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4|回复: 0

软银入股瑞士再保险的动机何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10 09: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软银拟斥资100亿美元入股瑞士再保险,其动机可能是想打造面向移动设备的通用型消费者金融基础设施。


10.jpg
孙正义 图片来源: BLOOMBERG NEWS
PAUL J. DAVIES
华尔街日报  2018年 02月 09日 13:02

一家日本科技公司斥资100亿美元入股一家国际大型再保险公司,这种想法听上去像一名产生幻觉的投资银行家说出的胡话。

然而,软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oftBank Group Corp.)有一只规模1,000亿美元的投资基金可以动用。再想想软银此举背后可能的动机,事情就说得通了。

瑞士再保险公司(Swiss Re AG, SSREY)周三晚间证实,正与软银进行初步磋商,后者可能会买入公司少数股权。《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早些时候报道称,软银有意买入这家市值约300亿美元的再保险公司最多三分之一股权。

软银的动机绝不是再次尝试效仿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投资集团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 BRKA),依靠一家大型再保险公司庞大的现金流。入股瑞士再保险并不能使软银接触到这家再保险公司的资产。

不过,通过参股瑞士再保险,软银可能有机会了解一种重要的人寿保险销售方式:比如瑞士再保险为其他品牌设计的电子人寿保险产品,这是目前该公司唯一显而易见的消费者产品。消费者从网上购买的某品牌寿险保单实际上可能是瑞士再保险根据一项白标签安排所提供的产品,就好比食品公司生产供应给超市的香肠,贴的是超市品牌。

这并不是软银在保险界唯一的着眼之处,瑞士再保险可能也不是其深入了解保险业的唯一选择。软银已经收购在香港上市的数字财产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ZhongAn Online P&C Insurance, 6060.HK, 简称:众安在线) 5%的股份,众安在线还得到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BABA)支持。

众安在线通过智能手机销售保险的模式旨在削减传统销售人员的成本。将其与大型再保险公司的承保和数据技能相结合,即可创建一家没有任何传统成本的更大规模保险公司。

软银可能有兴趣投资通过移动设备提供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这种基础设施有点类似于iTunes,只不过是用于银行业,而且更加复杂。它可以分销产品,比如个人贷款、储蓄账户、基金或保险,还可以进行转账。此类工具将与承担风险的产品供应商共享数据:这是让银行满意的关键,因为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失去客户关系。

但最重要的是,这种系统像iTunes一样是封闭的,可以让消费者持续使用软银更为广泛的电信服务,或是软银还可能收购的硬件产品。

上述构思并不是幻想。银行本身也在进行类似的努力: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为小型银行提供白标签数字信用卡支付服务,并正在开发一种消费者金融版本。这些服务也依赖于基础设施(服务运行平台)和用户界面,即用户在屏幕上看到的应用程序。

如果软银能够为手机建立一套银行和保险公司所能接受的通用型消费者金融基础设施,那么该公司将会颇具影响力,就像苹果公司(Apple Inc., AAPL)在音乐界拥有霸主地位一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11 12:35 PM , Processed in 0.0299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