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理科和社会经济科的5个板块是
-中世纪至今诗歌的表达方式
-XVII世纪至今戏剧的表达方式
-XVII世纪至今小说中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分析
-XVII世纪至今小说中所有人物分析
-XVII世纪至今文学上的人类问题
到真正考试时,会从这五个板块中抽一个出来,附上3篇文章进行分型。板块虽是确定的,但文章却完全没办法准备,毕竟那是包含了从XVII世纪到现在的法国文学。今天的法语高考考到的是第四个板块:XVII世纪至今小说中的人物分析。考试时给出了三篇文章
● 节选自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在斯万家那边. 贡布雷篇》(1913)
● 节选自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第二章》(1951)
● 节选自加缪的《第一个人:第一卷,第六章》(1994)
第一题:三篇选文中的小说人物是以同样的方式被虚拟世界影响的吗?(4分)
第二题:请在三篇选文中择一篇进行评论、解析或续写(16分)
在4个小时的考试中,淼淼花了一个小时先通读三篇文章,选中第二篇来进行评论,接下来就把第二篇文章读了10遍,自己列出大纲,按照平时的训练开始书写。争分夺秒的三个小时里,淼淼写了6页A4纸,全是满满当当的答案。淼淼当时觉得写得很顺利,但写完之后又开始担心自己有没有跑题,对于第一大题只写了一半的结果,觉得很可惜。
考完了笔试,淼淼还需要复习12天以后的口语考试。对她来说,那更是一场鏖战。到时候,口试的老师会从22篇文章里面随机抽出一篇,找到一个论点要求你展开。虽说有30分钟的准备时间,但10分钟的讲解最少也要讲2000字的内容,第二个10分钟又是老师和学生就文章内容进行辩论。
笔头上的分析写作,和口头的表达辩论,两者构成了法语高考的两条线。的确,也许我们写作的机会越来越少,但平时生活中,却时常面对需要辩论的机会,是否有清晰的逻辑,是否有连贯的表达,这些是看一个人是否拥有优秀表达能力的标准。常有家长跟我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表达,其实,我们的教育制度一直没有给他学习规范表达的机会,没有这样的练习。
语文的力量: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语文课?
因为我自己在马赛教中文的关系,回想到以前在国内的语文课,又联系到法国的法语课,不禁要思考,语文到底是要学什么呢?
曾经听一位老师讲过,现在的语文课过于重视字词,却忽视了文章本身。不是说注重细节不好,而是应该在把握总体的条件下,再去钻研细节。可大多数时候,学生们想起语文课就是字的发音,词的书写,或者某个作者生于哪年,卒于何处。说话写字学了多年,但那份对于文字的敏感读却日渐消失,最终变成只记得“茴香豆的茴有八种写法的孔乙己”,这样语文便失去了蓬勃的生命力。实际上,语文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那些赋予了深情与故事的文字,不光承载我们记忆,更是我们文化的图腾。在浩瀚的历史征途中,唯有文字才能隽永。所以,当我们去学习文学巨匠那些文字时,会觉得,自己作为这门语言的使用者,应是要扛起一面旗帜的。而在传承文字与文化时,也要注重字词的运用,实用性与人文性应是完美统一的。
而对淼淼这样的小留学生来说,孤身在外,不仅是要面对学业上的压力,更有独自生活的艰辛。父母早已因为工作结束回到中国,而淼淼他们却要在陌生的国家一个人艰苦奋斗。不过,对她来说,那些她学过的文章,背过的文字,写过的分析早已成为在心中生根发芽,融入她的血液,强健她的骨骼,让她面对大千世界仍不忘初心。