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5|回复: 0

[文学欣赏] 《水浒传》后五十回,中年以后才读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7 05: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浒传》后五十回,中年以后才读懂 

 2017-09-27 老猫 大家


前些日子在网上淘旧书,买到了一本《水浒后五十回》,出版于1975年。它属于典型的文革“黄皮书”,封面没有任何装帧,黄皮红字大标题,下面还有两行说明:节自百二十回本,供评论参阅。封底也只有几个小字:工本费0.80元。没有版权页和出版社名称,只有在书中“节印说明”中才能找到,它是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和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这两个与古典文学不太搭的单位联合出版的。



旧书多了,为什么要看这本?因为我小时候第一次看《水浒》,只看了前七十回版本。要是当时知道有这么本书,死活要看到啊!

1970年代中期,我上小学二年级,那时候全国翻天覆地地批《水浒》,我们学校也组织了放幻灯之类的批判活动,大批宋江这样的投降派。批了好长时间,当时老师留作业,让回家写一篇批判稿。可说实在的,对《水浒》故事还是一抹黑,只知道偷喝御酒、撕诏书之类的片段,那怎么批啊?我年纪虽小,也知道必须看全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反动之处。

所以就央求大人帮我找本《水浒》看。还真找来了,供青少年批判阅读的版本,七十回。我老实孩子一个,真的是用批判的态度去看的,可看着看着,就拔不出来了,九纹龙、鲁提辖、豹子头、武松打虎……越看越带劲,热血澎湃。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手不释卷。那时候才二年级啊,好多字还不认识,但不妨碍理解意思,跌跌撞撞地,竟然花了两个星期时间全看完了。闭上眼睛,脑子里全是打打杀杀。



我最喜欢的,是梁山好汉将敌人“一刀挥为两段”,或者“一枪搠下马来,复一枪结果了性命”,太痛快了。其次,我喜欢看出征前的点兵:左军正副头领二十七员,谁谁谁,右军正副头领二十六员,谁谁谁。《水浒》里这类名单特别多,我觉得有气势,登时迷醉,一瞧见名单就是要打仗啊,激动得不行。

可是,七十回的版本,显然是不过瘾的。我记得书的前言里大概写了,为了保证青少年思想上不受侵害,特别出版了七十回删减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读之前没太当回事,为了完成作业嘛,七十回差不多了。可读完之后立刻心有不甘,不成啊,我得把后头的都找来看。现在在网上看小说有这种感受,挖坑挖到一半不填,当读者的是很难受的。

不过这次借书遇到了一些麻烦。小孩一个,青少年版的看看完了,再看下去,中毒了怎么办?借不来了。而且,其他的版本,新华书店里就没卖的。一度,我绝望到怀疑自己这辈子能不能看到全本《水浒传》的地步。多方打听,我爸爸有个领导,我叫他魏伯伯,他家有不少书,于是就去魏伯伯那里央求,终于借来了一百回本的。看完又去央求,又借到了一百二十回本的。

我就这么分了三次才读完了完整的《水浒》。批判稿作业是早就交了,但这并不妨碍我完全沉浸在梁山泊的故事当中,反反复复看下来,简直欲罢不能,视力也下降到了0.7,后来越来越差,最终戴上了眼镜。可当时就是不能罢手。



1976年的暑假,发生了许多事情,最大的事,就是唐山大地震。于我来说,生活里印象最深的片段有许多,比如院子里挖了许多大坑,盖上顶,就是地震棚,大家都去里边住。还有,就是小孩们玩打仗,不再喜欢铁皮冲锋枪或者木头手枪之类,而是开始时髦木头削出的“朴刀”或者红缨枪之类的冷兵器,这都得感谢“批《水浒》”。我记得我参加了一次这样的游戏,一个同学带我们去了他家,用他爸爸喝过的空酒瓶子装了凉水,再往里面放了点白糖,就成了我们“大碗喝酒结为兄弟”的道具。

去魏伯伯家还书,魏伯伯可能觉得我这个二年级小孩能读完《水浒》,不可思议,就高高兴兴和我多聊了几句。一下说走嘴了,说他还有一套影印的绣像插图版《水浒》。这下我就不依不饶了,央求着要看。魏伯伯死活不松口,说你简体字看不明白呢看什么繁体字。但我就是软磨硬泡,一次不行两次三次,一有空就去魏伯伯家坐着,最终把魏伯伯给弄烦了,抱着他那套书给我,千叮咛万嘱咐,说一定要小心啊别弄坏了。

我非要看这个干吗啊?因为我想做两副扑克牌。《水浒》一百单八将,正好是两副牌。那个暑假,我就搬一把椅子、一把凳子,坐在地震棚外面,书竖起来靠住椅子背,自己坐板凳,把旧的宣传画裁成扑克牌大小,在背面临摹书里的绣像,画好后再用面熬的浆糊,或者米饭粒,贴在厚点的纸片上。

当时不懂得绘画技巧,也没工具,就是照猫画虎,用钢笔照着勾画。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绣像画上的那些好汉,不少人肚子都有点大,还有点往下垂,我还以为宋朝的男的是不是有什么怪病呢,后来等到自己四十多岁了,一瞧自己的肚子,才明白人家那叫写实。



意外还是发生了。就在我的扑克牌即将大功告成的时候,忘了怎么回事,椅子上的蓝黑墨水瓶打翻了,在书上洇了一大片,把好几页的边缘都盖住了。我是硬着头皮去还书的,魏伯伯看了书,心疼地说了句:“哎呀,这下糟糕了。”不过,再也没有说什么责备的话。在这儿还真得谢谢这位长辈,我是长大后才知道收书的人是多么在意自己的书,我自己也特别不愿意把书出借。

后来,我在四年级的时候,连蒙带猜地看完了《三国演义》,上初中的时候看的《西游记》,《红楼梦》家里不让看,上了大学才看成。虽说都看的是大概,但我觉得看古代的白话书对人影响还是挺大的,对我来说,《水浒》一直是影响我最大的一本书。比如,它的绣像刺激我在初中狠狠地学了一阵白描,甚至为此动过学美术的念头,再比如,它的语言实际上是默默地给我打了底子,后来学文言文,看繁体字,都不太费劲,很快就适应了。读乃至背诵古文,确实能感觉到中文的韵律和气场,对中文写作有着莫大的好处。

还有就是讲述。小时候经常去幼儿园接我弟弟回家,路上就给他讲《水浒》、《三国》那些故事,复述得多了,对语言表达也是有很大好处的——就比如一件事情,别人说也就是一件事情,而据朋友说,从我嘴里出来还有悬念,还有逗人的成分,絮絮叨叨但听着不是很烦。怎么做到的我也不知道,很多讲故事的手段都是下意识的,我觉得是受到白话小说,那些最开始的说书人的影响。



瞧,一本人人喊打的大毒草,最后还是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的。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有“少不读《水浒》”的说法,后来知道了,觉得也许是怕小孩儿学坏,出去作奸犯科吧。但这点在我身上没体现出来,我几乎一直是人们说的那种老实孩子,闷骚那种,就算激情澎湃也很难表现出来。我觉得我在《水浒》里看到的是对朋友仁义。当然,不同的人会对小说有不同的解读,有一年我跟散文家牧惠老爷子聊天,他说他当时正在写水浒人物,写的是宋江。他说,他一直想说明白,为什么一百单八将里,那么多人比宋江能耐大、出身好,至少都有一技之长,可偏偏看着很一般很没本事的宋江当了领导。我觉得老爷子的想法还真有意思。

很多人都说,《水浒》的后五十回写得比前面差远了,很没有意思。这似乎是一个主流的看法,金圣叹还把七十一回之后都砍了。其实我倒觉得,后面这五十回才是《水浒》的精要。《水浒》讲的是一群社会上没人要的人,他们做梦都想回归主流社会,可最终被招安后,却仍然得不到认可,被排挤压制,最后死的死散的散。有了后面这个结局,才有悲剧的意味,才是忧伤的小说。不然,前七十回单看,虽然精彩,但就是一个简单的造反派故事集。这不是我小学二年级想到的,我四十岁后又看了遍《水浒》,才恍然明白。



看到旧书网站上这本《水浒后五十回》,想都没怎么想就把它买了。小时候看前七十回的青少年版本,都不知道还有这么本书。它是“黄皮书”,说明它是内部读物,只可能出现在那些不对外开放,拿着介绍信才能买书的内部书店里。书的前面,是当年《水浒》书的标配,一页毛主席语录,指出《水浒》的投降派本质,一页鲁迅论《水浒》,指出“终于是奴才”。之后跟的,是《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批判《水浒》的社评。有趣的是出版社的节印说明,在解释为什么被删掉的东西还要单独出一本书,是因为“大量的投降、反革命罪恶都在百二十回本的后五十回和百回本的后三十回,因此大多数读者不知道宋江投降的详细情况”,为了贯彻毛主席指示,“认清宋江投降派的丑恶嘴脸”,所以才节印了后五十回,“供学习理论、评论《水浒》时参用。也可使存有七十一回本的人全书配套”。

看到这些文字,其实心里也挺感动当年编辑的用心良苦的。

在内地,被大删特删的古典小说,还有一本《金瓶梅》。我想起1990年代,社会上充斥着各种真真假假的《金瓶梅》版本,但没一个是全的。大学毕业后第一次看到《金瓶梅》,竟然是手抄的《金瓶梅被删除的部分》,办公室里的同事看得非常欢乐。

小时候看《水浒》的经历,还给我留下了一个毛病,那就是喜欢“全本”而对“删节本”特别抵触,无论是看小说还是电影。有时候看电影迟到了五分钟,就不愿意进场了,宁可重新买票看下一场,心里是非常不爽的。这可能算一种阅览洁癖吧。至于那些有名的大片,在国内上映时,只要我知道被删了几十分钟、十几分钟,我就不想看了。又要赚钱,又要装纯洁,这事儿干得不厚道。要么别玩,要玩就真玩嘛。

工作之后,我买过许多版本的《水浒传》、《水浒全传》,甚至包括小人书都有几个版本的,可惜,一直没见到魏伯伯那种影印绣像本的,真是遗憾。


(本文原标题:我的《水浒传》是部忧伤的小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0 11:31 PM , Processed in 0.03332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