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0|回复: 0

[父母心声] 我们信奉爱情,却对父母的爱情不屑一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6 06: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信奉爱情,却对父母的爱情不屑一顾 

 2018-03-16 连清川 大家

这是大家之选的第63篇文章

今日出品方:冰川思想库

本文作者:连清川

点击了解《大家》编辑部开放计划


我选择了一个不恰当的时间出差回到老家。我的哥哥姐姐都一再告诫我:又一场风暴在我父母之间酝酿着,我可能正好赶上爆发。


虽然只是短暂的停留,但是一年之间,我也只有几天的时间能看见他们。我忐忑着等待,但我舍不得逃离。


酝酿风暴的原因不足为外人道也。总之,是一场30年前的旧事,是他们之间过不去的关口。


60年


我一直无法理解我父母之间的感情。如果说他们之间是爱情的话,对于两位已经八十的老人来说,显得太过轻佻;如果说仅仅是亲情的话,这漫长的60年岁月,我不知道他们如何能支撑过来。


他们真的仅仅是中国亿万芸芸众生之中再也无法更加平凡的两个人。父亲17岁的时候从县里的另外一个镇,来到了我们这个镇上的一个糖厂,当了一个基层干部,他终身没有换过职业,一直呆到糖厂成为了一个毫无赢利和必要性的存在,他退休。



母亲却是我们镇里当年著名的裁缝。她师从自己的表叔,后来却在镇里小有名气,远近的人都来找她做衣服。在90年代成衣成为所有人的日常服饰之前,镇里有些比较偏僻的山村中,居然也有人知道她的名字。我当时已经上了大学,偶尔听到有人说起,非常地惊讶。


至于他们的婚姻,似乎也毫无过人之处。父亲在当地时间长了,自然就有人介绍,他们之间的故事也并不离奇,在相亲之后不久就结婚了。他们之后的婚姻生活也几乎就遵循了当地人一贯的轨迹:


先是和我的曾祖母、爷爷共居一个大屋;后来分家,我们一家六口人在一个大约只有30平左右的平房里住了许多年;后来他们一起盖了房子。孩子们纷纷考上大学,各自离开独立生活,剩下了他们两个,独自住在乡村的房子里。


我父母共同的伟大成就,或许就是我们兄弟姐妹4人,全都考上了大学。父亲仅仅是高中毕业,而母亲才上到小学3年级。但奇怪的是,母亲居然一生都维持着看书的习惯。



他们的妄念大约是起自大哥在1979年考上了大学。这在那个时候的乡村,简直是石破天惊。后来,不必扬鞭自奋蹄的姐姐也上了大学。我们后面两个于是都在父母的高压之下,不惜一切代价地考上了大学。


母亲作为裁缝的收入,实际上应当是高于父亲的固定工资的。所以,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不停地站在裁布桌和坐在缝纫机前的,无论是我睡觉的时候,还是醒着的时候。因此,她总是非常傲慢地对父亲说,家里所有的大事,全都是她的钱做出来的,比如,盖房子。


可是我也知道这话根本就不公平。因为我记忆中几乎所有的家用,全都从父亲的工资中出来。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中,父亲居然成为了一个妇男,煮饭带孩子,都是父亲在操持的。我只能相信,父亲在中年之后,唯一的事业,就是他的四个孩子。


我无法理解他们的感情,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曾有过亲昵的时候,而他们拌嘴,反倒成了我们的日常性记忆。风暴是说来就来的,从来也都不曾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照片为网络配图)


可是他们之间维持着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平衡。他们总在别人的面前,告诉别人对方是有多么地不易,并且总是要求我们能够理解对方而不是他们自己。他们是彼此的一部分,甚至连风暴也都是。


我们对他们的过往了解得如此之少,以至于我们根本不能够想象他们到底一起经历了什么。例如,在文革那十年的疯狂岁月中,他们是如何一起度过的?六个人拥挤在一个小平房中,他们又是如何一起撑过的?当我兄姐上大学,而我们两个还在中小学的时候,他们微薄的收入,如何维持了六张嘴?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来不曾苛待过我们。我的童年如果说不上是幸福的话,至少是非常完整的。


将近60年的时光中,到底有多少的风暴,有多少的危机?


教育


我的兄姐一定会赞同,但是我父亲一定会反对的一个说法是:作为老幺,我相对而言得到了他最多的爱。但是他总是很笃定地说:我对你们四个一样地好。


可是我曾经以为,我得到的是最多的坏。我从来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小孩,在中学时代,我母亲后来告诉我,我父亲唯一一次掉眼泪,就是因为我居然没考上高中。



(照片为网络配图)


我不知道我的兄姐如何评价,但是在我看来,父爱如山而母爱如海。山稳而峻,海阔而幻。我的教育一直是在父亲稳定而高压之下进行的;母亲大约也管不了我的学业,但是我的表现决定了她的态度。在我的惨痛记忆中,最恐怖的一次是:小学期间有一次,放学之后我四处游荡,居然放荡到丢掉了书包。那一次,我母亲用竹条抽得我满腿的条痕。父亲的老拳的确挨了不少,但却没有一次印象深刻。


父亲其实是一个温暖而宽容的人。我无从知道他这样的品质到底从何而来,似乎是天生如此的吧。但母亲的性格却峻烈而刻薄,无论是对她自己,还是对别人,这似乎完全遗传了她母亲的个性。


但是我如今猜想母亲的性格大约也深刻地影响了我。母亲一生虽然无甚成就,但却从来不是认输的人。没有到最后一刻的事情,她从来都没有认过输,即便到了今天她常常抱怨自己身体不好,却还是要按着她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我们的话,她是半句也不肯听的。


所以,我知道在他们之间的斗争中,其实最终总是父亲落败了的。但是父亲就是这样宽厚的一个人,他总是能够找到遗忘的方法,让生活继续平和地过下去。


其实我相信他说的是真的,也许他真的认为他分给所有子女,甚至包括孙辈们的爱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他柔软的心里,总是宠爱那些弱小的老幺,于是不自觉地给了那些最小的孩子们以特别的关注,哪怕他或她离经叛道,不肯听从他的劝诫。



他们就是这样,在这个毫不引人关注的乡村中,默默的渡过了漫长的60年的岁月。孩子们都成长飞去,他们的任务其实早就宣告终结了,可是他们俩仍然絮絮叨叨地,因为我们都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幸福。


他们早就已经忘记了自己的不幸福,或者,最少是不那么尽如人意。我有时候在想,在60年代的贫困中,他们如何维持住一个微小的家庭?在70年代那些艰难的岁月中,他们怎么养起这么大一家子?在80年代那么拮据的岁月里,他们如何盖起房子?


这个国家的变化如此地不可预测,他们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把这样庞大的一个家庭,变成了一个也许算不上非常幸福,但却如此完整,如此平稳,如此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的家庭?


理解


我们自然已经无法理解他们的感情了。我想,大多数的70后80后都已经无法理解他们的感情。我们信奉爱情,我们信奉彼此的感觉,我们信奉不兴奋的生活并不值得过,可是我们真的,就懂得了爱情、感觉和幸福是什么吗?



他们已经老了,他们的生活本能进入到了一个他们所不能够理解的新时代里。这个时代里,关于爱情、关于家庭、关于幸福、关于教育、关于发展、关于未来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他们似乎成了我们对于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惟一理解的道路。可是,我们根本就对他们的生活不屑一顾。我们从来不曾觉得他们的历史有什么可取之处,或者对他们的生活态度有什么可以值得学习的,甚或,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也嗤之以鼻。


其实我们也不过也是凭着本能而已。婚姻、家庭和事业。我们是不是比他们做得更好,或者说,我们真的进化了吗?《从前慢》里有一句话:从前的日子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可笑的是,这句充满着假浪漫的歌词,却只能在从前里面找。


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曾经以为我懂,可是现在我只能承认我不懂。人世间的情感是如此复杂,任何认为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学,都是狗屁不通的臆想。


我从乡村飞奔到城里,到了外国,到了国际化大都市。我每年回去一两趟。我坚信我无法和他们一起生活哪怕两个月,然后他们每次到上海来,住了两个星期就飞奔回家。



不是我们彼此不相爱,而只是我们无法在一起相爱了。现代的代价如此之大,将亲情打散得一文不值。他们只能彼此在一起。


我从来厌恶那些虚情假意的《常回家看看》《时间都到哪儿去了》之类的歌,和那些几代同堂和睦一家亲的假电视剧。它们如此反动,根本看不到现代社会那么冷冰冰血淋淋的现实。一代人必须过一代人的生活,这不是几句煽情的歌词就能够改变的。


可是无论我如何现代,对于父母的眷恋之情,完全打碎了我极度西方的观念。父亲刚刚度过了80大寿。我希望他能够活得久一点,他们都是。什么风暴我都能承受。我当然不能让他白发人送黑发人。但是我希望不要隔得太远。我不能想象,一个没有父亲的世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7 11:46 PM , Processed in 0.05275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