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3|回复: 4

超人退休,李嘉诚和他的城 | 棱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7 08: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超人退休,李嘉诚和他的城 | 棱镜 

2018-03-16 许文苗 耿荷 棱镜

    作者 | 许文苗 耿荷


一代传奇、华人首富李嘉诚终于宣布退休。

 

2018年3月16日,年近90岁(1928年7月29日出生)的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主席李嘉诚正式宣布退休。作为香港乃至整个华人商界的传奇人物,李嘉诚白手起家的创业史、庞大的资产帝国以及近年来的资产“抛售潮”,无一不挑动着大众的神经。



和同时代的香港商人相比,同为地产大亨的李兆基已经在2015年正式退休,更年轻一些的刘銮雄也因身体原因不再参与商场争斗。

 

而信奉“勤奋”的李嘉诚则是超期服役,以90岁高龄掌舵着巨大的资产巨轮。


他的商业版图遍布全球52个国家,从事的产业,横跨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等多个领域,集团员工超过30万人。

 

如今超人退休,船长落幕,李嘉诚和他的城究竟会走向何方?接班人李泽钜又能否负重前行?

 

香江传奇

 

李嘉诚的致富之路源于22岁那年开办的长江塑胶厂,后生意不断扩大,29岁就成为香港的“塑胶花大王”。



1958年,30岁的李嘉诚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开始涉足房地产,正是这一转型成就了他多年来稳居华人首富的传奇。


从失学青年到香江首富的传奇经历和打拼历程,李嘉诚一度被香港人视为顽强不息的“狮子山精神”的代表。

 

对于李嘉诚的商业天分,香港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Chris Patten)曾经评价他是“世间罕有的商界巨子,拥有近乎天才的商业直觉。”

 

从房产业务来说,李超人就成绩彪悍。从最初位于港岛北角的“长江工业大厦”,到后来披荆斩棘收购英资优质地皮、物业,再到后来荣登香港的“地产霸权”之一。今天的长地的业务已经遍布香港、内地、新加坡以及英国。

 

长地公布的资料显示,李超人的房地产业务包括发展物业、投资物业、酒店及服务套房以及持有的三家房地产信托股权,估值共计达4201.49亿港元。2014年全年,合并后的长地共录得收入466.06亿港元,其中66%来自香港市场,28.1%来自内地市场,其余来自海外。

 

尽管过去几年无论香港还是内地,受宏观调控影响,楼市行情欠佳。但李嘉诚的房地产业务仍然盈利不菲。按照合并后2014年业绩计算,长地的净利润率高达43.8%,跑赢大多数同业。

 

华人首富


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李嘉诚至少连续15年蝉联华人首富宝座。

 

虽然近年来,李嘉诚的首富位置被王健林、马化腾等后起之秀的内地富豪超越,但是盘踞华人首富十多年的李嘉诚早已成为“华人首富”代言人。

 

关于李嘉诚的资产,单说数字或许缺乏画面感,根据彭博社亿万富翁榜,截至2017年7月24日,李嘉诚共有329亿美元的资产,位列世界第20位。其资产相当于2066万盎司的黄金、6亿8千万桶原油、香港2016年GDP的10.2%、58万倍美国家庭的平均收入。


李嘉诚历年资产

 

李嘉诚跑了?超人回应:天若有情

 

近年来,李嘉诚身上的“首富”标签逐渐淡去。因为不断抛售手中内地资产,李嘉诚一度陷入“跑了”的舆论质疑风波之中。

 

自2013年起,李嘉诚“抛售大陆物业和资产”的消息不断见诸媒体。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李嘉诚通过转让资产或其他方式套现近800亿元人民币。

 

而追溯李嘉诚的内地投资史,他是开辟大陆市场的香港商人先锋之一,更从中获取巨额回报。

 

1989年,部分外资企业从内地大规模撤离,李嘉诚反其道而行之,大举进军中国内地市场,成为香港在中国内地的最大投资者,为其日后获得超值的土地收益奠定了基础。

 

据公开资料显示,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下称“长地”)拥有约149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其中约70万平方米位于香港,约1380万平方米在内地,在海外拥有40万平方米。

 

也就是说,长地九成土地储备在内地,这些土地储备大部分在2005年以前获得,当时获得土地的成本较低。据年报显示,2013年以后,“长和系”在内地再没拿过地。

 

对于抛售内地资产,李嘉诚曾在多个场合解释,并且不断强调依旧在内地保有投资。

 

在2017年的新年致辞。李嘉诚在长江集团的周年晚宴上发表讲话称:“过往的经历告诉我,天若有情,往往遥遥千里之外。我在1980年成立了基金会,陆续把约1/3的资产拨归其中,30多年来用在推动教育、医疗及其他项目,付出超过港币200亿,80%以上支持的项目在大中华地区。”


当被问及内地人民币贬值是否会使公司对投资减少时,李嘉诚回应称,内地回报未必少,其公司去年在内地已投资超100亿港元。他还表示:“哪里有回报,我就去哪里投资。”

 

慈善理念: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华人首富的另外一面是对金钱的释然。

 

他曾经对媒体说:“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这样的财富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生活方式。

 

1980年起,李嘉诚决定设立个人基金会,希望“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做的事,一定要比我在世时做的只多不少”。而在更早些时候,他们就已经捐献巨资。2007年5月,《时代》杂志公布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两位人士,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慈善家”一项,李嘉诚名列其中,与比尔·盖茨齐名。

 

为弥补自己少年失学的痛和父亲因病去世的无奈,李将基金会捐献的方向主要放在两方面:教育和医疗。

 

首先,李在故乡成立一所大学——汕头大学。办学是个无底洞,李此举曾引来一些朋友的担忧,但李志气坚定,少年失学的痛,转化成他对汕大的浓郁情感。李说,虽然他没有大学学历,却能创造一所大学。“就算汕头大学一夕之间被摧毁,我也会把它重建起来!”



李嘉诚做慈善,很多时候,也是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李曾开启了一个针对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项目,起因是,他去探望一个罹患肿瘤的富豪朋友,这位朋友看到他非常高兴,双手拉着他要他坐在床边,后来朋友睡着了,拉着他的手也没有放开,“我心里想,这个朋友很富有,但因为肿瘤而痛楚不已。内地贫穷的癌症病人没钱治疗,生活怎样过?于是立即想到开展宁养服务”。


部分资料摘自:《南方周末》


 楼主| 发表于 2018-3-17 08: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嘉诚退休|从此香港再无白手起家神话 

 2018-03-16 罗强 界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对于几代中国人而言,李嘉诚这个名字等同于“首富”,代表了一个白手起家创富的“黄金时代”。今天,他正式宣布退休,由长子接任。

作者 | 罗强

3月16日下午16:40,在象征着财富的长江中心大楼,香港首富李嘉诚对中外媒体以及股东分享了一个”简单”的决定:

“今天之后,我将卸任董事会主席位置,日后将会出任集团资深顾问,同时披上新的战衣,投入到李嘉诚基金会的工作,特别是教育和医疗方面,感谢大家多年的支持。”

对于几代中国人而言,李嘉诚这个名字等同于“首富”,代表了一个白手起家创富的“黄金时代”。其实,关于他即将最终退休的消息在近几年不断升温。这位因卓越商业眼光而被香港人称作“超人”的商业巨子,终究有退休的一天。而这一天的到来,也似乎象征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李嘉诚旗下最大的四家公司——长江和记、长江实业、长江基建和电能实业都选择了在3月16日发布业绩。在时间上这或许是巧合,但更深层次的意义,或许也是在向曾经“香港精神”的代表致敬。

李嘉诚是“爷爷辈”的人物,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11岁随家人逃难到香港,12岁开始工作,22岁开始创业,用68年时间打造了“长和系”万亿帝国。

自1950年创业开始,在到1972 年长江实业上市至今,在过去的 68 年间,李嘉诚一直带领长江集团稳步发展,经过内部增长及收购合并,积极拓展业务及收益多元化与全球化,并适时作策略性检视以及重组,长和系由此成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李嘉诚本人在过去多年也一直是亚洲首富。

如今,这位掌管业务遍布逾50个国家,从地产、零售、电信到公共事业均有涉足的商业帝国的“超人”,终于卸下了重担,从此可以开始安享晚年。

按照6年前公布的家产分配原则,李嘉诚将“长和系”的帅印交给长子李泽钜,拥有“小超人”称号的次子李泽楷将得到父亲的现金支持。

李嘉诚已经90岁了,这是他自己选择的退休时点。李泽钜也已经54岁,跟随李嘉诚身边工作已经32年;李泽楷52岁,抛却家族生意的他,在商海中的成绩甚至超越李嘉诚。

李嘉诚还有第三个“儿子”——李嘉诚基金会,他承诺这个基金会将拥有其三分之一的财产,全部用于慈善事业,家族成员不能从中受益。

2018年1月1日,李嘉诚携家人祭拜亡妻庄月明时,李家第三代正式亮相。李嘉诚的长孙女已经22岁,长孙也已经12岁。

如果不是近五年来的“撤资”风波,对李嘉诚的认知确实已经变得面目模糊。

实际上,福布斯2018年全球亿万富豪榜中,李嘉诚以349亿美元财富值排名第23位。在他之前,中国人眼中有两个熟悉的名字,马化腾以453亿美元排名第17位,马云以390亿美元排名第20位。

马化腾在腾讯帝国的顶端,极尽低调,深居简出,但互联网新闻对他的追逐无处不在。高调的马云,从英语老师到阿里巴巴帝国的教父,最近还拍了一部电影“布道”,活跃在政商两界。

2012年之前的李嘉诚,中国人对于他的印象停留在国家领导人接见的黑白电视里,停留在“绑匪”张子强的故事里,以及“李嘉诚给青年人的10个忠告”、“李嘉诚如何请客吃饭”等无从考证的鸡汤式文章里。没有人再去关注细节上,李嘉诚财富规模的增加或减少。

2012年之后,李嘉诚接连陷入风波,公开力挺的香港特首候选人落选,遭遇码头工人的罢工,被再次斥责为“万恶的资本家”。此时,市场中已经开始流传李嘉诚将撤离香港的流言,随后的资产腾挪加速了流言传播。

2015年,新华社瞭望智库一篇《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彻底将他推入漩涡。

此后,李嘉诚一举一动被无限放大解读。2013年中,李嘉诚罕见缺席“长和系”中期业绩发布会,随后在“红颜知己”周凯旋的斡旋之下,李嘉诚打破沉默,罕见接受了“南方系”和财新在内的数家媒体采访,围绕所谓“撤资说”作出澄请,但舆情依旧。

在这些采访中,李嘉诚对外释放出“长和系”爱国、爱港、永不迁册,但在商言商,商业行为不涉政治考量。 “说’长和系’撤资是一个大笑话”。李嘉诚数次强调这个观点,自认为旗下公司的资产腾挪都是在商言商,价高就卖,价低就买。

但这些在李嘉诚看来再正常不过的生意,依然未能打消外界质疑的声音。久经商战的李嘉诚往往出手狠准,他在全球的资产重新配置动作,未有一刻停歇。

此后长实系又陆续出售了位于上海的几栋核心物业,并将香港电灯和屈臣氏拆分上市,这一系列的腾挪,进一步加深了外界对李嘉诚撤资的质疑。2016年,李嘉诚甚至罕见接受彭博TV的专访称,关注公司现金流的管理,无论是管理公司,还是投资,不要像赌博一样。

晚年的这场撤资风波让李嘉诚的形象分裂。过去数十年来一直以谦卑示人的他,或许从未想过需要如此耐心的向世人辩解。

在这场质疑与自辩之间,香港的一个时代也过去了。如今的李嘉诚已不能在像过去般容易激起香港人心中的共鸣。十几年前,香港人提起他,都会称之为榜样,但如今普通香港民众的心态已有变化,李嘉诚不在是那个他们曾经赞叹的“超人”。

1986年,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李嘉诚,他的形象是爱国商人;1998年,香港媒体拍摄制作的李嘉诚记录片里,他的形象的“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商人;15年后,李嘉诚又被冠以资本主义丑恶商人的名号。

对于李嘉诚而言,这简直是不可思议。李嘉诚1986年开拓跨国业务,收购加拿大赫斯基石油,1991年进军英国货柜码头业务,彼时没有人说过他撤资。至于地产业务,李嘉诚确实说过“没有一个行业会永远新旺下去,市场会饱和,政府会有新的政策。”

“低买高卖”是一个正常商人的策略,这并没有什么矛盾。赚了很多钱,却输了很多尊敬,这不是李嘉诚愿意看到的,也不是李嘉诚应该遭遇的。

李嘉诚曾经在纪录片中坦言,大概在其30岁左右,就赚够了一辈子花不完的钱。很难想象,在随后60年时间里,李嘉诚仍然兢兢业业,将“长和系”打造成一个在全球超过50个国家经营多元化业务,雇员人数高达数十万的跨国公司,核心业务涉及港口、零售、地产、基建、能源和电讯等。

他亦坦陈过为什么如此努力赚钱,第一公司作为上市公司,为股东赚钱永远是第一位;第二是个人财富的增加,做对人生有意义的事情,有钱随时可以做到。

这个从二战中走过来的老人,在90岁高龄选择退休,并提前分好家产,培育了第三个“儿子”,专注于医疗和教育的慈善事业。

他曾说过,“我是一个傻气的人,如果没有傻气,不会办汕头大学一办30年。如果为了赚钱,为了名跟利,要我鞠躬屈膝,我不肯的;但如果为了自己的基金,教育、医疗,或者民族大义,我就都可以做。”

虽然最近几年对李嘉诚有些非议,但在支持内地建设、促进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发展方面,李嘉诚依然是位值得尊敬的爱国爱港商人。

一切喧嚣归于宁静。今天之后,李嘉诚只是一个退休的、有钱的老人,一个想要弥补童年病痛、辍学遗憾的老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7 08: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退休的李嘉诚 如何搭建了一个庞大的零售帝国? 

 2018-03-16 赵晓娟 界面

从屈臣氏到百佳超市,你的消费很难脱离李嘉诚旗下的业务。

作者 | 赵晓娟 许悦 牙韩翔

3月16日,长和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年届90岁的李嘉诚即日起卸任董事会主席一职,长子李泽钜接棒。

关于李嘉诚退休的传言成真。

香港被戏称为“李家的城”,这句话并不完全是玩笑话。从能源到地产李嘉诚的生意地图遍布各行业,但说到和每个人的每一天都发生联系的,是他所经营的零售生意。我们把李嘉诚零售帝国的业务进行剖析,在某种程度上,他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屈臣氏个人护理店

程凌华还记得10年前她上大学的时候,武汉开了第一家屈臣氏时她的情形:几个女孩相约去屈臣氏,买了一大堆面膜和磨砂膏。在忙于倒饬自己的青春年代里,程凌华把对头发和皮肤的用心都交给了屈臣氏货架上的瓶瓶罐罐。

早在屈臣氏开进武汉之前,它早已遍布香港的大街小巷,超过200间门店的屈臣氏是香港这座城市密度最高的零售商之一。创立屈臣氏的并不是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它得名于英国药剂师亚历山大.斯柯文.屈臣氏(Alexander Skirving Watson),1828年创立于广州,随动荡的时局和变化的市场而命运起伏,直到1963年被和记黄埔收购。

屈臣氏个人护理店

换了掌舵人之后的屈臣氏其实很早便重返内地市场,1989年屈臣氏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分店。然而它在内地的生意进展缓慢,开始发力扩张已经到了2003年前后了。

在当时,屈臣氏在商业模式上有过许多创新,比如销售产品中有大约20%是自有品牌,在紧跟潮流的同时有效控制售价,并建立起一套成熟的新品研发和生产的流程。此外,在内地消费者购买个人护理用品从超市和街头小店,向个人护理店转移的过程中,屈臣氏抓住了这一波的消费升级。

2005年,屈臣氏在广州的内地第100家店开业,并提出2010年要在内地开满1000家店的目标,开店范围开始从一线城市下沉到昆明、兰州等二三线城市。这一年,时任屈臣氏集团董事总经理的韦以安表示“中国大陆营业时间超过一年以上的屈臣氏销售增长平均达到30%以上。”

不过事实上,屈臣氏实现内地1000家店目标直到2011年才达成。对于中国内地的消费者来说,屈臣氏也在经历一个“祛魅”的过程。在经历了连续三年的增长放缓之后,屈臣氏所属的屈臣氏集团在2016财年年报中披露,中国大陆的营收出现负增长,同比下滑了3.82%。

屈臣氏的全名一度叫“屈臣氏大药房”,是因为在欧美地区,药房(Phamacy)是一个可以买到处方药、非处方药和洗发水、面膜、卫生巾等个人护理用品的综合店。这种业态对于十年前的内地消费者来说很新鲜。但随着电商的兴起,消费者眼界的打开,屈臣氏原有的渠道优势和品牌组合开始逐渐落后。

眼下,屈臣氏正在进行一系列积极的自救。去年4月,屈臣氏新的CEO高宏达(Kulvinder Birring)上任,着手进行一系列变革。屈臣氏升级了店铺,推出第八代门店;增加彩妆品牌的数量;缩小国产品牌和自有品牌的占比,引进更多进口品牌;重新制定对A、B、C类店铺的业绩要求;还上线了购物app“莴笋”。

它的未来,还在等待变革给出答案。

屈臣氏酒窖

香港是亚洲葡萄酒贸易的中心之一,李嘉诚显然也不会错过这门生意。屈臣氏酒窖主要集中在香港,在香港共有30家左右的门店。据屈臣氏酒窖的官网,酒窖供应大约2000种洋酒,采购自20多个国家,目标顾客是香港的中产阶级。

除了葡萄酒零售,李嘉诚的另一家公司长江生命科技集团还收购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葡萄庄园。


屈臣氏酒窖


丰泽电器

智能手机,尤其是iPhone的普及让中国内地的消费者还熟悉了另一个词“港行”。它往往是“低价好货”的同义词。

如果你到香港购买数码产品,当地人多会向你推荐“丰泽电器”。丰泽电器由香港电灯公司在1975年创立,1986年被李嘉诚的和记黄埔收购。1990年归入和记黄埔(现为“和记实业”)旗下的零售业务,与屈臣氏品牌一同,成为屈臣氏集团之成员。

直到现在,丰泽电器仍然主导了香港数码家电行业的主要市场。它将一站式销售的概念引入家庭与个人电子消费领域,分门别类提供个人电子产品及家庭电器。目前丰泽电器在香港和澳门有83家门店。

丰泽电器

但是它也同样面临经历挑战。2009年苏宁以3500万港元收购镭射品牌、网络及业务,并计划加大开店力度与丰泽抗衡。现在,香港苏宁电器在香港已开设了28间分店;而随后,百老汇等新品牌也涌现出来。在2016年和记实业的财报中,这家公司也承认电商消费趋势让丰泽电器的业务有所下滑。当然,这也与香港零售逐渐降温的整体环境相关。

2016年,屈臣氏集团包括丰泽电器在内的其他零售业务,营收下滑了11%。

百佳超市

1995年1月2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过百佳超市上海瞿溪店。2010年11月11日,时任国家总理的温家宝视察了百佳超市中旅广场店,百佳超市是李嘉诚旗下知名度仅次于屈臣氏的零售业态。

不过,上述两家分别于2002年和2016年关闭。仔细算起来,百佳进入中国大陆比屈臣氏还要早5年。在早于沃尔玛、家乐福、正大集团等外资零售近10年的1984年,李嘉诚就嗅到了在中国开设超市的机会。

借助中国有限度开放外资零售业政策的机遇,李嘉诚带领百佳超市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中外合资超市,在沃尔玛进入中国的时候,百佳超市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开设了近50家门店。

百佳超市

不过百佳超市在中国大陆的发展错失了2000-2010大卖场最黄金的10年,在这10年间,百佳超市一直处于换帅、调整战略当中,包括撤出北京,关闭上海、成都等部分门店,最终缩至华南发展。

百佳超市的门店数始终没能像沃尔玛、家乐福那样迅速扩张至数百家,而是保持在50家上下。2013年,李嘉诚还曾一度希望以30亿美元至4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百佳超市,在多家财团出价未达预期的背景下,百佳超市出售计划最终泡汤。

眼下,百佳超市也还在追赶中国消费者新的购物习惯。去年11月,百佳超市宣布,在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等地的45家核心地段门店已经入驻京东到家,占到百佳超市在中国大陆地区总门店数的85%。未来,双方将进一步扩大合作,同步线下开店与线上平台进驻的步伐。

屈臣氏饮品制造

屈臣氏的自有品牌不仅仅针对护肤品,还包括果汁和蒸馏水。

屈臣氏蒸馏水

2003年,基于岭南地区潮湿闷热的气候特征,屈臣氏在门店推出自创的品牌MJ(果汁先生Mr. Juicy)甘蔗汁和酸梅汁。此外,蒸馏水的知名度更高,根据屈臣氏集团官网介绍,该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蒸馏水厂,也是全港唯一自行生产零售、商用及家庭装瓶装水的公司。

目前,这项业务现已扩展至中国内地,销售Pierval、Spa及San Benedetto等主要矿泉水品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7 08: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超人”李嘉诚的能源版图 

 2018-03-16 韩沁珂 界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李嘉诚在过去的33年间累计进行能源投资超过20笔,投资领域遍布能源生产环节到能源输配环节、终端用能环节全链条。

作者 | 韩沁珂

年近90岁的“李超人”宣布退休了。

今年7月,李嘉诚就将满90岁。他14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名下拥有长和(00001.HK)、 长实集团(01113.HK) 、 长江基建(01038.HK)和电能实业(00006HK)四家上市公司,业务遍及地产、港口货运、超市、基建、电讯、酒店、保险、水泥、电力、网络等各行业。2013年,他以310亿美元身价,成为全球华人首富,并位居世界富豪榜第10位。

能源板块一直是李嘉诚投资的重点之一。32年前收购香港电灯电力集团(下称港灯),李嘉诚在能源版图上画下了第一笔。以煤炭发电为主营业务的港灯也用稳定的收益为能源帝国的扩张打下了基础。

跨行业的全球布局,对投资时机的精准判断和关注投资企业的增长潜力是李嘉诚投资成功的关键。

在80年代中期油价暴跌的时候,李嘉诚以32亿港元入股加拿大能源企业赫斯基石油公司并获得52%的股权。次年,又以3.75亿加元收购加拿大另一家石油公司。自此,将天然气、石油的上下游业务纳入了能源帝国。

入股赫斯基成为李嘉诚最为人称道的一笔投资。2017年,赫斯基实现净利润7.86亿加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5%,日产原油32.29万桶。2016年,赫斯基实现息税前利润同比增长54%,是长和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0年,李嘉诚又入股了美国第三大天然气公司chesapeake,并买下了埃克森美孚在加拿大的部分石油和天然气资产。

在清洁能源领域,李嘉诚也动作频频。2012年以来,他陆续收购了以色列净水技术公司Kinrot、新西兰废物管理公司Environment Waste、葡萄牙风电公里Iberwind、日本电动车企业GLM85.5%的股份等。

据不完全统计,李嘉诚在过去的33年间累计进行能源投资超过20笔,投资领域遍布能源生产环节到能源输配环节、终端用能环节全链条。

2017年7月,李嘉诚名下长实地产、长江基建宣布拟成立合资公司,以4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德国能源管理综合服务供应商ista Luxemburg GmbH及其附属公司,以拓展其欧洲辅助计量市场上的影响力。

在区域布局上,英国能源市场备受李嘉诚青睐。2005年起,李嘉诚在英国能源市场上进行了多笔大额投资,先后购入英国NGN燃气管道网络88.4%的股权,英国南方水务4.879%的股份,英国电网100%的股份以及英国最大的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处理公司之一Northumbrian Water Group,英国天然气供应商威尔士和西部公用事业公司。

据英国《金融时报》统计,英国约25%电力分销市场、近30%的天然气供应市场、近7%的供水市场由李嘉诚及其旗下公司掌控。

图片来源:能源杂志《李嘉诚的能源投资分析及启示》作者:卢健飞,王悠子 供职于国网能源研究院

作为李嘉诚能源版图的核心,成立于1976年的电能实业,在欧洲、北美、大洋洲以及东南亚等地区都有业务,业务领域涉及传统的煤炭、发电、配电行业,也涉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新能源行业。2017年电能实业实现净利83.19亿港元,同比增长29.6%。

2017年,电能实业实现净利83.19亿港元,同比增长29.6%。其中英国地区业务贡献37.9亿港元,受税收及汇率影响,同比下降14.7%;澳洲业务同比增长42.7%,达到13.88亿港元;加拿大业务同比增长38%。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7 08: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嘉诚:退休后不出自传 说真话会得罪很多朋友 

 2018-03-16 罗强 界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什么我的爸爸不是李嘉诚?李嘉诚本人的回答是:走正路,不偏道,不赚不该赚的钱。



3月16日下午,年近90岁的李嘉诚(出生于1928年7月29日),在长江集团总部宣布正式退休,54岁的长子李泽钜将执掌“长和系”帅印。


退休后,李嘉诚任长江集团高级顾问,同时披上新的战衣,投入李嘉诚基金会的工作,特别是教育和医疗。


在谢幕发布会上,李嘉诚称作为上市公司主席,对得起支持他的股东,“46年来,我并没有拿过薪水,每一年只拿5000元,接下来公司也已经有很好的计划,不会有什么大变动。”


李嘉诚谈到自己有试过出自传,很早就尝试录音,但是现在觉悟了,不应该出,因为说真话,会得罪朋友,说假话又没有必要。


李嘉诚看待买楼的观点依然如旧,如果买来自住的话随时都可以,通过银行贷款解决也可以,就算未来银行加利息也不会太高,然后多年后再来看,会觉得做了一个好决定。


一如对公司发展的信心。“如果公司当年上市买一手,如今是5000倍的回报,这个世界上不多。”李嘉诚说。


李嘉诚对此次退休铺陈已久,多年前就安排好交班和分家的问题。在正式退休之日,李嘉诚再次强调,相信李泽钜的能力可以处理好一切,而52岁的次子李泽楷不会加入“长和系”,“他有大把的生意可以做。”


至于近年来的“撤资”质疑,李嘉诚再次回应,这是没有经济知识的想法,真正所谓的撤资,是对公司没有信心,就卖出这家公司的股票,而其一生,他买的股份也多过卖的。


李嘉诚还强调,公司在外面赚的钱,有一些钱是回流到香港的,这些钱永远属于公司,其个人拿不走。至于卖出内地的地产,是正确的,因为有更好的投资。在中国还有很多的投,在香港有买也有卖。


对于政治问题,李嘉诚坦言回答。其认为“一地两检”是对的事情,有国际先例,“我一定会去坐高铁,如果去汕头。”


新特首林郑月娥的工作也得到李嘉诚的赞赏,“我认为林太做得很好,已经全心全力为香港做事,所以对林太所做的事,我自己感觉她已经做得很好,相信她工作的时间比你我都长。”


最后,是两个颇有意思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说没有第二个李嘉诚?还有人问,为什么我的爸爸不是李嘉诚?


对于第一问题,李嘉诚的回答劝年轻人努力做事,“如果大学还没有毕业,女朋友就想要一间房屋,这是不对的。”


而第二个问题,李嘉诚认为那样想肯定是不对的。


“我爸爸本来有很好的环境,他是做小学的校长,当时小学校长待遇不差的,我可以受到很好的教育。结果因为战争,来到香港,我12岁就要工作,我还没有14岁,他就逝世。你自己肯做,我每一样都是走正路,没有一个偏道,没有赚了不应该赚的。”


这是李嘉诚对所有问题的回答,对其一生的注解。


在李嘉诚最后一次作为董事会主席参加的业绩会上,他旗下公司的业绩也表现不错。其中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00001.HK)2017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全年营收4148.37亿港元,同比增加9%;息税前利润高达675.92亿港元,同比增长7%。


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01113.HK)2017年度业绩报告则显示,全年营收637.8亿港元,虽然同比下降9%,但股东应占盈利301.25亿港元,同比增加55%。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18 08:25 PM , Processed in 0.04007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