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公布的财新中国通用制造业PMI触及四个月来最高水平,但官方制造业PMI却下降。两项指标再次出现背离,中国制造业究竟处在上行周期还是下行周期不甚明朗。
启东一家工厂的工人安装海运集装箱板 图片来源: BLOOMBERG NEWS
GRACE ZHU
华尔街日报 2017年 08月 01日 16:10
本周的数据显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两项制造业活动指标指向不一,制造业究竟处在上行周期还是下行周期不甚明朗。这种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出现。
财新传媒(Caixin Media Co.)和研究公司Markit周二公布﹐7月份财新中国通用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6月份的50.4升至51.1,触及四个月来最高水平。数据编制方称PMI上升得益于新出口订单出现可观回升。
但一天前中国政府公布的7月份官方PMI下降,受生产放缓和外需低迷拖累,但仍处于显示经济活动扩张的水平。
两项指标为何出现偏离值得商榷。财新和公布官方数据的国家统计局均不予置评。经济学家们称,官方PMI更侧重大型国有企业,而财新的数据较好地反映了私营部门的情况。至于哪项数据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中国经济基本情况,经济学家们看法不一。
一些经济学家称,他们更看重官方PMI数据,认为这项样本基础更大的数据更为可靠。国家统计局调查全国3,000家制造企业,而财新调查400家公司。
野村(Nomura)经济学家赵扬称,两项指标背离的情况不时出现,因为官方PMI包括更多的大型国有企业,而财新PMI更侧重以出口为导向的小型企业。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Julian Evans-Pritchard等人认为财新PMI的参考意义更大,因该指数通常能更好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周期性趋势。
对于全球经济以及制造商、投资者和其他企业而言,弄清中国经济的状况如何很重要,采购经理人指数尽管只是众多指标中的一个,却是每个月最早出炉的经济指标之一。
经济学家称,中国官方7月PMI从6月的51.7降至51.4,这可能反映出大型国有企业仍在扩张,但速度有所放缓,而财新PMI指数的上升则表明小型企业正受益于全球需求的复苏。
过去五年,这两项指标出现相反走势的比例为43%。据《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计算,过去一年中,这两个指标出现这种分化走势的频率有所上升,占比达到三分之二。
野村的赵扬称,无需对这种差异过度解读。他表示,由于中国政府已采取措施控制火爆的房地产市场和不断上升的企业债务,且这些措施已开始给企业信心和经济活动造成压力,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速将逐渐放缓。
赵扬预计中国经济明年的增速将显著放缓至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