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末期,健力宝销售开始明显下滑,尽管整个饮料行业在增长。
李经纬想尽办法应对问题,他想走出三水。在广州,健力宝负债建起39层的健力宝大厦;在金融、传媒、地产、科研领域收购项目和企业。无奈这些多元化投资让健力宝财务负担更重了,主业不济、公司核心竞争力不断衰退。
更要命的是,“国企管家”李经纬和出资人三水政府开始有嫌隙。三水政府曾劝李经纬不要去广州新建大楼,收购三水当地一个烂尾楼就好,李经纬拒绝。当时,针对李经纬及团队的各类举报不断。广州新大厦建好了,健力宝的大厦将倾。
公司发展滑入下坡路,三水政府加强了对健力宝资金的掌控,新产品、新的招商引资项目,政府都要过问、参与审批。一手拉拔起健力宝的李经纬,很难不反感。
2000年前后,国企改制大幕开启。当时三水市只剩下健力宝和南钢等几家大企业还没有进行产权改制。很多套方案被提上讨论,但涉及到李经纬与高管该持股多少、购买股份的钱从哪里出、中层干部和员工如何获利、安置,各种利益纠缠下,没有一套方案能推行下去,改制无奈搁浅。
焦灼中,李经纬没有想到的是,2001年八九月,三水市政府决定卖掉健力宝,且对象不是他李经纬。
后来时任三水市政府秘书长周永基对媒体解释说:“卖掉健力宝是市委班子的集体决定。健力宝最近几年里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是财务方面的问题,涉及资金周转等方面。健力宝出现问题后,股东纷纷退出,再不转制后果不堪设想,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不能再等了。”
待嫁的健力宝吸引了很多知名企业、投资方,包括法国达能、新加坡第一食品、摩根士丹利、汇丰投资基金、新疆德隆等。最接近成功的是新加坡第一食品,2001年时双方曾草签了协议,对方以3.8亿元收购健力宝100%的股权,除了政府已经控制的75%以外,其余股权将由三水市政府出面购回后与之交易。
李经纬等管理层抵制收购,新加坡第一食品没能厘清健力宝内庞杂的账目,撤回定金,交易不了了之。期间李经纬向三水市政府提出4.5亿元3年分期付款的收购方案,这一报价比新加坡第一食品高。三水市亦答应给他一些时间;但没想到,一个28岁的年轻人的忽然出现,完全改变了健力宝和很多人的命运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