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5|回复: 4

[生活感悟] 丰子恺10句经典语录,句句都是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30 07: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丰子恺10句经典语录,句句都是人生 

2017-10-31 经济连环话

来源:国馆(guoguan5000)


丰子恺说:“正当的游玩,是辛苦的安慰”。


人生漫漫,不必处处为难自己。


民国有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头。


他长相清秀,画的画童真童趣,文章也是写的极其清雅质朴,句句至理。


他的心地,如他的漫画一样,善良、温润、有趣。


其实他的作品我们都看过,在儿时课本上,在老杂志报刊上……只是我们并不知这些生动的画,出自于“国漫之祖”丰子恺之手。


美学大师朱光潜赞他的画: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


在这里,国馆君甄选了丰老10句经典语录与画作,作为开篇点趣。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如此。安好。



无愧于天,无愧于地,

无怍于人,无惧于鬼。

这样,人生。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

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



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可怜一片无暇玉,误落风尘花草中。

羡他村落无盐女,不宠无惊过一生。



你住几层楼?——

“人生有三层楼:

第一层是物质生活,

第二层是精神生活,

第三层是灵魂生活。”


人散后, 一钩新月天如水。



哭的时候用全力去哭,

笑的时候用全力去笑,

一切游戏都甩全力去干。



丰子恺特别喜欢儿童,他说:“人间最富有灵性的是孩子。


他的画处处映着青山绿水、春日斜阳、民国课堂、童稚嬉戏,民国质朴的风土人情,家国情深……


见画如晤,在那个大师辈出的特殊年代,人性的邪,世道的恶,都阻挡不了丰子恺的眼神,处处是善,是美,是真。



初出茅庐,一本译著惊鲁迅


1924年,日本学者厨川白村写了本奇书,叫《苦闷的象征》。两个月后,鲁迅买到日文版原著,即刻开始着手翻译并在《晨报副刊》上连载,受到了文学界的一致好评。

 

与此同时,《上海时报》也连载了这本书的另一版本的译本,同时出版两本外国著作,这在当时的中国文化界颇为鲜见。

 

而当时出版这本著作的人,让鲁迅大吃一惊,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他叫丰子恺。

 

当时,人们很是好奇,鲁迅和丰子恺的两个中译本在翻译质量上,哪一本更好?

 

丰子恺说:“他(指鲁迅)的理解和译笔远胜于我。”这当然是谦词。

 

读者季小波(丰子恺的学生,与鲁迅也有交往)则认为,丰子恺的译本“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文采”,鲁迅的文章是大家手笔,但译文中有些句子长达百来字,佶屈聱牙。

 

他为此给鲁迅写了一封信,将厨川白村的原文及鲁译、丰译的同一节、同一句译文进行对照,在比较后指出:鲁迅在翻译上的确不如丰子恺。

 

几天后,季小波收到鲁迅长达3页的回信,表示同意季小波的看法,认为自己的译本不如丰子恺译的易读,还在信中幽默地说:

 

“时下有用白话文重写文言文亦谓翻译,我的一些句子大概类似这种译法。”


鲁迅和丰子恺的两个译本由两家出版社同时出版后,鲁迅嘱北新书局将他的译本推迟一段时间上市。个中道理很易理解,鲁迅当时已是成名的作家,而丰子恺则刚走上文坛,如果自己的译本先发行,必然影响丰子恺译本的销路。

 

后来,丰子恺到上海景云里拜访鲁迅,谈到中译本《苦闷的象征》同时在中国出现时,他不无歉意地说:

 

“早知道你在译,我就不会译了!”

 

然而鲁迅却说:

 

“哪里,早知道你在译,我也不会译了。其实,这没什么关系的,在日本,一册书有五六种译本也不算多呢。”

 

鲁迅的态度打消了丰子恺的顾虑,这一段故事,成为了文坛佳话。

 

从此,中国文坛上多了一个文笔老练的作家。

 

其实,丰子恺的真正身份,远远不止一个作家那么简单。



一画惊人


大运河走到北端的拐角处,有一个四百多户人家的小镇,叫石门湾。

 

这里人人有米,家家有鱼,几百年来从未见过炮火战争,邻里和睦,处处洋溢着杭州文人雅士的文艺味道。

 

丰子恺,就出生在这里,从小便被包围在妈妈的温情的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实的文字和纯真的画风。

 

后来,他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原本思乡心切,毫无进学斗志的他,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

 

丰子恺说,李叔同像爸爸,沉默,但却温和关爱,教会自己许多有用的技能和为人处事的态度,而夏丏尊像妈妈,事无巨细,都关心着自己。

 

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东西——绘画。

 

当时,他画了一副江南小荷,画面稚拙,别有风趣,好友朱自清看了说:

 

“我们都爱你的漫画,像一首带核儿的小诗,像橄榄,老觉着那味儿。”

 

从此,这样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画风横空出世。

 

他的事业很顺利,他那些画和美的教育的书很畅销,但是,他的眼睛却看见了自家窗外的孩子们,一个时代的悲哀心酸,出现在他的方寸画幅里。

 

“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像委屈地说出来,是你们自己晓得,可惜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悲哀的事啊。”



一生童真,一生有趣


丰子恺在台湾办画展时,谢冰莹劝他定居台湾。他说:

 

“台湾好极了,是个美丽的宝岛,四季如春,人情味浓。只是缺少了一个条件,是我不能定居的主要原因。”

 

“什么条件?”

 

“没有绍兴老酒呀!”

 

他常开这种玩笑,跟外人如此,更自己的儿女,更是如此。

 

有不少人以为丰子恺是吃常素的,理由是他画过6册《护生画集》,提倡爱护动物,不杀生。

 

确实,丰子恺吃过一时期的素,但后来就开荤了。他对荤菜有所选择,只吃鱼虾蟹蛋鸡鸭之类,不吃猪牛羊肉。好像他不吃4条腿似的,其实也是偶然。

 

丰子恺装了假牙以后,蟹钳咬不动了。在家里还可以用榔头敲敲,到外面去吃蟹就不行了。

 

在杭州时,有一次他到王宝和酒店去吃蟹酒,小女儿丰一吟陪在一旁。他要女儿替他咬蟹钳。女儿天生对这样的事物感到畏惧,但父命难违,只得勉强屏住气替他咬了。

 

以后女儿曾几次问父亲:

 

“为什么你那么喜欢吃蟹?煮蟹的时候不是很残忍的吗? ”

 

丰子恺点点头,承认是那么回事,但他无可奈何地说:

 

“口腹之欲,无可奈何啊!”

 

丰子恺在《忆儿时》一文中详细描述过祖父吃蟹的情况,最后说:

 

“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当时他正茹素,后来开了荤,就恢复了“永远神往”的吃蟹这件事。

 

他和祖父一样吃得很干净,蟹壳里绝不留一点蟹肉。

 

女儿一旁看了觉得惊奇。这时他便得意地说:

 

“既然杀了这只蟹,就要吃得干净,才对得起它!”

 

他反复地说这句话,好像是为他的吃蟹作辩护,或者是对内疚的补偿。

 

然后丰子恺每次吃蟹,总是把蟹钳头上毛茸茸的两个东西合起来做成一只蝴蝶。吃几只蟹就做几只蝴蝶。

 

所以一到金秋季节,家里墙上总是贴满蝴蝶。

 

吃蟹,很无可奈何,所以他吃完会接着又补说一句:

 

“单凭这一点,我就和弘一大师有天壤之别了。所以他能爬上三楼,而我只能待在二楼向三楼望望。”

 

弘一法师,毕竟是他一生都在仰望的人。

“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李叔同出家了,法号弘一法师。他知道,老师的爱国热忱从未歼灭,为了帮助老师弘扬慈怀,他决定为弘一法师画一部《护生画集》,40岁画40副,50岁画50副,直到100岁画100副。

 

为了笃定意志,他给老师留下一封信,写了八个字:

 

“世寿所许,定当遵嘱。”即若自己能活到老,便将此画按约定完成。

 

师徒两人发愿流布“护生画集”,商议由丰子恺作画、弘一大师题字。

 

“护生画集”,所谓“护生”即是“护心”。


弘一法师说:“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

画集预计在1929年出版,丰子恺想到,那时弘一大师正好50岁,何不画成50幅出版,以贺恩师50寿辰。丰子恺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弘一大师,弘一大师也极为赞成。


就这样,由丰子恺作画、弘一大师配文、马一浮先生作序,在1929年弘一大师50岁时,50幅的“护生画集”出版。



1938年,日军侵华、丰子恺携着一家老小,颠沛流离,过着逃难求生的日子。眼看弘一法师60岁生日在即,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忘了那60副画作。


某个夜晚,大雨滂沱,一家人躲在一间屋子里避雨安顿,桌子上正摆着未创作完的画作,不巧桌上的瓦当处有一漏洞,把整个画稿浸湿。


丰子恺没有办法,只能熬夜赶制,一连下了一周雨,一连熬了一周夜,为此他染上风寒,依旧不忘弘一法师的重托。



后来弘一大师没能等到“护生画集”的后几集,就在1942年、63岁虚龄时,在福建圆寂了。

弘一大师圆寂前,心里记挂着《护生画集》的事,他曾经给友人写信,希望友人能帮助丰子恺完成后几集的编绘工作,他在信中说:

 

“务乞仁者垂念朽人殷诚之愿力,而尽力辅助,必期其能圆满成就,感激无量。”

 

但后来他委托的朋友也相继过世,这样“护生画集”的创作使命就落到了丰子恺一个人的身上。

 

丰子恺牢记恩师嘱咐,决心把“护生画集”继续画下去。


弘一法师


在弘一大师70岁诞辰来临之际,丰子恺专程来到泉州,拜谒了弘一大师的圆寂之地。

 

在迎接的人里,有人给了他一件弘一大师的遗物,一看竟是自己写给老师的那封“世寿所许,定当遵嘱”的信。

 

丰子恺感念恩师,眼看70诞辰在即,他在当地租房,闭门谢客,三个月埋头作画,在此间完成了“护生画集”第三集的70幅画稿,此时离弘一大师圆寂已经有七个年头了。

 

为了能和之前两集画册的形式相同,丰子恺一时苦于无人能够替画稿配写诗文。


几经辗转,才将画稿送往香港,请精通佛学的叶恭绰先生配写。

曾有人劝他放弃,丰子恺只是微微一笑,又转身为画作奔走而去。



建国后,丰子恺出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开始了《护生画集》第四集的绘制。

 

但当时国内有一些人把佛教当作封建迷信看待,画集已经不能在国内出版,就连绘制工作也不便公开;丰子恺只得随时选材作画,陆续寄到新加坡,委托广洽法师出版。

1960年夏天,丰子恺画好了《护生画集》第四集的80幅画稿,但就像上面说的,画稿的内容被认为是迷信的,已经不能公开出版,他给在新加坡的广洽法师写信说:

 

“近来常感两事遗憾:其一,弘公八十冥寿,原拟作护生画第四集八十幅刊。今材料已有,而出版困难。只得从缓实行……”

 

广洽法师立即给丰子恺回信,表示可在海外募款出版。

 

丰子恺在欣慰之余,全力作画,并请朱幼兰居士题字后寄交广洽法师在新加坡出版。


层层阻挠,依旧击不跨丰子恺的决心。



到了弘一大师的90岁诞辰,丰子恺已提前完成了90幅的画作,这一集由虞愚居士配文。恰巧的是,一年之后“文革”爆发,再晚点,早已无机会绘制。

 

有人说这是天遂人愿,只有丰子恺知道,有弘一法师的遗愿加持,一切都会是往好的方面发展的。万万没想到,丰子恺成了批斗对象。



无论遭遇了什么身心上的折磨,乐观的丰子恺一直瞒着家人,报喜不报忧。

 

直到有一年冬天刚下过大雪,女儿丰一吟去给他送御寒的衣服,看到父亲孤独地站在寒风飕飕的田野里,胸前挂着一个蛇皮袋,正在一点点地摘棉花,全身冻得直发抖。

 

之后,在女儿的一再要求下,丰子恺才带着女儿去了自己的住处,女儿在那个破旧的牛棚草屋里,清楚地看到父亲的枕头边还有一堆没融化的积雪。后来因为环境的恶劣和非人的折磨,患上严重肺炎的丰子恺被允许回家养病,此时的他已经是76岁的古稀老人了。

回到家中的丰子恺并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好好休息,积极配合治疗;相反,他甚至偷偷扔掉医生开的药,因为这样他的病好不了,就可以继续留在家里、继续作画了。

 

他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开始着手画《护生画集》的第六集,此时与恩师约定的最后一集还有6年时间;但丰子恺似乎隐约感觉到自己将不久于世,所以才拼命画的吧。

 

儿女们怕他累坏身体,也担心造反派随时来家里搜查,就把他的笔和纸都藏起来了,丰子恺就向他们哀求道:

 

“你们这是要我的老命呀,快还给我吧。”


1973年,丰子恺终于画完了“护生画集”第六集的100幅画;他自知不久于人世,便秘密委托给朱幼兰居士保管。

 

1975年,丰子恺与世长辞,未能见到六集“护生画集”全部出版。

1978 年,与丰子恺失去联系多年的广洽法师来到上海,本以为“护生画集”的第六集会遗憾缺失,却没想到丰子恺早已将第六卷的稿暗自完成,而丰已去世3年了

 

广洽法师跪在丰子恺灵前,老泪纵横,为丰超度祷告,深念故人。

 

随后,广洽法师将第六集的画稿和诗文带到了新加坡出版。这时丰子恺信守了半个世纪的约定,如愿以偿。


在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生几经沉浮,世事几度沧桑;但丰子恺却始终抱守诺言,践行了对恩师“世寿所许,定当遵嘱”的承诺。


他把一件事,就这么做了一辈子。


护生画集节选


“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这是俞平伯对丰子恺的评价。

 

在女儿的回忆里,丰子恺不仅教他们平等待人,还教他们爱世间的一切生命,小至蚂蚁。

 

本来我踩死一只蚂蚁不当一回事,有一回被他看见了,他连忙阻止我,说:

 

“蚂蚁也有家,也有爸爸妈妈在等他。你踩死了他,他爸爸妈妈要哭了。”

 

此后,孩子们碰到蚂蚁搬家,不但不去伤害它们,还用一些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的路上。孩子们像交通警那样劝请行人绕道行走。

 

长大后孩子们才知道这叫做“护生”。

 

丰子恺是佛教徒。但他和一般的佛教徒有点不一样。

 

他劝孩子们不要踩死蚂蚁,不是为了讲什么“积德”、“报应”,也不是为了要保护世间的蚂蚁,而是为了要培养孩子从小就有一颗善良的心。

 

他说,如果丧失了这颗心,今天可以一脚踩死数百只蚂蚁,将来这颗心发展起来,便会变成侵略者,去虐杀无辜的老百姓。

 

这样的人情味,在他的画里,笔笔皆是,红绿相映。



作家安·兰德在《源泉》里写过一句话:“像个大人一样生存,像个孩子一样生活。”


丰老的画作便传达着这样的理念


人要像小孩一样,怀有一颗善良纯真之心,看待世间万物,才会懂得那些小事的真正趣味,才能看到更多生活的美。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10-30 09: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30 09: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住几层楼?——
“人生有三层楼:
第一层是物质生活,
第二层是精神生活,
第三层是灵魂生活。”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30 09: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薝蔔院

YING 2010-08-06 10:10:15

  戊子年冬,丰子恺途经厦门,时逢广洽法师自星洲返厦门参加南普陀寺传戒大会,冥冥中仿佛先师指引,两人在弘一法师晚年长居的南普陀寺意外相见。两位弘一法师的弟子,一在家一出家,一留居大陆一远渡南洋,这是两人鸿雁往来十七年后的初次见面。广洽法师带路,丰子恺参谒弘师故居。此时距弘一法师辞世已有六年。站在先师手植的杨柳下,睹物怀人,乱世法缘,数十载殷殷言传身教,至此际,惟报以长嗟,报以久立。

  丰子恺后作画一幅,题“今日我来师已去,摩挲杨柳立多时”,赠广洽法师惠存。一如丰子恺其他许多作品,这幅画动人之处便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世变无常的哀凉,慰以一掬追忆的温煦,笔触简淡而韵致绵长,愈素朴克制愈见情深,恍若含着泪光的微笑,于无声处洞透万语千言。

  这幅画就藏在新加坡广洽法师纪念馆。

  从阿裕尼地铁站出来,向东走不远,便见芽笼东一道与沈氏道交接处,一座浅灰色清素庭院,即是广洽法师纪念馆。门楣上书“薝蔔院”,乃弘一法师笔迹。从闽土到星洲,两地薝蔔院,一段师徒情,故事不妨由此说起。

  弘一法师民国十八年在闽南与广洽法师结识。三年后,弘一法师一场大病,自觉江浙冬季清寒,不再适合老病之躯,遂应广洽法师之邀移居闽南,并在此度过生命最后十年。民国二十四年末,弘一法师一生中第二次大病。初为风湿,继而手足溃烂,高烧不退。翌年二月自泉州草庵移居厦门南普陀寺,至四五月间方愈。此间弘一法师致夏丏尊信中云:此次大病,为生平所未经过……有数日病势凶险,已濒于危,有诸善友为之诵经忏悔,乃转危为安。病愈后,弘一法师手书华严偈颂“能于众生施无畏,普使世间得大明”,落款“晋水薝蔔院沙门髻严时年五十有七”,赠广洽法师,现藏馆内。如今匾额上“薝蔔院”三字,想是取自此处。

  由此说到另一件让人震撼不已的馆藏:一帧血书,弘一法师以广洽法师的指血书写的立轴《佛说五大施经》。弘一法师卧病草庵期间,广洽法师誓舍身命为师回向,不仅每日恭颂《法华经》,更发愿刺血写经。血写经书,是佛教徒重法轻身、敬虔之至的信仰表达,为此弘一法师曾专门致信向印光法师求教。为去血液浊气、令之稀清,欲刺血前几日须戒盐,而广洽法师甘冒性命危险,戒盐达三月之久。这帧血书写于民国二十六年二月十九日。经七十余载岁月,陈年血迹,色泽格外浅淡,血墨与纸色,远望几不易辨察,然一笔一划,字里行间,深邃敬虔之心与舍己之大勇,如经上言“由彼无量有情得无畏”,仿佛一种内在的光芒透灼纸背,熠熠照人。

  广洽法师1900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南安县,二十二岁剃度,在闽土从弘师学律十年,一生以师为鉴,持戒精严,慈仁淡泊,随缘施化。弘一法师在南普陀寺创建佛教养正院,广洽法师任督学,旨在弘扬律宗,严肃僧纪。抗战爆发后,广洽法师南渡星洲,1948年在芽笼设立“薝蔔院”。

  若说广洽法师与丰子恺的缘分,始于一册《缘缘堂随笔》。1931年,广洽法师读过此集,遂通过弘一法师引介,与丰子恺书信往来,十七年后始得一遇。再度相逢,又隔十七年,在1965年广洽法师回国时,与丰子恺同游苏杭。待广洽法师在1978年重访沪上时,丰子恺已辞世三载。在挚友灵前,广洽法师诵经念佛,泪如涌泉。同门之谊,莫逆之交,历烽火浩劫,广洽法师与丰子恺一生仅见面两次。

  弘一法师是我最景仰的人物之一。最初是何因缘读到他的生平著述,看到他的遗墨,如今记不清了,因为那已是八九年前的事。读大学时,曾将图书馆里所有能找到的关于弘一法师的文字史料全部读了一遍。缘分际遇,同在一座岛上,今夏才得以踏入昔日广洽法师驻锡地,亲眼见到这么多弘一法师、广洽法师与丰子恺之间的书墨留痕,薝蔔院尚有许多故事值得记述,但以三人之间的知交最令我触动。雨凉之夜,翻开住持永光法师所赠馆藏集册,一帧帧细读过去,掩卷思吟,谓之如父子如手足,皆不足道尽。弘一法师、广洽法师与丰子恺,他们是同一条信仰之路上结伴而行的人,相教相惜,相扶相励,前瞻有恩师,顾盼有后人,虽世事湮迁,然非沧海桑田,又何以知流年法谊脉续不绝?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30 09: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新加坡广洽法师纪念馆,原址又名“薝蔔院”的地方,珍藏着丰子恺大量的字画。广洽法师曾经担任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导师,这个地方就是末学一直在那里听经闻法的道场。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1 01:50 AM , Processed in 0.0362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