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巨头既强大又软弱,就像一头胆小的狮子,要走出这种困境,他们需要一些思考,更需要一点勇气。
本月早些时候,中国乌镇,全球互联网大会上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作为封面的杂志。 图片来源:REUTERS
华尔街日报 2017年 12月 29日 13:14
袁莉
以硅谷为师是中国科技公司长期以来的传统,因此有中国的谷歌(Google)、YouTube、Twitter和优步(Uber Technologies Inc.)之说。
然而过去一年,硅谷名企纷纷迎来反思时刻。优步不得不检讨自己涉嫌纵容性骚扰的职场文化。Facebook Inc. (FB)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 Inc. (GOOG)也承认对去年总统大选期间可能加剧社会分裂的虚假消息的传播负有责任。
那么2018年的中国科技巨头也会像硅谷一样反省自我吗?毕竟2017年这些中国公司的实力和社会影响力都急剧膨胀。主导中国移动互联网服务的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BABA)和腾讯控股有限公司(Tencent Holdings Ltd., 0700.HK, TCEHY, 简称﹕腾讯)今年市值翻倍,跻身全球10大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之列。人工智能驱动的新闻应用今日头条(Toutiao)的母公司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Beijing Bytedance Technology Co.)也寻求以300亿美元估值进行新一轮融资,远超Twitter Inc. (TWTR) 180亿美元市值。
一些投资者、业内人士和媒体用户认为,大型科技公司应该自我反省,他们过于巨大的影响力和商业力量正在引发不满。
曾任中国主流财经报纸《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的秦朔最近在个人博客上写道:“你们真的以为,互联网世界就是你们的,可以轻易控制、为我所用、予取予夺?”
秦朔在博客中表达了对科技巨头互怼互黑现象的失望。他呼吁阿里巴巴和腾讯不要做出大企业所不该有的举止。
与硅谷同行一样,中国科技公司也都缔造了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企业的创始人在公众心中享有摇滚明星般的地位,这一点和美国也并无不同。在大众看来,这些人聪明,勤奋,不像房地产等行业的大亨,每每充斥着贿赂与裙带关系。
但与硅谷不同的是,中国科技巨头对社会的影响力要大得多。无论是电商鼻祖阿里巴巴,还是开创网游和社交媒体天地的腾讯,都拥有覆盖支付、娱乐和送餐等众多领域以及几乎所有7.51亿中国网民的庞大帝国。
这让他们拥有了海量的用户数据,而且面临的限制比美国同行要少。他们也认为,除了与威权型的中国政府合作之外几乎没有别的选择,而后者正决心利用新技术监控国家,控制社会。
一位有影响力的投资人上周对笔者说,互联网大亨比美国历史上的强盗资本家更糟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他很遗憾自己造了一批恶兽。
腾讯没有回应置评请求。阿里巴巴一位发言人说,该公司创造了就业,给中国小企业带来经济机会,并且倡导改善农村教育、消除贫困和保护环境等其他公益事业。
总部在北京的分析公司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Data Center of China Internet)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说,批评者无法体会科技巨头面对政府时的无力感,一边是抗命后的惩罚,一边是诱人的订单。至于开发面部识别及其他尖端监控技术,他说,如果大公司不配合政府,别人也会配合。
刘兴亮说,科技巨头是戴着脚镣跳舞,一般人只看到华丽的舞步,却忽略了脚镣。
但中国科技行业还是要留意社交媒体上的舆论与投资者的不满,这表明公众的善意正在减少。
为督促这种反思,这里有几个关键问题,中国的科技巨头可以拿来自问:
首先,你的公司影响力有多大?
在与大型互联网公司的高管交谈时,笔者常常感到困惑,虽然他们为自己的服务和产品受到欢迎而自豪,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公司有影响力。
但不管喜不喜欢,这些庞大的互联网平台都掌握着巨大的权力。搜索引擎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公司(Baidu.com Inc., BIDU)决定着大多数中国网民的在线搜索结果。今日头条则决定着2.19亿月活跃用户读什么新闻。如果这还不算影响力,试问什么才算?
第二,面对如此强大的政府,是否真有必要去争夺政府合同?
当笔者质疑科技公司为什么非要接受政府合同时,他们总是回答说,如果自己不做,竞争对手就会做。但如今市场规模已经足够庞大,企业家不必非靠政府的施予来生存。不错,他们的规模、股价和市值也许会因此落后,但来自政府的要求也可能减少。
第三,能不能拿出一点勇气?
今年冬天,北京市政府对存在火灾隐患的出租房实施整顿,清退了大批外来务工者,其中也包括为阿里巴巴和京东(JD.com, JD)服务的快递员。笔者以为这些大型电商会展现出一点骨气。结果却是集体噤声。
而就在这场清退行动登上全国媒体头条几天后,阿里巴巴和腾讯却公开互撕,双方高管在会上和网上炮轰对手的业务模式对社会更有害。
一位风投人说,中国企业只有在估值下降的时候才能学会一点谦卑,赢才是一切。
(本文作者袁莉是《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文中所述仅代表她的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