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9|回复: 0

[父母心声] 孩子与父母不亲,一定是父母的责任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8 10: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孩子与父母不亲,一定是父母的责任吗?

沉思的知乎君 知乎日报  2018-07-08


图片:《妈妈咪鸭》


孩子与父母不亲,一定是父母的责任吗?


知友:肥叔(100+ 赞同)


如果这个责任对应的是改善问题的主体,那么没错,一定是父母,改善问题的主体一定是父母。(当然这里特指孩子需要被监护的情况下,问题里用到不亲这个词,我第一个反应是婴幼儿)


如果这个责任主体对应的仅仅是甩锅对象,那就多了,可能是社会问题,可能是家族环境,可能是小孩子接触的朋友们,可能是老师,可能是电视节目,可能是孩子的体质问题……


所以,对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态度,决定了这个问题是什么答案。


你和孩子之间的问题,你承担什么责任呢?


从社会风气来说,我个人不太喜欢将自己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父母造成的这种倾向,注意此处面对的对象变了,对象是成年人。


几个原因:


1. 不利于成年后,人对自己问题的责任主体的界定,自己的问题,是自己需要解决的,自己解决不了,自己需要去发展对应的能力,而不是讨伐自己的父母。


讨伐自己的父母,对问题解决没有帮助,对提升自己能力没有帮助。


只有一个帮助,把自己的无能归结于自己的父母,让自己心里舒服了很多。


2. 从生物学导向来看,人的成长本身是一个以分离为终点,自立为目标的过程。


什么都归罪自己的父母,太过反智。


3. 只要社会是发展的,父母,不管那一代的父母,最终就没有自己的孩子更进步。


4. 我们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加能够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是最容易的。


我们指责别人,期望别人按照我们的意志行事是很难的。


那怕这个人是我们的父母,或者孩子。


知友:木棉959(100+ 赞同)


除非「基因」也包含在「父母的责任」,否则反对「一定是」这种说法;很多心理学方面的问题,都很难用「一定」来解答。


「不亲」,可能是「依恋质量不高」,或者是「疏离型依恋风格」。


依恋是一种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可以描述为儿童渴望和需要同某个个体保持长期持续的亲近,以获得安全和舒适的一种情感连接。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发展的开端和人生经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依恋确实受到家长教养的影响,而且影响程度很大,但也并不全是家长教养(外部因素)决定的,孩子自己的内部因素如气质、自己的信息加工模式都有影响。


我猜题主是想问「一定是父母教养(外部因素)的问题吗」,那么答案是,「并不一定」,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责任」。


另外有位答主从咨询师的角度关注「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如果是如问题描述所说是从现象引发的好奇,那么非常欣赏题主的求知欲了;


如果换一种场景是「不亲」的家庭中的人根据自己的经历提问,那咨询师的反问就更有意义了,可能针对情绪进行一些深入的讨论会比讲道理更「有用」,毕竟:


「理性的澄清不能解决情绪问题。」


——张日昇


知乎机构号:摩米Momself(100+ 赞同)


这个社会,包括我们自己,对妈妈这个身份的限定,常常出乎意料。也有太多的误解。


第一个误解,孩子天然就会无条件跟妈妈亲。


第二个误解,妈妈必须花时间陪孩子,让孩子亲。不亲就不是好妈妈。


第三个误解,养育孩子的正确方式,是唯一的。


出差一周,从下飞机开始拖着行李箱一路小跑,车子开回家的路上,看着窗外的风景,想着要见到儿子小核桃了,心里软软的,不禁感慨,「爱就是这样子的哎,想到要见一个人,忍不住笑出来。」


拖着行李箱奔出电梯,忍不了一分钟,冲进屋子,小核桃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我今天不想跟你回家。」剧情急转直下。


「为什么啊?」


「就是不想啊。」「我会想姥姥的啊。」「今天太晚,我困了啊。」


现在他长大了,还能说出一二三点理由。再小一点的时候,如果不想回家,就呜呜地哭,哭到连我自己都以为,我这个亲妈可能是假的。


说服无效,总不能强行把人家抱回去吧,我放弃了。一个人溜达回家,沮丧至极,我努力工作错了吗?我赶最早或最晚的班机,就是为了能跟小朋友有多一点的时间啊,为什么还要有这种遭遇!用茜茜的原话就是「当妈当到这个地步,也真是醉了。」


不只是我和茜茜姑娘。


北京的一个朋友,做媒体的,孩子半岁开始上班,有一天发了一个朋友圈:才分开一周,忽然就不依赖我了,发烧哭着找奶奶,我抱他哭得更厉害。有点儿崩溃。


王大米前段时间差点抑郁,因为女儿养乐多跟爸爸的亲密,基本让她无容身之地。「妈妈你去工作吧。我要跟爸爸玩啦。」是养乐多最常说的话。老公加班,养乐多会一直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要等他回来,看他一眼才睡。一旁想做二十四孝好妈妈的王大米也是相当尴尬。


当妈之前,我以为都跟动物世界里一样的,小狮子出生之后就是会跟在母狮子身边,母子情深是天生的啊!


但其实,是我们对「妈妈」有太多的误解了。


第一个误解,孩子天然就会无条件跟妈妈亲。


很明显不是,表现如上。


大人也有亲疏远近,需要维护感情。花时间少的,自然会疏远,为什么放到孩子身上,就有那么多的「无条件」?TA 会喜欢那个陪伴自己时间多一点的养育人,不是很合理的事吗?


第二个误解,妈妈必须花时间陪孩子,让孩子亲。不亲就不是好妈妈。


也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哪来的那么多必须?


我的女朋友 TT,投资人,天南海北地飞。前年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孩子们一岁的时候,她自己跟女朋友跑去西班牙玩,孩子们生日当天,她在朋友圈隔空发来祝福。


为了保证工作的时候精力充沛,她几乎不跟孩子一起睡,一个交给姥姥,一个交给阿姨。我问她,你孩子跟你亲吗?


「还行啊……」


「生病的时候会不跟你吗?」


「小女儿生病啊,闹觉啊,的确是要找阿姨。」


「啊!找阿姨都不找你!你是家里生物链的最底端啊!」


「屁啊,她们生病,我要带着一大家子去医院,找医生,前前后后指挥安排,她要跟我,我也没空啊。」(心大!)


「那你担心孩子跟你不亲吗?」


她一脸的不在乎:「现在孩子还小,你感受到的『不亲』只是由于没有投入足够时间而产生的偏动物性的亲密或者疏远。比如说,我周末在家两天,我们就会亲一点,我出差两天,她们再见到我,就是会疏远一些。我觉得这很正常。」


「可是,可是……」我总觉得哪里不对。


她知道我要问什么:「你是想问,我会不会难过对不对?」


嗯嗯嗯。


「会啊,」她停下嘻嘻哈哈,一脸严肃,「但我觉得,我只是在选择我的活法,并不代表孩子没有受到很好的照顾。孩子成长得很好,就够了。有人说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我……认!」


「有人说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我认!」这句话真是掷地有声。


想想也是,为什么非要在乎「别人眼里的」的某种定义?


难道你不知道社会对一个好妈妈的要求有多严苛吗?要耗多少精力,才能拿到那么一个称号?


「她整天就知道忙工作,不是一个好妈妈!」


「她不工作整天呆在家,不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不是一个好妈妈!」


「她太溺爱孩子了,不是一个好妈妈!」


「她对孩子那么凶,不是一个好妈妈!」


……


比评选三好学生还要难!我就想问一句:「值得吗?」


好吧,话虽如此,要忽略它们真的很难。


有谁能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呢?


但仔细想想,什么是好妈妈?好妈妈的标准是什么?孩子特别亲你,无时无刻不粘着你,只需要你,这就一定是好妈妈吗?那时候,也许又会有人担心,TA 适应能力不强,不够社会化吧?


还是说,孩子独立有主见,健康成长,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才显得你是好妈妈?——可那是孩子长得好啊,你凭什么把功劳放到自己身上?(也许孩子爸爸还美滋滋地说:是我的基因好!)


看到了吗,无关那个孩子,最大的心结是我们自己。


最后,请容我彬彬有礼地对所有那些评判别人是不是「好妈妈」的看官们说一句:关你屁事。


现在我要说第三个误解:


养育孩子的正确方式,是唯一的。


大错而特错!妈妈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有一些非常规,非主流的养育方式,也照样能培养出健康可爱的孩子,因为孩子有他们自己的适应能力。


韩国演员李宝英主演的《Mother》剧终后的一个采访,说了这么一段话:


「生了孩子之后,有些问题一直让我感到疑惑和苦恼,这些在剧中也体现了出来。


刚生下女儿的时候,因为身体经历了生产之痛,根本无暇顾及其他,那一刻并没有觉得女儿多么可爱,也没有像电视电影里一样抱着孩子流下激动的泪水。我妈妈因为心疼我,让我只喂初乳,不要起夜喂奶。


而除了我妈妈之外的其他所有人,都要我坚持喂母乳。月子中心的人都在传「只有李宝英不肯起夜给孩子喂奶」,我的孩子在众人口中成了「可怜的小孩」。这让我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不爱孩子的坏妈妈,直到孩子一百天我都在不停地愧疚和难过。


生了孩子之后,每天都会受到各种责备,「怎么给孩子穿这么少」「怎么不给孩子穿袜子」等等等等。


我希望不要把「妈妈」的存在限定成只有一种。我不认为「妈妈就必须这样」,世上会有很多种妈妈,有愿意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妈妈,也可以有爱孩子的同时也爱自己的妈妈。」


养育的标准有很多种。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个标准谁来定。你有没有这份底气自己来制定规则呢?「这是我的孩子,我是孩子的妈妈,我要这样当妈妈,我就可以这样当妈妈。」


在妈妈这个身份上,没有人可以替代你,要相信自己的标准。


虽然这么说,但一定还是有很多朋友觉得不舒服,「道理都对,但孩子跟我不亲,作为一个妈妈还是有点儿难过。」


所以,还有一个误解想提醒你和我:你的孩子是真的跟你不亲吗?


前面说的女朋友 TT,对于「亲密的真实性」很关注。她「并不在意『动物性』的亲密」。她认为那只跟她投入时间有关。并不能说明实质问题。她在意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亲密。


「虽然很忙,但我仍然很安排一些时间跟孩子相处,在一起时,她们看我的眼神,她们跟我的交流,我能感觉到,孩子们跟我的心灵亲密是在的。而生病不找我,睡觉不找我……嗯…… 最好不要找我。」


上周末在上海做「人生实验室」,好几天没回家,中途跟小核桃视频,他正在跟爷爷搭积木,全程背对着我,「喂喂喂,我很想你哎。」「妈妈,我在玩,我不想你哦。」


哭笑不得,悻悻关掉手机,安慰自己,「这孩子课题分离做得真好。你想我是你的事儿,我不需要为此负责。以后进入社会,应该是一个很拎得清的家伙吧。」


周一终于见到他,一起折纸,两个人玩得都很投入,嘻嘻哈哈。我试探地问他,我回来你开心吗。「我很开心啊,妈妈。」


「我出差的时候很想你哎。」


「我也很想你啊,妈妈。」


「啊,视频的时候你不是说你不想我吗。」


「不是的妈妈,当时我在玩玩具,我不想你,可我的心在想你。我的心和我,是好朋友。」


「What?什么?」被这句话彻底扰乱。


但就在那一刻,我知道那些让我沮丧的「不亲密」已经不重要了,TA 就坐在身边,我们之间的流动是真实的。这是妈妈和孩子之间天然的连接。如果不被所谓「标准」绑架,有时你就会看到它。


那个瞬间,想起在「人生实验室」听到的一句话:我和孩子的世界里没有时间,只有此刻。


文 | 崔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1 10:02 PM , Processed in 0.03465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