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财经
经史深论-No.7
忽如一夜朝鲜来
作者:戴老板
数据支持:远川研究
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分裂41年的东德和西德自此走向统一。同年,首都展览馆举办“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演唱会,全城轰动,崔健在台上声嘶力竭地唱到:“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这世界变化的确快。2018年4月27日,在世界戒备最森严的边境线上,朝韩两国领导人发布《板门店宣言》,向世界宣布将在年底前终结持续了59年朝韩战争状态。而仅仅在几个月之前,朝鲜半岛还笼罩在核武和导弹的阴影之下,没有任何人能想到变化会像冰山解体一样,迅速而轰然。
忽如一夜朝鲜来,这片我们熟悉而陌生的土地,以及它未来的可能性,倏忽间闯入我们的视野。
中国人对于朝鲜的近代史了解较多,但对于朝鲜经济、产业、贸易、资源等情况,知之甚少。由于我们也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经过40年的磕绊坎坷后才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所以中国人对可能重复我们道路的地区,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它们的经济家底。
所以,我们在这里抛开半岛错综复杂的历史和政治话题,纯粹从财经角度,来为大家展现朝鲜经济发展的版图,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1. 朝鲜的经济历史全梳理
2. 38线南北巨大经济鸿沟
3. 封闭体制中的市场萌芽
4. 半岛经济的机遇和未来
本文将围绕以上线索来展开。
1. 朝鲜的经济历史全梳理
朝鲜半岛从1910年“日韩合并”,到1945年日本投降,被日本侵占长达35年。在日本殖民期间,朝鲜的基础设施得到一定发展,识字率等教育指标有较大提升,等级制度和露乳服饰被取缔,半岛北部由于靠近中国东北,工农业发展情况好于南部地区。
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使半岛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与1949年相比,1953年的工业产值下降36%,农业产值下降24%,国民收入减少30%。战争最大受惠者反而是日本:战争期间美军在日本大量的物资采购,促进了日经济复苏,同时停止了原本肢解日本财阀的计划,为日后日本经济腾飞埋下伏笔。
从朝鲜战争结束的1953年开始,朝鲜经济可以明显地分为四个阶段:
快速发展期(1953-1970年)
增长放缓期(1970-1990年)
困难挫折期(1991-1998年)
艰难恢复期(1999-2012年)
快速发展期(1953-1970年):战争结束后,朝鲜在1953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的苏联式经济路线,并制定了跟中国类似的“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三年计划”(1954-1956年)。到1956年,朝鲜各项经济指标已经有了较大改善,工农业生产全面恢复并超过战前水平。
重建平壤,朝鲜,1954年
1957年开始,朝鲜开始执行新的五年计划,朝鲜领导人在1956年底的中央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以跨上千里马的气势奔驰”的口号,并视察降仙炼钢厂,开启了“千里马运动”。这项运动意义深远,不但于1961年4月在平壤万寿台树立了一座46米的雕像,还将其印刷到朝鲜发行的各类纸币和硬币上。
千里马雕像,平壤万寿台,建于1961年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朝鲜迅速推进工业化和电气化,并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在此期间,苏联、中国、东欧等国家为朝鲜提供了大量资金和技术援助,这他们的帮助下,朝鲜工业产值在1957~1960年间增长了2.5倍,平均每年增长36.6%。到1960年,朝鲜人均GDP产值居然达到了韩国的3倍,首都平壤也焕然一新。
平壤街景,朝鲜,1960年
1961年,朝鲜又提出了新的规划:1961~1967年发展国民经济七年计划,并在之后延长3年之1970年。这期间唱主角的仍然是工业,1961~1970年间,工业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2.8%。工业在朝鲜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从1956年的25%,提升到了1970年的65%,比例远超同期的中国(37%)。
平壤街景,朝鲜,1970年
这一期间朝鲜经济是亚洲的明星,甚至被誉为“远东发展的奇迹”。当然,此时韩国经济也开始起飞,1961年朴正熙上台后,以国家资源推动大企业大集团的崛起,GDP总量在1965年超越朝鲜,人均GDP在1970年超越朝鲜。
增长放缓期(1970-1990年):进入70年代后,朝鲜仍然继续沿着计划经济道路发展,但增速有所放缓。朝鲜政府相继提出国民经济六年计划(1971~1976年)、第二个七年计划(1978~1984年)和第三个七年计划(1987~1993年)。
手表制造工厂,开城市,1972年
1975年3月,朝鲜在全国工业积极分子会议上宣布:朝鲜人均国民收入折合美元已经超过1000美元。同期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不到200美金,达到1000美金更是要等到2000年。很多年后,有网友戏称说:假如不改革开放,我们经济状况等同于朝鲜,而事实上,假如没有改开,中国经济可能还远不如朝鲜。
电视机生产线,平壤市,1972年
尽管发展迅速,但朝鲜经济这一期间已经面临隐忧。一是经济结构不平衡,跟苏联和东欧国家类似,重工业占比高,轻工业和农业占比低;二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协作关系已经面临世界贸易体系的挑战。受此影响,朝鲜经济增速放缓,韩国人均GDP在1980年已经是朝鲜的2倍还要多。
1989年7月1日,朝鲜举办了盛大的“第十三届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节”,共有177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出席,朝鲜借此用来跟1988年汉城奥运会竞争。为此,朝鲜投入巨资,兴建了世界最大的体育场、最高的饭店(后烂尾)、设施完备的运动村等设施,这几乎就是朝鲜“由盛转衰”的标志。
第十三届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节开幕式,平壤,1989年
困难挫折期(1991-1998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地缘突变。朝鲜传统盟友苏联和东欧国家陆续陷入动荡,原本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协作关系瓦解,朝鲜因此商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也失去了原材料和能源来源。朝鲜传统的计划经济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缺乏竞争力,贸易额大幅度下滑,经济开始逐年下滑。
由于无法得到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援助和扶持,朝鲜的外汇储备大幅度减少,导致原油、化肥、机械等进口量锐减,使大量农机无法开动,农业重新回到较为原始的耕作水平。90年底初期,由于粮食紧张,不少农民伐木垦田,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进而导致土地退化。
较为落后的农业生产,朝鲜,2007年
这一期间朝鲜自然灾害频繁,其中1993年遭遇冻灾,1994年遭遇冰雹袭击,1995~1996年连续两年发生严重水灾,1997年遭遇高温干旱和海啸,1998年遭遇海啸和霜冻,仅1995年的特大洪水就卷走了超过100万吨库存粮食。这一阶段被官方称之为“苦难的行军”,一度推行“一日只食两餐”运动。
艰难恢复期(1999-2012年):1999年之后,朝鲜经济困难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粮食产量有所恢复。另外,各国援助朝鲜粮食逐年增多,1999年首次突破100万吨。根据世界粮食组织的统计,朝鲜粮食援助最大来源分别为韩国、中国和美国。
从1999年-2005年之间,在外部援助和政策调整的促进下,朝鲜经济缓慢恢复,GDP增速均为正数,最高达6.1%。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先军政治”和核试验的影响,经济在2006 至2010年期间再次进入负增长轨道,经济恢复和发展较为艰难。
今日平壤,2016年
综上所述,朝鲜经济在50~70年代飞速发展,在80年代达到顶峰,在90年代重挫艰难,在2000年缓慢恢复。在50-70年代,朝鲜经济实力不逊色于38线以南的韩国,但如今再与之相比,则差距悬殊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