀了五六笔业务,收益有高有低,但积累了不少经验和财富。越做越顺的科尔伯格向公司提出成立一个三人独立业务小组,但被无情拒绝。三人一怒之下一同离职,募集了40万美元后,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
新公司以三人各自名字首字母组合而成,Kohlberg Kravis Roberts,简称KKR,1976年正式开张。
尽管KKR是杠杆收购的先行者,但公司名气不大,甚至一度被人误认为是家熟食店。每当快坚持不下去时,他们就会想起离职前被老板嘲讽:“从这里出去单干的人没有成功的”,便有了奋斗的动力。幸运的是,在1980年,公司一口气完成了6单生意,陆续有媒体开始报道,也渐渐有了市场口碑。
经过几年的实操,KKR形成了稳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层谈判达成一致(整体收购,但予以管理层股权和管理激励)、设计方案完成资金筹措(考虑利率、周期及股本金比例等因素)、收购股份完成私有化、改善短期经营效率(缩减成本、拆分业务等方式,力图增加三五年的现金流和利润)、出售股份(被并购或重新上市)。
1980年代的克拉维斯和罗伯茨
模式一旦固定,剩余就是不断的复制黏贴。而更大的并购规模意味着更多收入,于是,KKR开始将并购对象转向大型公司。1984年,KKR业务额达到了10亿美元,而最大并购金额也达到了4400万美元。更为可观的是,KKR主导的项目回报率达到了惊人的年化62.7%。
而这一年,克拉维斯已经赚了近2亿美元。成为富豪后,他觉得原配太拜金,于是选择离婚,随后迎娶了高自己一头的美女服装设计师Carolyne Roehm。克拉维斯将人间繁华和旋转木马一并献给了自己的娇妻,《绅士季刊》将二人的婚礼列为“1980年以来的20场世纪婚姻”,与戴安娜和查尔斯王子的婚礼相提并论。
克拉维斯和妻子Carolyne Roehm,1987年
克拉维斯高调的炫富,很快为公司吸引来了一大批竞争对手。美林证券在1985年迅速组建了一个4亿美元的基金,1年后又投入了15亿美元。1987年,摩根士丹利投入了17亿美元资金。雷曼兄弟也筹集了12亿美元。大玩家的介入,迫使KKR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悠然自得的同管理层和董事谈判,轻松获得有利的价格。
整个杠杆收购行业处于蓬勃快速的阶段,从1982年到1988年,整体交易金额从110亿美元上涨到了1819亿美元,可谓家家有酒喝,人人有肉吃。
为了快速甩开对手,KKR放弃了科尔伯格制定的低调友善的经营策略,转向高调激进之风。而这也导致曾因脑部肿瘤住院离开公司两年的科尔伯格非常不适应,最终选择了离开。
1987年,完全掌控公司的克拉维斯宣布,在1990年之前进行的交易一律免除管理费用。这个大招一把募集了56亿美元资金,管理规模上将追随者远远甩在了后面,更是被《财富》杂志惊叹,可以买下500强中10家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公司。这种气势,令华尔街叹服,也夯实了KKR杠杆收购一哥的地位。
“野蛮人收购战”中的另一位主角,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其实早在1986年就被克拉维斯盯上了,但克拉维斯发出的收购邀请被CEO约翰逊不置可否地含糊过去。因此,当KKR得知约翰逊准备用75美金一股的价格来做MBO时,立马炸锅了,原因有两点:
一是约翰逊剽窃了KKR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的建议,却把KKR完全抛开;二是在约翰逊眼里,75美金一股的价格太便宜了,简直是在抢钱。
怒火中烧的克拉维斯马上宣布:对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势在必得,要捍卫KKR的荣誉。这场世纪收购战,还没开打,就已经充满了华尔街特有的火药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